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人体寄生虫学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2-03-17 18:28孔德龙刘转转刘相叶韦艳霞张蓓蓓付琳琳郑葵阳徐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徐州221004
基础医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寄生虫育人思政

孔德龙,刘转转,刘相叶,韦艳霞,张蓓蓓,何 成,颜 超,潘 伟,付琳琳,郑葵阳 (徐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徐州 221004)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措施[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适当约束、正确引导之下,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2]。混合式教学是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新方式,教师通过线上丰富的思政材料呈现以及线下有机的思政元素融入,能够有效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向多元化发展,适应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三全育人的发展新要求。

人体寄生虫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开展思政育人十分理想的承载课程。比如,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及淋巴丝虫病等在我国的有效控制[3],教师在讲述相关内容时潜移默化地有机融入,以达到育人成效。徐州医科大学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先后获评省级在线开放课程、首批省一流本科线上课程及一流本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课程团队在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同时,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4],基于课程自身具备的思政“基因”属性,进一步深度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育人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并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开展课程实施,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教书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

1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大多围绕以虫体为研究对象的教学思路讲授内容。这使得不论是学生学习,还是教师教学,都或多或少地将焦点放在了“虫”上,弱化乃至忽略了“疾病-人体”两者间的联系,蕴含于课程内丰富的育人元素也无法更为有效的展现,极大削弱了课程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的“桥梁”作用,削弱了德育与智育同向而行的课程教学内在要求,难以呈现课程的高阶性与思政性。

1.2 教学模式

课程以往所采用之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传授的方式以及教学资源获取的渠道,往往呆板且单一,使得学生关注更多的依然是“考点-成绩”;课程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与当前人们健康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度不够,使得学生缺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和服务的能力。课程也采用过诸如线上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但单纯线上教学缺乏互动,很难及时发现问题,或发现问题也难以及时解决。而且,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地开展形成性评价,难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上述种种弊端都极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塑造。

2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思政育人融于人体寄生虫学的课程建设与实施

基于以上教学痛点分析,团队深入发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同时,积极探索实践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的优势和资源、团队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以及强有力的教学改革创新驱动,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及课程思政教学相融合的改革与实施。

2.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资源建设

2.1.1 线上资源建设:双网搭台,畅通线上教学 团队于2016年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并运行“人体寄生虫学”SPOC;2019年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人体寄生虫学”获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https:∥www.icourse163.org/)。团队通过两大线上平台的持续建设,保障校内(超星)、校外(中国大学MOOC)对本课程的云端学习。团队教师根据所分配的章节内容收集、整理材料并落实线上资源建设,由团队成员独立录制的在线课程授课视频目前已达97个,总时长368 min;题库试题共1 045道;同步研发案例引导的华支睾吸虫病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超星学习通线上教学运行6学年以来,已完成200余班级学生在线学习,点击量达一千两百余万次。团队通过持续丰富案例库、视频库、习题库、作业库、试卷库、思政素材库、知识扩展资料等内容,完善知识交叉性、前沿性,在保障基本教学任务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对高阶性知识个性化挑战的需求。

2.1.2 线下资源建设:德育智育,保障线下育人 团队在持续更新线上教学资源的同时,以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及助建思政育人内涵为目标,同步完善推进线下资源建设。主要体现在:①团队主编并出版了国内本专业首部案例版教材,内含42个以临床实际病例为基础改编而成的案例;并同时配套出版了案例引导的创新性实验教材2部。教材突出案例引导,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②团队自2007年开展案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授课形式及案例资源,逐步形成了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寻找答案-总结问题的自主学习体系,帮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问题,促进基础与临床融合;③团队持续思政元素发掘,逐步凝练出政治认同、科研精神及人文素养三大育人目标,内涵十一项思政元素(如核心价值观、创新精神等);④团队积极建设第二课堂资源,依托本团队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和学校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构建针对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针对寄生虫病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展开研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⑤团队构建成果导向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理论及实验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及实践操作能力评分标准,通过形成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考核的双重考评模式保障教学成效。

2.2 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课程思政融入人体寄生虫学混合式教学以线上线下两条途径贯穿衔接,通过课前强化、课中内化、课后升华三个阶段的科学设计,实施于课前导学、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教学、课后自测作业及评价反馈五个具体环节。团队通过此“两径三阶五环节”的总体设计与实施,强化对医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文素养熏陶及提升[5],实现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的全面发展。笔者在此以超星学习通为线上教学平台,以华支睾吸虫病章节为具体示例,展示具体教学设计与实施。

2.2.1 课前线上引导 首先,教师课前至少提前3天在学习通和微信班级群发放通知,布置导学任务:①学生以生活史为主线,思考华支睾吸虫如何完成其在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转换历程,并以此进一步学习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环节和防治措施。②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因饮食不当而诱发的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及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要求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相关食源性寄生虫种类,并思考如何有效预防。③作为医学院校,我校在区域华支睾吸虫病防控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其次,学生在超星学习通完成本节线上学习任务:视频学习、文献阅读,课前自测题;结合导学问题,分组讨论,并在学习通讨论区讨论及小组间交流。最后,教师课前监督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视频观看进度、自测题完成度及正确率、讨论区交流互动等),及时了解学习情况进而适时鼓励或督促,并作为过程考核内容记录在案。

2.2.2 课堂润物无声 教师采用情景导入法或设问引导法,以实际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牵引,引导学生“思维上线”;结合课前导学及学生自学过程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利用线上线下实时切换互动的现代化教学技术,采用集中讲授结合分组讨论方式,以问题式学习为主线,以思政元素为接点,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思考答案,突出发挥学生主体学习作用。教师主导过程,把控节奏,润物无声地将思政育人目标贯穿课堂教学,实现德育智育的同向而行,并相得益彰。

比如,在华支睾吸虫章节课堂教学实施中:①教师首先以“生鲜味美的三文鱼能不能生食”为设问导引,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带着思考进入课堂。②教师板书总结课前自学重点内容,并融入课前测试题中学生出错的知识点;学生跟随教师板书及讲解,获取知识并解惑。③授课中,教师以临床真实案例学习为引导,通过华支睾吸虫病临床表现的呈现、生化检查数据的分析,采用小组讨论、学习通随堂测试、利用超星投屏功能将学生答案及正确率统计呈现于所有同学面前等方式手段,以夯实专业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知识转化实际应用的意识。④通过一段央视的采访视频,教师生动呈现出我国肝吸虫病流行区当地居民对疾病流行的看法,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背后深层次的流行原由,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培养学生大健康理念。⑤教师讲述本校寄生虫教研室吴中兴教授、刘宜升教授、陈友贵老前辈等对华支睾吸虫病的研究历程及防控贡献;进一步使学生对流行病防控中政策引导的作用和力量产生直观且深刻的领会,从榜样力量、科研精神及群策群力三方面明晰华支睾吸虫病防控策略及具体实施过程,感受我校的传承精神并提升专业自信,树立学以致用、服务医疗的职业信念。⑥教师解答开篇所问“三文鱼体内有没有寄生虫”,引发学生思考食品安全、饮食与健康的问题,促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及科研兴趣。⑦教师总结回顾本节内容,并提出问题课后思考:食品安全问题离我们很远吗?如何做到既能享用鲜美的食品,又能保障饮食安全?

2.2.3 课后反馈升华 教师课后将课堂章节知识扩展资料及课后测验题上传至超星平台,在讨论区开设课后思考题讨论专栏,进行针对性的在线答疑,反馈学生测试题完成情况,并完成教学反思;学生完成学习测试,提交思维导图总结反馈,记录对此次课程的学习体验。此外,教学辅以虚拟仿真系统,促进学生自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提升。教师在与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注重食品安全意识的建构及科研兴趣的引导,传递老一辈科学家服务医疗的决心和精神,助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2.3 完善评价,保障育人成效

结合我校“三全育人”精神要求,我们对学生学习全过程采用线上与线下、形成性考评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效果评价。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考评和终结性考核两方面,其中形成性考评占成绩40%,主要包括三部分:①网课考评成绩(占比10%,体现于视频自学完成度、章节测试、线上讨论参与度等);②临床技能考评(占比20%,主要体现于显微镜下虫体标本查找、动物实验操作等);③育人呈现度考评(占比10%,主要体现于学习态度、课堂沟通、团队协作、组间互评等)。终结性考核占60%,主要通过期末考核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其中,案例分析题占比不少于期末考评成绩的30%;思政育人成效考核题不少于5%(题目为选择题形式,主要围绕学生对促进医学专业发展的责任担当意识)。

3 总结与展望

高校专业课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实践,落实完善课程思政[6]。目前,课程思政的主要难点是缺乏专业思政素材以及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7]。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解决课程思政难点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有效手段。团队结合课程特点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围绕持续教学资源建设、“两径三阶五环节”的总体课程设计及形成性考评结合终结性考核的评价方式,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德育、智育两个目标有机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助推高校专业课教师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基础。

猜你喜欢
寄生虫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白话寄生虫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