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历史叙述的变迁

2022-03-17 17:51:55刘小花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湘江战役长征

刘小花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江西 南昌 330009)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大军事战役,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①。在这场战役中,红军将士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部队,以损失过半的沉重代价,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掩护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为中国革命迎来了新的生机。

查阅有关湘江战役文献档案,无论是密集的电文、频发的命令、会议作出的决议和领导人报告等,都留下了关于这场战役的原始记录,为了解历史真相提供了最珍贵的史料。随着越来越多湘江战役亲历者口述和回忆资料的书写,更多历史真相和细节被呈现,对湘江战役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翻阅不同时期的中国革命史和党史书籍以及中共中央领导人对湘江战役的叙述,会发现有关湘江战役的历史叙述经历了一个由简略到详细的发展过程,对湘江战役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的评价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强化的过程。本文将系统梳理湘江战役的资料,厘清湘江战役缘由及其深远影响,进而呈现湘江战役历史叙述的变迁。

一、档案文献:湘江战役“作战极烈”

关于湘江战役这段历史,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档案和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国共双方当时的电文、公函、法令、报告、会议决议,较完整地呈现了中央红军在湘桂黔边的转战经过和国民党方面的应对情况,还有当时登载电文、消息、评论的各方报刊资料等,在时间、空间等史实方面与档案资料形成互证。这些档案文献是湘江战役最直接最客观的记载,从中可以勾勒出整个战役的时间、过程,为建构湘江战役历史叙述奠定了基石。

通过对档案和文献资料的梳理和缀合,大致可以廓清湘江战役的主要史实,比如湘江战役敌我双方的部署和战役推进的详情,国民党中央与地方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对湘江战役的影响,湘江战役对中共及中央红军产生的影响等方面。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为激烈的一场战役。从当年的档案文献中,仍可清晰地感受到湘江战役的紧张气氛。1934 年12 月1 日凌晨3 点半,中共中央局、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发出电令:“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系全局。”[1]在国民党军的电文和军事报告中,描述此次作战“双方突击极其猛烈”[2]“作战极烈”[3]“甚为激烈”[4]等词比比皆是。

为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渡过湘江,中央红军前卫和后卫部队与国民党中央军、湘军组成的“追剿”军、桂军进行了历时一周的浴血奋战,终于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国民党将中央红军“歼灭于湘、漓水以东地区”[5]的企图。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损失过半,连同沿途的减员,部队已由长征出发时的8.6 万余人锐减至3 万余人。

湘江战役造成红军的惨重损失和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令党的领导干部在以后的报告中仍屡次提及。1935 年10 月,陈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提及湘江战役这段史实:“在湘南,敌人对我们两面夹攻,切断了第三十四师与大部队的联系。这个师便留在了当地,变成了一支游击队②。不能跟我们一起继续行军的伤病员也留在了当地。在第一阶段西征中,军事上的错误使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6]

1972 年周恩来在党中央召集的会议上沉重地讲道:“我们在广西那个地方受了很大的损失……他在背后截击我们,我们一个师被截断了,得不到消息,牺牲了。经过多次挫折,到了遵义只有三万多人。这么大的损失!这个严重的错误是血的教训。”[7]

二、口述回忆:“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以来最险恶的一仗”

口述和回忆录资料,是档案文献资料的补白。湘江战役给参战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国民党军政人员、百姓见证人等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回忆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着自己所亲历的湘江战役,并对湘江战役作出评判。从时间顺序来看,可以大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长征结束时期。1936 年春,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为记录长征这段难忘的历史、挖掘生动感人的事迹,经毛泽东提议,由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负责,开始组织征集撰写红军长征的忆述文章。8 月5日,毛泽东为编写《长征记》,同杨尚昆联名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征稿函,要求红军战士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同时,又向各部队发电,要求动员与组织师团干部,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轶事写成片段[8]。短短两个月,红军总政治部就征集到稿件约200 篇,共50 多万字。其中有关湘江战役的回忆文章有李雪山的《紧急渡湘江》、莫文骅的《在重围中》、谭政的《最后的一道封锁线》等。

这些回忆文章记述了湘江战役所面临的严峻战争环境。莫文骅回忆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环境”“那天(指12 月1 日),是突破敌人封锁线的开始的一天,亦是严重战斗的一天”[9]。谭政回忆道:“突破敌人最后的一道封锁线,确是长征作战中一个严重的战斗。”[10]红军将士的文章也传达了红军指战员顽强战斗,强渡湘江,冲破敌人封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个时期是建军30 周年前后。1956 年8 月,为迎接建军30 周年,经中央军委批准,总政治部向全军和全国人民发起“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活动,广泛征集反映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片段,著名战役和战斗的经过,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部队生活纪实等。此次征文收到稿件3 万余篇。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重要领导同志亲自审阅修改了部分文稿,毛泽东为征文丛书题写了“星火燎原”书名[11]。在这次征文中,与湘江战役相关的回忆文章约有10 篇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刘伯承《回忆长征》,其对湘江战役描写道:“我军经过苦战,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急调四十万大军,分成三路,前堵后追,企图消灭我军于湘江之侧。面临敌人重兵,‘左’倾路线的领导更是一筹莫展,只是命令部队硬攻硬打,企图夺路突围,把希望寄托在二、六军团会合上。在广西全县以南湘江东岸激战达一星期,竟使用大军做甬道式的两侧掩护,虽然突破了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员折损过半。”[11]3文中第一次明确使用“湘江战役”这一名词,并以对事件的准确描述和科学分析为此后湘江战役的历史叙述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研究湘江战役的学者所引用。

第三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围绕纪念长征胜利50 周年、60 周年、70 周年,出版和发表了大量回忆录和回忆文章,更多湘江战役的历史细节被呈现。这一时期回忆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对湘江战役各个细节的生动描述,包括湘江战役的兵力部署、不同部队战斗情况、抢渡湘江的全过程等。如《红二师激战脚山铺》[12]《觉山恶战》[13]《从界首伏击到脚山铺阻击》[14]《全州阻击战》[15]《湘江血战亲历记》[16]《光华铺下苦争夺》[17]《惨烈的新圩阻击战》[18]《长征时期的行军漫记》[19]等文章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湘江血战的过程。

二是用大量事实深入地分析和批评了湘江战役中推行“左”倾路线的中央领导人的军事指挥错误。时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指出,由于未采取轻装急行军,部队行军速度太过缓慢,为掩护中央和军委纵队过江,前线战士付出了惨重代价。因而,突破第四道封锁线这一仗,是离开中央根据地打得最激烈也是受损失最大的一仗[20]。时任中央军委红军干部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的郭化若也批评博古、李德瞎指挥,长征实行逃跑主义,采取秘密大搬家方式,特别是过湘江时准备不足、组织不好,指挥不当[21]。

三是国民党在赣粤桂边的“围追堵截”。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对湘江战役前后的回忆,使更多国民党追堵红军的部署详情和蒋、桂、粤各军之间的矛盾得以披露。如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第一厅副厅长、蒋介石侍从室主任晏道刚详细回忆了蒋介石布置在粤湘桂边追堵计划经过,并认为红军在战略上已陷入不利态势,是否能渡过湘江、潇水这一条地障,的确是红军成败的一个大关键[22]。

四是湘江战役的民间记忆。1982 年,《红军长征过广西》编写组成员曾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路线,深入实地考察,访问了知情老人855人[23]。其中有32 份群众访问记录收录于《红军长征过广西》一书中。刘玉所著的《湘江战役的民间记忆》一书也收录了广西灌阳、全州、兴安县境内48 位口述者的口述记录。这些口述史内容对深入了解湘江战役前后的红军宣传动员、群众纪律、军民情谊、伤员救治以及红军长征的影响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大多数亲历者认为湘江战役虽然损失惨重,但红军终于冲破数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终于渡过湘江,胜利突破第四道封锁线④。如长征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部统计参谋的黄炜华认为,湘江一战是中央红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战[12]。

这些口述回忆资料,以细节的描述和披露,为全面了解湘江战役提供了生动素材,为还原湘江战役的历史原貌提供了真实依据。同时,不同群体对湘江战役的描述,既体现了历史的多面性和丰富性,也极大拓展了历史的视野,让湘江战役这一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宏大叙述变得更丰富和立体。

有历史学者指出:“就个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叙事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本能地把经历与叙事联系在一起。我们给自己‘讲故事’,使我们的经历变得有意义:个人生平方面的意义而非历史方面的意义。”[24]虽然这些材料不可避免地掺杂着口述者个人经历和时代色彩,但是却留下了湘江战役不可磨灭的共同记忆。在这些口述回忆中,“最艰苦、最激烈”[25]“打得很艰苦、红军损失惨重”[26]“最壮烈、损失也最惨重”[27]是所有人对湘江战役的集体烙印。正如杨尚昆在《湘江血战: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中所回忆的那样,“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以来最险恶的一仗。广大的红军指战员浴血奋战五昼夜,终于跨越天堑湘江,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他们的功绩将永垂史册”[28]。

三、权威史书:“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

重视学习历史、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总结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的书籍陆续出现。1950 年,史学家叶蠖生在《进步青年》杂志上连载《现代中国革命史话》,1951 年《现代中国革命史话》单行本出版发行。此书发行后,影响巨大,至1952 年9 月就已发行6 版次,印数达75000册[29]。在这本书中,作者对长征突破封锁线的军事行动叙述道:“西进大军虽然以无比的英勇一连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自湖南进入贵州,在1935 年1 月攻占遵义。但是由于‘左’倾路线在长征中变成单纯退却,不去领导红军主动打击敌军,处处陷于被动,使红军在三个月中减员几达百分之七十。”[30]遗憾的是,文中只字未提红军长征过广西这段史实,因而也不可能有湘江战役的叙述。此时,“湘江战役”还未正式进入历史书籍的叙述范围。

1950 年3 月,经周恩来、吴玉章和胡乔木、田家英、王惠德、邓拓、胡绳、叶蠖生、何干之等有关领导及学术界专家提出修改意见,胡华编写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由全国新华书店及人民出版社出版[31]4。在这本著作中,第一次出现对湘江战役的叙述:“当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挺进打到广西湘江地域时,蒋介石调集二十五个师数十万大军,企图消灭红军于湘江之东。红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殊死的决战。长征出发时的八万六千余人锐减至三万余人。红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改变了原拟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而向西,到达贵州境内。”[31]129文中虽然未使用“湘江战役”这一名词,但指出湘江之战是一场“殊死决战”。

1954 年,高等教育部政治教育司为了解决高校中国革命史教学上的困难,组织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中国革命史教研室(组)集体编写,由中国人民大学何干之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出版发行并作为高等学校试用教材。此书写道:“11 月底⑤红军到达湘江东岸,强渡西向,通过了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接着沿广西西延山脉进入贵州东部,攻克黎平、锦屏、施秉、余庆等县。”[32]书中虽提及这一段历史,但对湘江战役的介绍极为简略。

综合来看,50 年代的革命史书对湘江战役着墨不多,还未对湘江战役的具体过程、意义和影响等内容详细叙述。受时代影响,此时湘江战役的资料还不够丰富,对湘江战役研究也不够深入,因而难以呈现完整的湘江战役的历史面貌。

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后,为迎接建党70 周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于1990 年5 月集中力量开展党史编写工作[33]。1991 年8 月,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出版发行。该书第三章第五节“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一节,对湘江战役的过程有大段文字叙述,其中写道: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战斗空前激烈,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固守渡口的红军为了掩护其他部队渡江,付出巨大牺牲。直到12 月1 日,除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红三军团第十八团被阻在东岸而全部损失外,主力红军渡过湘江。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多人,在事实的教训下,部队明显地滋长起怀疑不满和要求改换领导的情绪。一些曾经支持过“左”倾错误的领导人,也在严酷事实的教育下,逐步改变态度。[33]126

在这本著作中,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名称——“湘江战役”首次进入权威史书,并对其过程和影响都进行准确的描述,并评价“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战斗空前激烈,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

2002 年9 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修订出版《中国共产党历史》。全书分上下两册,约78 万字。在这本内容系统完整的党史基本著作中,湘江战役叙述最为完整,史实也更加客观准确。相比于《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其对湘江战役的叙述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重新定位湘江战役的历史地位,指出:“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二是重点突出红军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书中写道:“红军以饥饿疲惫之师,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敌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防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34]2010 年该书再次修订出版,但关于湘江战役的叙述未做改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夹叙夹议,内容更为准确凝练。书中对湘江战役的叙述笔触不多,但重点强调中央红军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付出的极大牺牲,以及湘江战役对改变红军前进方向的影响和作用[35]。

2021 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全面系统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时间跨度最长的《中国共产党简史》出版发行。与以往史书叙述不同的是,此书在高度凝练的历史叙述中却细致地刻画和书写了湘江战役中后卫红三十四师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壮烈牺牲的动人事迹[36],突出了湘江战役中红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综上所述,随着时间推移,权威史书对湘江战役的历史叙述呈现出一个从无到有,从事件本体到精神提炼,从简单叙述到逐步完整、日益丰富生动的过程。这直接反映了党对湘江战役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意义和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中共中央领导人论史:“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党史和党史研究工作[37]。

毛泽东同志是长征的参与者和领导者。湘江战役血的教训,使红军将士充分认识到“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因此,毛泽东在论著中常总结和评价这段历史。1936 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的严重危害,指出:“直到党中央1935 年1 月在贵州的遵义召开扩大的政治局会议的时候,才宣告这个错误路线的破产,重新承认过去路线的正确性。这是费了何等大的代价才得来的啊!”[38]虽然,毛泽东没有直接提及湘江战役,但他所指的“代价”无疑包括了湘江战役中红军的重大牺牲。

邓小平同志也是长征的亲历者。在湘江战役前后,他主编的《红星报》连续报道了红军战士“负伤不下火线 战到最后一滴血”的勇敢坚决的牺牲精神[39]。邓小平同志也是遵义会议的参加者,见证了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领导地位,从而扭转党和红军的不利局面这一历史时刻。因而,他也多次回顾了这段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历史。1987 年5 月,邓小平会见了荷兰首相吕贝尔斯,在向其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时指出,“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多数革命根据地受挫折,“使三十万革命军队减少到三万”[40]。1989 年6 月16 日,邓小平在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41]。

1996 年10 月22 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 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把长征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的重要讲话,指出:“长征途中,我们党举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挫折的教训,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42]589江泽民在讲话中对长征的历史作用和意义作了进一步高度评价,并对长征精神作了全面概括[42]590。湘江战役中,红军指战员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决服从命令、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等精神,无疑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 年10 月22 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43]虽然没有直接点明湘江战役,但是这三个全局性的问题每一个都与湘江战役密切相关。

2016 年10 月21 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国家领导人的历次纪念大会中,第一次明确提到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把湘江战役的历史地位提升到空前的政治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长征的讲话是与时俱进的,把长征精神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大视野上,精辟地论述了如何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44]。

2021 年4 月25 日上午,习近平同志来到位于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并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他指出:“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绝境重生,迸发出不被一切敌人压倒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为什么中国革命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成功的情况下居然成功了?成功的奥秘就在这里。”“我们对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应该抱有这样的必胜信念。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45]

这段讲话,不仅对湘江战役的历史地位作了高度评价,指出湘江战役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同时概括了湘江战役所体现出来的“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等精神,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需要大力学习和弘扬的精神力量。

五、结论

历史不是单向度的平面型,而是多向度、多层次的立体型。随着史料的不断丰富挖掘,以及史学界对湘江战役的研究不断深入,湘江战役的历史叙述图景不断丰富和立体化,对湘江战役的历史评价也不断深刻。自湘江战役后,中国共产党重新走向了胜利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回望峥嵘岁月,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和地位愈加凸显出来,湘江战役所折射出的革命精神历久弥新。跨越历史时空,湘江战役已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部鲜活生动的历史教材,是指引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勇于战胜各种重大困难和严峻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注释:

①有关湘江战役的学术综述,可参见唐咸明:《20 年来湘江战役研究综述》,《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 年第1 期;叶兴艺、楚汉杰:《关于湘江战役的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党政干部学刊》2021 年第7 期。

②第三十四师完成掩护任务后,官兵在突围中大部分壮烈牺牲。

③代表性的回忆文章有:刘伯承《回顾长征》、何诚《阻击在湘江之滨》、李天佑《把敌人挡在湘江面前》、刘浩天《辎重过湘江》、李芳远《难忘的湘江》、胡三毅《长征途中的一场战斗》、陈伯琴《冒牌向导》等,收录于《星火燎原全集》第3 卷、第13 卷,解放军出版社2009 年版。

④参见王平《万里征途 强渡湘江》、黄良成《险渡湘江》,收录于《湘江战役史料文丛》第4 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年版。

⑤时间有误,应为12 月底。

猜你喜欢
湘江战役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湘江渡
心声歌刊(2021年1期)2021-07-22 07:52:18
悠然湘江上
战役中的你
黄河之声(2020年5期)2020-05-21 08:24:38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
文史春秋(2019年7期)2019-09-10 08:36:44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太空探索(2016年12期)2016-07-18 11:13:43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太空探索(2016年7期)2016-07-10 12:10:15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太空探索(2015年11期)2015-07-18 10:59:33
湘江等
音乐周报(2009年4期)2009-02-26 08:18:18
备而不发,功不可没——评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
军事历史(1998年6期)1998-08-21 0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