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整合探究

2022-03-17 17:24顾益臣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教育 2022年26期
关键词:技术课劳动评价

顾益臣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在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前身要追溯到20 世纪20 年代,为了改变学校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状况,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提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可以说陶行知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及课程整合的先驱。1952 年,教育部印发《小学暂行规程(草案)》第21 条规定:“实行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科系统,正确地结合儿童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自然实际,并适当地运用实际事物,进行教学。”1955 年教育部还颁布了《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课外活动”的开设可以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雏形。1992 年国家又将“活动课程”纳入到课程计划中。但那时候课外活动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形式和目标,课时也常常被占用。进入21 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在此背景下,2001 年6 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不仅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和信息技术四个领域),而且“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017 年9 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不仅有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并且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的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科学评价等作了规定,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为了保证课程的落实,在中小学的课表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成了综研、综劳、综信三个课时,但要求三个课时能够进行统整。2022 年4 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标准(2022 年版)》强调育人为本,独立设置了劳动与技术课。回顾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历程,它与劳动与技术课分分合合,但强调课程整合,解决我国中小学学科课程相互割裂问题的目标没有变。本文在劳动与技术课再次独立设置的情况下,以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与技术课跨学科整合为例,进行浅显的探索。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与技术整合的价值取向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是并列关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两门课程联通性强便于整合,而且整合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使狭隘的教材教学变成内容丰富的课程

反思近年来的课程改革,我们会发现,把教材的改变作为课程的改革、把教材的研究作为课程的研究、把教材的整合优化作为课程教学的优化是一种普遍的思维认识。大多数老师眼中只有教材没有课程,这就制约了教师课程观念的形成,制约了教师在更广阔的课程背景下审视教学,局限于教材“教死书,死教书”也就成了随处可见的现实。我们的课程整合就要引导教师摆脱这种局限于教材教学思维的束缚,我们要倡导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材进行整合和碰撞,这样一定会生成充满活力的内容丰富的新课程。

(二)克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假实践”现象

我们在日常教学调研、交流中发现,学生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前期活动方案的形成和后期活动成果展示丰富多彩,十分扎实,而对中间实践操作活动却轻描淡写。比如“校园植物研究”,在具体实践环节学生只是课后到校园里走马观花看了一下,既没有认真仔细对校园植物进行调查,也没有亲手种植花卉植物,更没有对植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详细记录。由于具体实践活动环节有“水分”,学生既没有得到真实、全面的调查研究数据,也没有真正地实践体验,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现在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一课时,学生没有时间精力去做具体的实践研究,出现了“假实践”现象。这样的弄虚作假,危害极大。如果将这个研究主题和六年级劳动与技术课“花卉种植DIY”整合起来,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使劳动与技术课“高、大、上”

目前由于专用教室少、教师专业水平不够,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只能让学生做点手工,或者在校搞卫生等。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总觉得劳动与技术课太低端,不上档次。我们把劳动与技术课和综合实践课整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技术性和文化气息,让学生觉得劳动与技术课“高、大、上”了,提高课程的吸引力。

二、综合实践课与劳动教育整合现状

本节主要结合我校开展的综合实践课与劳动与技术课整合的调查,了解与分析二者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与创新之处,进而为下文提出针对性教学策略奠定基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于整合课程教学的专用场所很少

目前大部分学校只有简单的分学科教室,如劳技教室、科学教室等,没有便于课程整合的专用实践基地。有些学校专门建设了STEM 教室,教室空间大,有各种专用的劳动和科技制作工具,也有实践操作活动的场所,还有用于研究性学习查询资料的电脑和成果展览空间等。这样的教室才能真正适应现在课程整合化的趋势。

(二)课程整合认同程度较低

综合实践课与劳动与技术课整合过程中,需要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对于综合实践课与劳动与技术课整合后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教师也都是单科型、知识型的,知识比较全面又有一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所以师生还是偏爱单科教学,对课程整合认同程度较低。

(三)课程整合内容层次比较低

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内容多元,包括多个方面内容。例如2022 年版的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发展年龄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等日常生活劳动的学习目标。这些劳动技能与综合实践课教学内容有着较高的统一性,重合度也较高。但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老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进行扫地、擦黑板等值日活动。受访的学生也表示没有整合更多更高层次的劳动内容。因此,课程整合中内容层次较低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与积极性,影响课程成效。

(四)课程整合方法较简单

劳动与技术课是以传授简单劳动技能、手动制作技能为基础,教学方法要具有实效性与可操作性。综合实践课内容较多,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课程整合教学方法选择中,既要突出劳动与技术课教学特点,也要满足综合实践课教学特点。相对而言,目前学校开展的课程整合教学中却存在方法单一的现象,总是简单机械地进行“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

(五)课程整合没有合适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综合实践课与劳动与技术课整合中,也需要建立合适的、系统性强的评价体系,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而在日常教学中,综合实践与劳动与技术的整合评价还是过去分学科分开打等级的方式。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长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这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所以课程整合评价必须建立新的科学的动态性评价模式。

三、提升综合实践课与劳动教育整合质量的路径

在综合实践课与劳动与技术课整合过程中,面对存在的各项问题与不足,我们需要创新方法、优化内容形式、完善评价等来提升融合教育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一)兴趣引领,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首先,在综合实践课开展中要整合更多的劳动教育内容。相对而言,低年级学生对劳动与技术课还是很喜欢的,随着年级的不断增长,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也增加了,他们对简单的劳动实践不感兴趣了。所以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在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例如在尊重劳动者精神培养中,可以让学生帮助学校的保洁人员打扫卫生、处理垃圾,对校园内的环境进行维护。在挥汗如雨的劳动中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品质。

其次,在学生劳动品质培养中可以邀请劳动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家长等对学生进行“精神宣讲”,让学生学习、了解、模仿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用真事、真情来促进学生良好劳动品质的养成,然后在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中进行充分展示。通过劳动来感受劳动成果的不易与劳动任务完成后的喜悦,进而不断促进学生优秀品德的提升。

(二)内容拓展,提升整合课程内涵外延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通过日常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精神品质。除此之外,还必须发挥综合实践课与劳动与技术课整合的优势与价值,拓展课程更多的育人功能。比如,在义务课程标准中的“传统工艺制作”这一劳动任务群教学中,可以根据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产品,选择陶艺、剪纸、木雕、篆刻等教学内容,这些都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工艺性、实操性特点。

再比如,通过课程整合拓展课程的美育功能。首先,我们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参加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大山、大地的壮美,小花、小草的柔美,瓜果、蔬菜的甜美等。各种动物千姿百态,各种天气、时节的变幻都美不胜收。学生经常参加的农业实践活动,农业的美学的价值也有目共睹:农业产品的美,如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瓜果;农业劳作的美,如农民劳动时优美的动作等;田园景观的美,如成块的绿色梯田、大块的金黄稻田等。

其次,从社会的角度讲,每个地方拥有数量庞大、价值不可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传统手工、民歌曲艺。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性的特点,课程的整合更利于传承学习地方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劳动人民身上隐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所以具有特别的美学价值。

(三)形式创新,提高课程教学活动的效率

综合实践课与劳动教育整合,除了在教学方法创新中需要多尝试情景教学、问题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外,两个课程教材如何恰当地进行整合,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也需要探究。我们可以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引出研究性学习内容。比如六年级劳动与技术课有“制作红绿灯”的内容,我们在教学制作方法、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后,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红绿灯的线路设计和发光二极管的工作原理等,激发学生对电子和芯片技术的探究欲望。我们也可以先开展一个研究性学习主题研究,然后在探究实践环节包含劳动与技术课的内容,比如四年级可以开展一个关于“剪纸”的主题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学生初步了解剪纸这个民间艺术的历史和不同样式以后,再动手完成劳动与技术课剪纸作业,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率就更高了。综合实践课与劳动教育整合最好的方式是动手实践制作和动脑思考探究完全有机融合。比如我们在四年级开展的“关于粮食”这一主题活动,从研究粮食的来源、种类、作用,到研究粮食的种植、收获、加工等,再在其中穿插学生参观稻田(麦田)、参与收割、动手加工、学习煮饭(蒸包子)等劳动实践,活动效果非常显著。

(四)评价引导,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以评价引导,才能确保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优化、改进,促进提升。针对前文所述的综合实践评价指标缺乏、系统不完善以及缺少动态性评价的问题,谈以下几点:

一是将劳动与技术教学目标与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包括劳动实践能力、观念、习惯、探索研究的精神和科学方法等,在这些明确指标的引导下进行科学赋分,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

二是要建立动态性评价机制,以期给予学生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某一阶段能力提升较快,也可能下降。建立动态性的评价机制就是将学生每个阶段的探索精神、劳动品质、劳动能力记录下来,成为最终评价的重要参考。

三是要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的发展来设置差异化的评价内容。在不同的年龄段,学生实践探索能力、劳动态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简单采用同一套评价体系,那么评价结果难免出现偏差。所以要发挥评价的反馈与促进功能,在评价体系完善中应进行年龄差异化设计。

四是评价中要引入家长、同学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评价,达到多元评价目的。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家长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久,了解也更深,能够对学生家庭劳动能力、在校日常劳动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因此在劳动评价中除教师作为主体外,也需要将家长、同学的评价作为重要参考,对学生劳动能力、品质给予更全面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劳动与技术课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劳动技能,养成学生良好劳动品质的重要课程。两个课程的整合既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和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优化方法,切实促进课程整合教学的质量。

猜你喜欢
技术课劳动评价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浅析高中足球技术课中的“启发式”教学
小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热爱劳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信息与技术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