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索

2022-03-17 15:38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支架计算机高职

刘 震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武汉 430223)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综合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学生在毕业后会进入各行各业的技能领域,在整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高职学生的质量和水平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1]。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能类课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重在实践,需要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就业需求展开教学和练习,日常教学中必须注重原理和知识点细致的讲解,让学生知其然,通过操作技能的练习培养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愉快地掌握和提升基本操作技能、方法和策略,这样不仅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学以致用,让学生建立学习成就感。传统课堂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下课之后很快忘记了,就算是加上一些上机实践课时,因为学习情景和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问题情景相差太大,所以教学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2]。基于现实大背景,支架式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的联系就越来越紧密。因此,笔者将支架式教学应用到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通过在高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帮助高职学生达到更高的潜在发展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应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优势

(一)符合当前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

根据国家要求,高职学校要为社会培养创造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教会和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地学习,改变以前由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被动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积极学习,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在团队协作中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关键。目前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有些学生认为当前的课程有点难,学生上课学习方式是教师教、学生学,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大多数学生是喜欢这门课的。学生本身喜欢这门课,但是觉得课程学习有点难,这就说明教师需要改进目前的上课方式。高职学生喜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模式,认为课堂中教师给予相应的学习支架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说明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期待。高职学生的思维积极、渴求独立,希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并得到老师的认可。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期待[3]。

(二)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学生在学校里学的不仅是固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来获得方法,教会学生们课堂上学习所需要的方法,以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目前在学习的方式上,高职学生上课是被动听老师讲,课前预习的学生只是单纯地看书,能看懂多少算多少,这都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学习方式。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学生先自学内容,然后在老师搭建的支架上再进行探究讨论,小组合作,各抒己见。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提高很快,遇到问题首先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等着老师把结果算好放到面前,照搬照抄。在教师访谈中也发现,教师对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教学的效果给予了肯定,教师发现在采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他们变得更喜欢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言,逐渐由学习上的被动者变为了学习的主人。从课堂发言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课堂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比自己之前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改变可以说是支架式教学理论运用的良好效果。

(三)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喜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中,教师提供教学支架对学习非常有帮助,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老师搭建相应的支架,采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教学的模式还是认可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们都能够积极地自主思考,勇于自主表现,不懂的问题就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进行探究,可以有效培养和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提高学习兴趣。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支架式教学步骤

计算机基础课程核心任务是能解决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问题[4]。课程具体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常识与原理,具备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基本应用技能,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整合和运用各类网络信息,对日常办公的文字处理、多媒体和数据处理有较熟练的能力,以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为后续专业学习提供基础,为专业学习助力。课程设置上力求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能为其当前和毕业后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根据支架式教学理论,教师通过在高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促使高职学生从现有发展水平逐步过渡到潜在发展水平[5]。在这一过程中,随着高职学生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提供的帮助逐渐减少,最终高职学生可以无须帮助独立完成任务。

(一)搭建支架

此步骤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建立概念框架,为即将进行的学习主题及学习任务建立联系,明确学习目标。比如,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多媒体图片处理单元中,设计意图是通过绘图蒙版应用帮学生更好理解图层概念,通过蒙版合成图像,更好提高蒙版概念、过程与应用的教学质量。在教授过程中对蒙版概念、功用演示,通过问题导入方式,展示有趣效果合成图,引出蒙版是什么?能解决图片处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蒙版定义与复习其他功能菜单作用。

(二)进入情境

这一步骤的主要任务是将学习者引入到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这一情景是上一步骤概念框架中某个节点,这一情景应基于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同时又能推动学生理解新的知识概念,激发学习热情。教学情景的设计要体现整个教学活动的总目标,要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需求,合理安排基础知识和技能拓展内容的比例,教学情境创设不但要尽可能接近真实学习生活,接近就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为高职学生未来学习留有空间,让高职学生慢慢交互体验和构建自我的知识结构,才能够引发广泛的自由思考,从而促进教学成效的提高。

探寻教学任务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结合点,激发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教学内容和资源选择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高职学生未来工作发展的需要。例如:技能拓展模块中的Word格式排版这一知识点,要求熟练掌握文字编辑软件的功能菜单,熟练文字、段落、图表、公式、流程图形等格式参数设置,完成公文文稿、图文混排和毕业论文等编辑加工。如果布置的任务是未来工作学习很少用到的技术,即使通过课程学习学会掌握了操作过程与技巧,长久搁置不用也会导致学生很快遗忘。于是,修改调整该知识点教学情境为:针对必须做的模拟毕业论文自主选题,然后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检索各种图文资料,利用扫描OCR光电识别、PDF格式加工转换、识别图片内容到文本等技术,小组分工合作、相互讨论互助,实际撰写一篇符合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自动生成目录的单双页页码格式不同的文献综述,让高职学生不仅学到电脑常规排版操作,了解各种不同格式文字符号间相互转换的原理与技巧。情境设计有效激发了高职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兴趣,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围绕任务目标开展观察、思考和尝试等探究活动,不仅能自主分析问题、相互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还能有效促进高职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主学习兴趣的提升。

(三)独立探索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完成某一任务,如案例分析、情景重现等,之后促使学生进行独立分析,这一过程教师通常需要注意学生的疑惑点,及时给予引导帮助。随着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教师逐步撤离支架,使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引导下也能够进行自主分析,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惯性。例如:技能模块中有设置制作电子相册的任务项目,让高职学生掌握相机和手机拍照录像、扫描翻拍纸质照片、利用各种非线性编辑软件制作加工成电子相册。通过把平时家庭生活、生日、班级学校活动、个人集体出游照片和录像等素材,通过手机软件或Photoshop、视频编辑加工软件等,处理加工成电子相册展示演示,提升高职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

(四)协作学习

完成独立思考后,学生需对自己独立探索得出的结论进行小组共享,并通过集体思维的碰撞进一步完善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完成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多媒体图片处理单元中,设计意图是通过新的黑白两色、图层衔接、透明度调整设置等新案例,提示操作关键技巧之后,由学生交互讨论如何操作,通过交互讨论完成项目任务(老师视察指导,组长帮助全组,组员之间协调互助)给学有余力同学布置难度更高的任务。通过难易不同、特色各异不同蒙版图形实操、对比、分析、探究等,提高学生观察分析、交互协调能力,提升学习成就感。

(五)总结提炼

总结提炼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状况的直接反馈,总结提炼内容包括个人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贡献度及当前知识学习的完成情况[6]。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多媒体图片处理单元中,设计意图是通过自我总结归纳知识与技能,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使概念定义得以深化;使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提高。在教学活动环节,教师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层层设问,图层蒙版颜色特点、是否破坏当前图层、白色黑色灰色涂抹对图层影响等,促进学生探索分析能力提升,使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概念、操作要领注意事项,自主开展学习。

将支架式教学步骤贯穿到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通过勾勒框架等方式搭建支架分解任务难度,调整学生畏难情绪;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帮助学生将现有知识与当前任务建立联系,激活最近发展区;通过独立探索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协作学习使同伴共享思维成果,使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教师、学生单向传输;通过总结提炼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促使教师针对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知识,深化认知。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启示

(一)教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教师不仅要在知识层面上给予学生引导和鼓励,在生活上心理上也要给予学生帮助和引导。新型教师观还主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支架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间应该存在一种社会性的互动,知识的掌握和获得不是教师往学生头脑中灌输,而是学生主动地在头脑中重新构建知识[7]。这种教育观念与当代社会的新型教师观不谋而合,提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好“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达到潜在发展水平,让每个学生实现自己最好的发展。

在计算机基础课多媒体图片处理单元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关注了学生知识方面的进步,而且通过小组合作当老师,通过操作演示与层层设问,使学生发现蒙版可以不损坏原图进行图像合成,激发兴趣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多方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学生变得更加开朗自信,达到了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树立新型的高职学生学习观

新型的高职学生学习观是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高职学生[8]。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新型的学生学习观要求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沟通、合作交流。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奥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性,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三)课堂教学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思考,做学习的主人。在安排课程时,要统筹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以中等生的水平为大致基准,也要兼顾优等生和待优生,既要让优等生学有所获,也要防止待优生受到冷落。对于需要背诵的基础性知识,课上可以找待优生回答,并给予鼓励,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对于课本之外拓展性较强的知识,可以找优等生进行解答,以防他们因为知识简单而走神。在推进课程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推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既要保证待优生基本能听得懂,又要保证优等生这一节课不会没有收获。由学生已知的知识点过渡到新授知识,这样就可以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顺利过渡最近发展区,达到他们的潜在发展水平。

(四)注重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师应注意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多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学习新知识,而不是建立一个高高的框架,学生尽力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生动形象的解释[9]。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进行知识点归类,从而“把书读薄”,越学越轻松。对于计算机操作过程这些技能型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课堂讲解基本都能学会。但是,学生只能了解和掌握教师讲解过的这些具体技能,如果使用环境有所变化,学生遇到类似的稍微有点不一样的应用环境,新学习的知识技能很难发生迁移,新学习内容的巩固就比较困难。

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注重联系就业企业岗位实际应用,按照实际生活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为目标,来培养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信息思维,对高职学生后继专业知识学习、信息素养提升和工作岗位能力都有促进作用,同时为高职学生终身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例如:技能拓展模块中的Word格式排版这一知识点创设的情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其实也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框架,让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认知范围中进行新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支架式教学是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它通过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为学习者建立知识学习的概念框架,使学习者在社会互动中自行进行意义构建以解决某一任务难题,在此过程中逐渐习得新知识,掌握潜在发展能力[10]。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支架,来帮助学生达到潜在发展水平,跨越最近发展区。教师将支架式教学理论应用到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去,学生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对高职教师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

猜你喜欢
支架计算机高职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