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彦军
(沈阳农业大学 党政办公室,辽宁 沈阳 110866)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团结凝聚广大青年的第二课堂,是学生依据共同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群体,是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凝聚力[1]。2013年起,学术界开始对学生社团研究给予较多关注,讨论日益深入广泛。其中,关于高校社团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高校社团与思政教育关系的研究。屈彩霞、王海丰认为学生社团是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思政教育为学生社团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证[2]。林树集、罗紫薇认为在社团中开展思政教育,是大思政背景下对学生思政教育形式的尝试、拓展和实践举措[3]。二是专业类社团中的思政教育研究。杨春花认为专业型学生社团是具有浓厚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生社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其在学生提质培优进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4]。王伟、祝巍、李柳生等认为,社团学习方式需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创新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创业动机、意识、观念、激情等[5]。三是关于农林高校学生社团的研究。如刘梅、袁敏敏对农林高校创业类社团的教育功能进行了研究,认为创业社团的思政教育功能日益突出[6];田艳、何馨对农林院校的文学社团发展路径进行了探析,认为文学社团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文化自信,增加学生文化修养[7];张霓则重点关注了农林高校校园文化社团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8]。分析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高校社团研究内容较多,但对农科高校“社团思政”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农科高校肩负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任,在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的“大思政”背景下,作者以农科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建设为研究对象,将社团形象、社团精神、社团内涵融入思政教育,以此提升学生的学农爱农热情、增强学生强农兴农本领,将学术科技类社团变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土壤,最终达到“社团思政”的育人目标,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优秀的涉农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当代青年,生逢盛世,成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光荣使命,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对于农科高校而言,建好学术科技类社团,以社团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了解专业、成长成才的实践平台。因此,深刻理解“社团思政”的重要意义,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题中之义。
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社团活动是学校文化与知识教育的有益补充,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尤其是学术科技类社团,是学生专业学习的拓展,对他们深刻理解所学专业意义、了解世情国情、坚定学习专业初心、领悟责任使命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农科高校建好学术科技类社团,在社团中实施“社团思政”,以此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道德情操,逐步形成坚毅勇敢、自立自强的品质,培养心怀“三农”、心系民生的情怀,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非常重视“三农”工作,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10]。在新的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是农科高校的职责和使命。农科高校的学术科技类社团,具有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专业学习资源多等优势,参与的学生,可以通过社团集体研修、共享资源、开阔视野、提升专业能力。学术科技类社团的专业性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拓展延伸,能够有力促进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农爱农热情,引领他们怀揣使命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投身助力乡村振兴浪潮。建好学术科技类社团、加强“社团思政”建设,是农科高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创新途径。
高校社团属于群众性组织,属于学生自发参与、自发成立的学生组织,和学生会组织相比,学生加入社团自由度较大,社团组成人员思想政治水平有差异。学生加入社团的目的各不相同,社团的活跃性决定其与校外联系较多,接受经费赞助等途径比较多元,因此主体思想动态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11]。此外,目前一些社团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日常管理中,大多重视事务性工作,往往忽视成员的价值引领、人文关怀,没有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道德修养、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完全融入“社团思政”建设,“社团思政”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对于学生社团,尤其是学术科技类社团而言,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敬业热情、专业素质至关重要。农科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指导教师大多为专业教师,他们的专业素养较高,具有很好的学术背景,在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方面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但现实问题是,个别指导教师对思政教育融入社团管理与建设的意识还有待提高,对于社团的内涵与外延理解得不够深刻,对社团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精神诉求和独有个性不够重视,对学生思想引领与价值观引导还有所欠缺。因此,加强农科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的思政教育,提升指导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是关键环节。
社团作为自发的群众性组织,活动形式相对活跃,研讨、实践、志愿服务等平台多种多样,但是要将思政教育无缝融入社团活动的载体平台还缺乏创新。单纯通过说教与灌输的方式将思政教育纳入社团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鲜活的案例、有力的思想冲击、真实的实践体验、多样的教育平台,才是大学生所喜爱的。因此,“社团思政”教育的载体平台创新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农科高校具有其鲜明的专业学科特色,学术科技类社团也大多依托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吸引力较强、覆盖面较广、参与人数较多的社团,这些对巩固农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2]。但是,当前农科高校社团中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度不高,社团工作大多就活动论活动,专业背景、学习意义、使命担当等思政元素的融入还不够;立足专业特色,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坚定学农爱农信念、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的“社团思政”教育特色还不鲜明。
以打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为目标,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引领价值的融合为导向,深入梳理、优化学生社团活动中的思政元素,并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为原则,找准“社团思政”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将思政元素以专题活动、实践研讨、隐性渗透、讨论辨析等多种形式融入社团活动全过程。
各社团要结合自身特色,在沙龙研讨、实践调研、生产劳动、科技比赛等过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团思政”教学体系。具有专业特色的宣讲团要聚焦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科学精神、人文素质、认知能力,要注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阅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特别是农科,作为一门需要躬身实践的课程,尤要注重在社团中开展实践活动,以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攀登的创新精神,提高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音乐党史”宣讲团是省级党史学习教育学生宣讲团,社团成员发挥专业特长,以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为脉络,将党史与音乐艺术有机结合,以广泛宣讲的形式引领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呈现出有感染力、有亲和力、有震撼力的党史宣讲。社团迄今已在高校、机关、社区、中小学、农村基层宣讲40余场,听众覆盖上万人次。其他依靠专业学科建设的社团在活动中也体现了温度、广度和深度,有效引领了学生从历史看现实、从中国看世界,积极开展了体现学科特色、彰显专业优势的社团活动。还有如沈阳农业大学慧鱼工程社团指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参赛作品说明书标准书写和赏析”“Solidworks使用介绍与CAD识图画图”“工作简图的绘制”等专业技能培训指导的同时,注重在实践创新中强化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开拓进取的科研精神。社团成员设计研发的全自动沙漠种植车、百合球播种机、多功能街道垃圾收集分拣机等优秀作品在省级机械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激发了学生学术创新热情,坚定以科技服务“三农”的信心和决心。
学术科技类社团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使每个社团都能在“社团思政”建设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彰显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比如涉及生态、气象、作物、植保、土壤等方面的农学类学术科技社团,要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 “三农”情怀,带领学生到农业生产一线体验耕读文化;涉及农业机械、数学建模等理学、工学类学术科技社团,要注重学生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敢于追求真理、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管理学、经济学类学术科技社团,要紧密结合农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规划、直播带货等方式,助力农民致富。对于依托专业学科建设的志愿服务类社团,要组织引导学生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充分发挥学生专业技能。例如,沈阳农业大学的韵绿生态环保社团是《中国国家地理》校园行知客高校社团联盟首批会员、中国绿化基金会会员单位。社团依托生态学专业建设,一直以“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环保意识”为根本宗旨,以宣传环保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家园为己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开展“美丽中国”“地球一小时”“清洁节水青春行”等特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有如“食尚·FOCUS”宣讲团紧紧依托食品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坚持9年把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送到中小学课堂,送到社区、农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昆虫爱好者协会发挥植物保护和病虫害专业特长,开展昆虫科普活动,宣传生态环保理念,体现了学科特色、专业内涵,在沈阳鸟岛建立昆虫科普馆,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增长见识、了解社会,培养了专业技能和劳动精神。
一是将思政教育融入社团沙龙。沙龙是社团活动的主要形式,形式相对自由,在沙龙中学生探讨的话题有时热度较高,学生感兴趣,并乐于扩大与传播。对于社团沙龙的活动主题,学校和社团指导教师应提前设计和给予正确引导,不失时机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帮助学生分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充分利用社团沙龙这一平台帮助学生探寻真理,分辨对错善恶,拨开观点迷雾,领悟科学真谛[13]。例如,沈阳农业大学的社团沙龙精品——“书霸汇”,是以“思想碰撞、思维拓展、智慧启迪”为核心发展理念的公益性交流平台,开创的“书霸共读”“真人图书”等特色沙龙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和教师参与。师生的学习心得、实践体会、读书感悟都在此得以交流分享、研究探讨,9年间活动覆盖超过3万人次。
二是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参与实践是社团成员开阔学习视野、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载体,是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通过组织“三下乡”等活动,社团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将“三农”情怀和思政教育贯穿社会实践活动的始终,让学生深入了解“三农”现状,清晰认识“三农”问题。“大学生+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作为沈阳农业大学的一项特色社团工作,具有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效果。寒暑假里,学生通过数据调研深度研判国情、村情,发挥农科学子专业特长,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寒暑假期间,校团委动员志愿者共计1.3万人次,开展了“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普查调研”“乡村教育现状调研”“乡村医疗卫生现状及发展调研”“乡村文化建设现状调研”“乡村政策法规普及现状调研”“乡村生态和食品安全意识状况调研”“乡村互联网发展现状调研”“乡村特色产品筛选及经营情况调研”等活动,形成调研问卷15万份,为国家和政府落实政策提供了数据参考,架起高校与农村之间人才和技术沟通的桥梁。如理学院荧光支教团利用社会实践平台连续5年为葫芦岛顾家屯村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组织村民开展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用爱心陪伴成就孩子们的童年梦想,身体力行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美丽乡村调研团积极组织农村调研,足迹遍布辽宁省内各地,结合调研记述村庄历史,帮助传承乡村传统文化,针对村容村貌建设、垃圾处理等课题,开展美丽庭院创建、乡村清洁、环保宣传等活动,社团成员撰写的多篇优秀调研报告已在各类刊物发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踏实务实的作风、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乐于奉献的精神、坚定的学农爱农信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竞赛。近年来,各级各类创新大赛风起云涌,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农科高校的学术科技类社团是学生以赛促学、以点带面提高学习积极性与实践能力的平台。参加大赛对于学生打开学习视野、开拓研究思路、提升心理素质、促进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利用大赛这一有利平台,紧紧抓住培训、参赛、总结的契机,找到着力点,对学生加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学生社团改革以来,沈阳农业大学精心筹划、打造专业特色和学院特色鲜明的学术科技类社团,如农学院的“五谷社团”、水利学院的“BIM社团”以及信电学院的“惠农大学生软件技术创新团队”等,这些社团已经活跃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各大创新创业比赛舞台,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四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志愿服务。在校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特别是具有农科专业背景的大学生能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志愿服务中去,对国家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满足农科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需求,沈阳农业大学基于社团筹建了科技支农帮扶社团——乡村振兴博士团。团队成员深入农村一线,做到边实践、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关注那些农民不会干、干不了、干了不划算的事,将科技支农帮扶带到田间地头。多年来,社团为数千个村集体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做了大量的标准制定、文案写作、整理账目、翻译进口设备资料、对接电商平台等工作。将所学所得奉献“三农”,对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获得感、培养劳动精神意义深远。因此,农科高校在社团建设中,要培育和践行新时代志愿服务理念,倡导学生围绕服务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学习践行雷锋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光彩。
社团指导教师是社团建设的灵魂人物,决定着社团的建设方向,指导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是加强“社团思政”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首先要做到明道、信道,坚定教育信仰,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将知识传授、学业指导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融入社团指导全过程、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学校要始终把学术科技类社团教师队伍的思政教育抓紧抓实,提升教师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方式,引导教师增强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动性、自觉性。教师要对照不同学科门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细化社团建设目标,将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有机融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社团成员思想政治培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在润物无声中帮助学生获得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
学校也要加强社团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明确指导教师对学生社团日常活动的监督指导和社团成员思政教育职责,切实解决指导教师待遇问题,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倾斜;要制定社团指导教师的管理规章制度,通过例会、研讨、观摩等团队活动提升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鼓励教师挖掘思政元素,建设“社团思政”内容体系,促进社团建设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通过开展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指导教师团队的评选活动,形成加强“社团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14]。
对于“社团思政”的建设效果,学校应给予定期监测与成效评价,围绕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学习热情、担当精神等指标进行考核,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要在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年终审核中开展优秀“社团思政”案例的遴选、建设和认定工作,做好示范案例的经验交流、观摩、推广工作,总结“社团思政”建设初步成果,奖励贡献突出社团、指导教师和学生骨干;将专业社团建设情况作为评价学科和专业的一项指标,尤其要把“社团思政”成效作为重要内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一批优秀案例进行推广,促进“社团思政”的全面覆盖和育人成效的全面提升;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健全社团活动发布和考核机制,提高“社团思政”加分权限,鼓励指导教师开展思政教育,让“社团思政”成为高校育德、育责、育能的重要途径。
学生社团是高校中重要的学生组织,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农业人才是农科高校的使命和职责,农科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加强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建设,抓住社团发展的主线,厘清社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社团思政”潜移默化地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理念传递给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