新时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路径的研究

2022-03-17 18:55荣伟成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际航运航运港口

荣伟成

(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部/ 组织部,上海 200120)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于2020 年基本建成, 现已进入全面提升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经过多年努力与扎实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取得显著成绩,“基本建成航运资源要素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完善、航运市场环境优良、航运物流服务高效的国际航运中心,初步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1]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交流十分重要。 当前,由于世界经济贸易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中美贸易战呈持久态势,加之新冠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已对全球国际贸易造成持续不断的冲击;特别是近期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爆发战争,标志着未来国际关系格局进入新的转折点, 势必会对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载体,国际航运必然深受影响。基于国内发展大环境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的背景下,根据“十四五”港口与航运产业发展目标及内在规律,新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如何建设和发展值得研究。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1.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上海港港口连通度位列全球首位, 年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 年居全球第一,货物吞吐量居全球第二;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居全球第三, 航空旅客吞吐量居全球第四;上海航运保险的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第三,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四邮轮母港。[3]“上海港与全球500 多个港口建立航线业务联系,拥有国际班轮航线285 条,”[4]上海航运交易所推出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中国沿海煤炭运价指数得到市场普遍认可。 2020—2021 年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排名连续两年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位于国际航运中心的第三位。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由新华社和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联合发布,该指数重点从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评估,是评价各大航运中心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自1996 年正式启动以来成效显著,实现了从河港向区域性航运中心再向国际航运中心转变的跨越式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航运要素加速集聚

在中央、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多年规划建设,上海的航运要素加速集聚,已形成外高桥、洋山-临港、北外滩、陆家嘴、吴淞口、虹桥、浦东机场周边等七大布局合理的航运集聚区,并入驻中远海运集团、中国船舶集团、振华重工、国际海事组织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等多家航运顶级机构。截至2019 年底,全球排名前百位班轮公司中的39家、全球主要干散货与油品企业、全球10 大船舶管理机构中的6 家、 国际船级社协会正式成员中的10 家、 全球排名前5 的邮轮企业均在沪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3],18 家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入驻自贸试验区。亚太大型国际航空枢纽港稳固确立,宝山国际邮轮产业园正在建设。“浦东已汇集了涉及航运制造、航运物流、航运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国内外各类航运企业约 10 000 家。 ”[5]航运要素空前聚集。

3.航运物流便利快捷

得益于多年来航运硬件方面的投资力度与建设,上海港水域条件和港口靠泊能力显著提升。 同时,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建设以及上海周边地区内河航道的高等级建设,上海港集疏运体系中重要一环“水水中转”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大型远洋集装箱船和10 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及20 万吨级减载散货船可乘潮通过长江口,“连接江浙、 对接海港”的内河高等级航运网络基本形成, 物流运输更加便捷。近年来,上海港加快智慧港口建设,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投产,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 集装箱的港区装卸、码头运输、 仓储等重要环节实现智能化运行与操作,港口物流效率得以提高;口岸集装箱业务实现全程无纸化,受理中心网上一站式服务、电子设备交接单、“E 卡纵横”集卡服务、“港航纵横”港航信息服务、长江集装箱江海联运综合服务等平台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并与全球航运商业网络(GSBN)开展流程协作和数据互通,形成了高效快捷的航运物流服务体系。

4.营商环境日益优化

为进一步优化航运市场营商环境,上海着力在口岸环境、航运服务业开放度、港航审批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部署,降低港口使用成本,分别下调货物港务费15%、港口设施保安费20%、引航(移泊)费10%、国内航线船舶拖轮费5%,并自主调降港口作业搬移费10%,免除港口建设费地方留存部分20%。 除涉及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国内水路运输业务,其他航运业务均已对外开放。 港航领域“放管服”取得实效,落实了水运行业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取消了国际船舶管理经营资格登记审批和无船承运业务审批,承接了交通运输部下放的审批事项 (内地与港澳间客船、散装液体危险品船运输)。精简申报材料,压缩审批时限,全面实行“证照分离”改革,构建了“五位一体”的综合监管体制,国际航运业务“不见面审批”。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集成了十大业务板块及87 项功能模块,口岸通关效率显著提升,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 50%以上[6]。 2020 年,上海港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51.24 小时和1.86 小时,进口通关时间与2019 年基本持平, 出口通关时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7],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5.航运服务迈向高端

上海航运服务业相比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上海的航运服务功能基本健全,并向高端发展。 上海的船舶险和货运险业务总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是国内航运保险的市场中心。 上海航运交易所成为中国船舶交易信息中心、全国集装箱班轮运价备案中心。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是国际市场的风向标,中国沿海煤炭运价指数 (CBCFI) 挂钩协议使用比例超过50%。上海海事法院和海事仲裁机构共同打造国际海事司法上海基地,提供便利的诉讼服务,创新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其海事仲裁服务水平领先全国。 上海首先实施邮轮船票制度,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为基础编制的《邮轮港服务规范》已纳入国家标准体系,并在全球率先发布船员换班规则,为全球航运界疏解船员“换班难”提供了范本。通过建设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展“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中国航海日”“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海贸国际海事颁奖典礼”等航运文化活动,提升了上海航运文化辨识度和认同度[6]。 目前口岸通关各环节基本实现无纸化,清洁能源技术已在港口全面投入应用,上海航运服务业正向智慧、协同、高效的高端化发展。

(二)不足之处

1.航运服务业辐射能力有待提高

上海航运服务业虽然10 年来发展迅速, 航运服务集群与产业链初具规模,但目前服务能力大部分还局限在国内和亚太地区,全球航运服务的辐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上海参与传统航运规则的制订起步较晚,在制定国际航运市场规则、掌握国际航运价格话语权方面,与全球顶端的国际航运中心尚存在差距,需要积极努力,可以在区块链、绿色航运等新发展领域迎头赶上,积极参与国际海事技术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在航运信息及数据服务的全面性方面,上海航运交易所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和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在全球集装箱海运市场影响力较大,但在干散货、原油运价领域的全球影响力有限。因此,今后需要大幅提升“上海航运指数”的品牌影响力。

2.海铁联运能力明显不足

作为港口集疏运体系中最具效率的一环,海铁联运在港口绿色发展方面,由于其运能大、运输成本低、运输安全性高和污染排放少而优势明显。 据统计, 欧美主要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占比达10%~30%。 而上海港海铁联运建设在国内港口中虽起步较早, 但由于基础设施与港口衔接不够顺畅、铁路营运能力不足等原因,海铁联运能力长期未得到有效提高。 近两年虽然加大了建设力度,成立了上海港海铁联运有限公司,使海铁联运业务量得以明显提高,但相比国内青岛、宁波等港口,差距仍然较大, 上海港海铁联运箱量仅占上海港集装箱总吞吐量的0.5%。 海铁联运能力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海港集疏运体系量能的提升,需要补足。

二、新时代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当前,国际环境特别是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性变化,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方面,由于美国及其盟友竭力维护其在国际秩序中的霸主地位,不择手段地打压其他国家的崛起,导致国际阵营出现新的合纵连横。 俄乌战争爆发,美国、欧盟对俄罗斯实行制裁,全球粮食、能源、重金属供应链遭到破坏, 国际贸易产生连锁反应,国际关系有可能出现新冷战局面。中美贸易新一轮争端自2018 年开始以来, 双方的贸易关系便呈现出不稳定的紧张局面, 尽管中间出现过短暂的缓和,但很明显这次争端的本质是美国霸权主义和贸易单边主义的再次体现。美国以消除对华贸易逆差为借口,试图重塑中美贸易关系,打压中国经济崛起的势头,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绝对霸主地位。 在此大背景下,中美贸易争端将呈常态化趋势,正常贸易无疑会受到严重影响。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已调整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扩大与欧盟、东盟、日韩以及非洲、南美洲新兴市场的合作,加快在制度和机制上的改革创新。另一方面,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影响。由于新冠病毒呈不断变异的态势,并且人类至今仍未掌握对其有效应对的措施,疫情的持续状态将是长期的。 出于多种原因,各国应对疫情的措施与效果差别很大,疫情重创下的制造业产能起伏不定,各国贸易政策和彼此贸易份额会相应地有所调整,国际贸易格局正面临持续不断的变化。由于航运业承担了全球贸易80%的货运量, 受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的经济与国际贸易必然对国际航运市场冲击巨大,航运业务量深受影响。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入新时代,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持续爆发等不利因素尚未消除,俄乌战争又突然爆发, 导致国际经贸关系出现新的变化,未来中国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二)国内环境持续改善

商务部2018 年印发的 《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见》强调,在稳定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进口对提升消费、调整结构、发展经济、扩大开放的促进作用,推动进口与出口平衡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依靠发达的长江经济腹地、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巨大的高端消费市场,无论是稳定出口还是扩大进口,都尽占天时地利。 并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区域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长三角流域港口虽有总体规划,但协同发展收效甚微,各自为政,港口定位不明确,同质化竞争、争抢货源的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形成有效的集群效应。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三省一市开始协同推进港航一体化的统筹布局, 港航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并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长三角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的集群效应开始显现。上海未来卓越全球城市的发展定位,更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成交通战略性资源与战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与发展定位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

纵观全球排名前列的国际航运中心,其发展轨迹虽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各自独特的原因。 以排名居上海之前的新加坡、伦敦为例:

新加坡是水深港阔的天然良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航道,扼马六甲海峡要塞,享有“东方直布罗陀”的美誉,是重要的国际枢纽港。新加坡航运服务全面,是东南亚地区航运金融、海事法律、航运运营和航运经纪的服务中心。

伦敦是典型的高端服务型航运中心。在区位优势不明显、港口建设更新放缓的情况下,伦敦仍然是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原因主要在于其航运服务业的高端发展。以信息服务、船舶融资租赁、海上保险、海事法律和仲裁为主的伦敦航运服务业掌握着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对全球航运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世界20%的船级管理机构常驻伦敦,全球1 750 多家从事航运业务的公司与机构在伦敦设有办事处, 世界50%的油轮租船业务、40%的散货船业务、18%的船舶融资规模和20%的航运保险总额,都在伦敦交易。 仅航运服务业每年创造的价值就达 20 亿英镑。 ”[8]

与新加坡相比,两者的集装箱吞吐量、货物吞吐量都居于全球前列,是成熟的国际枢纽港,并且都注重航运服务业的发展, 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但两者又存在差异,新加坡没有经济腹地,依赖转口贸易,是中转型国际枢纽港,上海依托广阔的经济腹地,贸易辐射范围广,并具有东北亚区位中心的优势,既是腹地型国际枢纽港,也是中转型国际枢纽港。

与伦敦相比,上海在港口硬件条件、集装箱吞吐量、货物吞吐量、港口通关效率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在面向全球的高端航运服务方面,与伦敦的差距则较大。

相比新加坡和伦敦两个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应该兼具两者之长而独具优势。一是上海拥有广阔和发达的长江腹地经济,东北亚区域经济与国际贸易持续蓬勃发展,有利于上海巩固腹地型和中转型的国际枢纽港地位,这是上海相比其他航运中心所拥有的得天独厚优势。二是通过近几年的国有企业改革重组,中远海运集团、中国船舶集团、振华重工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运企业落户上海,为上海全球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提供了保障。三是中国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日益增长的消费市场为全球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商机,吸引了全球大量知名的航运企业、组织或机构入驻上海。这些航运要素的聚集,有力地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强化了上海在全球航运市场中的地位。

(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定位

明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目标与定位的指导性文件有《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等。 根据这些文件精神,新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和两条脉络。

第一个阶段:到2035 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实现港口生产智能化、航运物流高效化、航运服务精准化、航运要素数字化,基本建成全球卓越、智慧引领、绿色环保的国际航运中心。

第二个阶段:到2050 年,上海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各项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则相应地由局部引领向全球引领转变,由提升影响力向制定标准、强化话语权转变,实现全产业链的引领, 打造全球引领型国际航运中心[6]。

两条脉络: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既有主线又有辅线。 主线是在航运的高端服务能力上要有突破,应重点提高国际航运保险、船舶经纪、船舶融资、海事仲裁等航运高端服务能力,拓展相关产业链的纵深度和产业群的辐射面, 提升其附加值,强化航运服务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辅线是要继续建设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水、陆、空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多式联运的集疏运体系效能,夯实国际枢纽港的硬件基础,巩固国际航运枢纽港的地位。

四、新时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路径

国际航运中心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发展脉络看,其功能经历了由货物集散型、 加工增值型向综合资源配置型的升级演进。学界认为,现代国际航运中心除具有传统的货物集散、加工增值功能外,其核心功能是对资本、信息、技术的集成与全球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包括国际货物资源、全球运力及相关服务资源、国际航运人力资源和国际航运法律政策资源四个方面的配置能力,[9]突出标志是在世界海运技术、标准和海运组织形成等方面有显著贡献。根据国际航运中心这个发展规律,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新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立足自身优势,提升创新引领能力

国际航运创新能力是国际航运中心保持领先地位和持续竞争力的重要引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发挥自身优势,夯实航运创新的基础,持续提升创新引领能力。

1.扩大上海港国内外的辐射范围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 上海应发挥自身优势,扩大上海港的辐射范围。 作为腹地型国际枢纽港,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水路、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网络密集,是连接长江运输通道与海上运输通道的龙头枢纽,其直接腹地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间接腹地为整个长江流域。 广阔的腹地及其巨大的经济体量为上海港提供了充沛的货源,未来上海应加大对长江全流域的辐射。作为中转型国际枢纽港,上海位于全球国际航道主干线,既是中国连接世界的窗口,也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基本上与所有“一带一路”有关的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较为紧密的经贸关系,贸易总额近五年上升两成。 上海应发挥“一带一路”的桥头堡优势,不断扩大经贸合作范围, 实现贸易伙伴多元化,尤其要立足国家安全战略,加大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航线密度,扩大航运国际市场份额,成为全球交通战略性资源和战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

2.稳健布局全球港航资源

港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关键性战略资源,拥有世界上的重要港口,是一个大国实现经济全球化和掌控全球战略资源的重要手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稳健布局全球港航资源十分迫切,这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辐射全球的重要支撑点。 布局全球港航资源,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要加快国际化港航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海外港航管理高端人才的引进;二要稳健投资全球重要港口的基础设施。港口投资的选择应根据国家战略布局、港口的区位价值和运营能力权衡决定,并对港口所在国的政治环境、法律法规进行充分调研,以减小投资风险;三要加强中资港航企业的协作, 在加快全球航线网络和重要港口布局时,推进航运金融、航运租赁、航运保险、航运法律等相关企业的协同联动与保障服务,形成对战略通道控制的合作优势。

3.积极参与国际海事规则制定

一流国际航运中心的突出标志是参与全球海运技术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掌握全球航运市场的交易定价权、主动权和话语权。 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靠人才。 因此,上海应加大对航运科研机构和航运院校的投入, 鼓励海运企业和个人投资海事教育,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并举的海事职业教育模式,加快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经纪、海事仲裁、海事安全与海事技术服务等方面全球高端航运人才的聚集与培养,并在国际海事规则制订和争议纠纷的解决上掌握国际话语权,实现航运业务和航运技术的持续引领创新,提升对全球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

(二)巩固建设成果,提升优化各项功能

巩固提升国际航运枢纽港的地位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关键,这需要在巩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优化各项功能。

1.加强上海港集疏运体系建设,提高物流中转效率

便捷高效的物流运输是国际枢纽港的基础。近年来,上海的集疏运体系虽有所改善,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公路集疏运方面,要以管理协调为主,强化对港口物流园区管理,重点解决港区公路拥堵现象,提高公路集疏运效率;水路集疏运方面,通往上海的外省内河航道大多等级较低,不能满足大型船只通过的要求。上海应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契机,协调周边省份,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共同推动内河高等级航道畅联贯通,以形成更加通达的海河联运体系;要加快大型江海直达船舶的建造与投入使用,提高集装箱运输量,降低货物多次装卸导致的成本损失;要发展邮轮船供“全球采购、集中配送”模式,吸引邮轮公司在上海建立国际邮轮物资配送中心。 铁路集疏运方面,要发挥芦潮港站的中心站功能,加快临港铁路专用线改造,加强“公转铁”运输衔接,打破海铁联运瓶颈,畅通海铁联运。空港集疏运方面,要加快虹桥机场、浦东机场的扩建工程,持续完善世界级航空枢纽港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进海运、空运与快递业深度合作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形成国际航空港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2.加快航运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提升贸易便利化

数字贸易是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新产物,代表着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2018 年,上海海关、中远海运集团、上港集团共同建设了上海口岸跨境贸易管理大数据平台,该平台汇集生产、贸易、物流、税务、工商、外汇等多方数据,覆盖整个贸易链、供应链和物流链,形成了相互之间比对印证的完整信息链,并与429 家高级认证企业开展合作,涉及上海海关全关区进出口总额的四成以上,上海港口岸通关效率借此得以大幅提高。 2020 年2 月,中远海运集运、上港集团等8 家全球知名航运集团与港口公司联合创建航运业首个区块链联盟——全球航运业务网络(GSBN),旨在使全球贸易更加便捷。依托该平台,上海港于去年年底在全球率先实现“无纸化放货”,传统港口业务三大纸质单证(装箱单、设备交接单和提货单)全部实行无纸化操作,大幅缩减了外贸单证的办理时间。

放眼未来, 上海应加快航运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强力推进航运数字化重点技术应用、产业链数字化基础设施联通和相关行业规则与标准建设[10]。 进一步完善航运业务数字化基础平台,推动航运数据的“条块融合”,建立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的数据集成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和交换规则,实现数据共享和功能对接,提升平台的功能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要以建设智能航运、智慧港口、智能船舶为切入点,进行航运科技创新,深入研究开发智能管控系统, 建设5G 智慧港口应用系统,打造港口综合信息智能服务平台,构建以北斗和5G 为核心技术的航运物联网,推动基于区块链的国际贸易及航运相关标准的制定,实现航运区块链凭证数字化,建设国际运输征信体系[10],发挥“互联网+”作用,促进贸易便利化。

3.统筹长三角港口群分工协作,发挥港口集群效应

国际枢纽港地位的巩固提高离不开周边港口群的支撑。长三角港口群是中国沿海港口分布最密集、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群。按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发展定位为世界级港口群。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有效发挥港口的集群效应。 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应紧密协作,合理分工,合理定位,形成中心突出、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信息互通、市场融合的现代化港口群和结构优化、快捷高效的港口集疏运体系。 上海港功能应定位于国际航运中心, 其特色在于集装箱运输,要进一步统筹岸线资源,优化港区功能,加强与周边港口的多式联运合作;浙江港口的优势在于散货和原油运输, 要避免与上海竞争集装箱运输;江苏港口基本沿长江流域分布,是海上与内陆运输的重要链接点,其定位应为江海联运的支线港、喂给港;安徽沿江港口既承接东西,又通过铁路连通南北,应充分发挥扩散与收纳效应,服务于南京等区域性航运中心。

(三)集聚航运服务要素,提升高端服务能力

提升航运高端服务能力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应从航运服务要素集聚、传统服务能力创新、完善服务产业链三个方面加快推进。

1.加快航运服务要素的高度集聚

航运服务要素的集聚是提升航运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应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和政府配置资源机制,制定自由贸易港、航运融资、税收和科技创新激励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航运要素集聚。 重点引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运服务企业、国际航运组织和功能性航运机构入驻上海,尤其要引进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国经营航运企业总部和航运服务企业总部落户上海,带动国内航运服务业提升高端服务水平[11]。 上海目前已形成外高桥、洋山-临港、北外滩、陆家嘴、吴淞口、虹桥、浦东机场周边等七大航运服务集聚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各自的功能定位,形成各自的特色,重点应支持北外滩和陆家嘴(包括后滩) 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两大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区, 全方位地吸引与航运功能有关的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经纪、科研教育、人才服务等各类企业、组织或机构落户。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试行业务管理、资本管控、金融创新、法规保障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实现与国际法律、国际惯例、国际标准、国际市场接轨的运行机制。

2.创新传统航运服务的转型升级

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力并非放弃传统航运业,而是通过提升传统航运业的技术含量和服务效能及价值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升级。 大数据、智能船舶、物联网、数字化交易、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航运电商等都给传统航运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航运交易方面,要完善船舶交易信息平台,放宽航运经纪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扩大航运衍生品的参与主体,推进航运衍生品的创新[12]。 在船舶管理方面,要建立国际船员流动平台,支持国际船管配件电商发展,放宽船管企业船员外派资质的审批条件,探索更加便利、国际化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及配套措施。 在船/货代理方面,要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提单和保险管控,通过以“运去哪”为代表的货运交易平台和集装箱智能追踪技术等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港口作业方面,要通过智能远程操控、智能理货、智能闸口、无人驾驶电动集卡、5G 通信网络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推进智慧码头的一体化运营。

3.全面完善航运服务产业链

全球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规律表明,航运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贸易、金融的联动支持。对标上海建成卓越全球城市的定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与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四位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全面完善航运服务产业链。以自贸区的建设和金融服务为主要着力点,一方面,要抓住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机遇,推进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推动自贸区国际船舶管理服务创新试点,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增强金融和资本对航运资源的控制力,在船舶租赁与融资、航运保险、航运信托、航运金融期货、航运基金、资金结算和航运金融衍生品等方面加快创新与业务拓展,围绕航运全产业链推进产融结合,以金融服务为保障,促进物流、资金流、数据流、信息流等多种航运要素的汇集,着重拓展航运产业融资租赁渠道,扩大航运保险免税险种与范围以及再保险业务,推动航运金融、船舶经纪、船舶管理、海事法律、航运保险、船舶技术等行业形成融合发展的航运生态。此外,应依托港口群资源配置,规划建设临港产业集聚区,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供内生动力。

五、结 语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新时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应由注重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通过科技创新引领、高端人才支撑、高品质服务、枢纽性集疏运网络和资源配置网络建设,形成集约高效的集疏运机制, 不断提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发挥好航运在国际贸易循环中的链接与保障作用,全面支持上海建成卓越全球城市,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建设交通强国。

猜你喜欢
国际航运航运港口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伊斯兰金融:面向“一带一路”国际航运融资模式探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港口上的笑脸
国际集装箱市场变化及带来的潜在挑战
惠东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