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 莲
(邱瑞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科教学焕发勃勃生机,音乐课堂也不例外。作为启迪学生心灵、开发学生智慧的重要方式,音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融合多元教法、融合学科以及时代元素进行融合性音乐教学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就音乐课堂融合的概念、意义及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和阐述,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性建议。
音乐是我国素质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全人格、提高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类课程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更对提高道德情操和优良品格具有积极意义,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就音乐教学现状而言,音乐课堂往往局限在乐理知识和乐曲欣赏,缺少对传统文化、不同学科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融合。融合性音乐课堂是音乐教学的新模式,也是“十三五”规划课题中提出的新型教学主张,即在课堂中更加重视学生的身体参与,进一步融通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身体学习和心理学习,通过多种音乐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融合,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加有趣、立体、多样、有效。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要用美的旋律感染学生,同时,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期待和诉求,使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不断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我国传统音乐教学存在明显的不足,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降低了学习兴趣。同时教学内容多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没有做到从听、动、唱、奏全方位、多形态的教学,使学生缺乏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意识。融合性音乐课堂主张审美是人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对追求终身幸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课堂作为培养审美情趣的主要阵地,应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教学游戏等途径实现知识的构建,并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体会音乐的开放性与传承性。
就音乐课堂的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地方是不符合融合性音乐课堂的要求的,存在身体与思维割裂,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的问题。本文就音乐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
在以往的求知经验中,人们通常强调大脑的作用而忽视了身体的作用,如“我思故我在”“朝闻道,夕死可矣”都是强调了头脑的机能,忽略了身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这就是身心二元现象,即切断了思维和身体的联系,弱化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在音乐课堂上,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在传统的45分钟一堂的音乐课上,学生端正地坐在课桌后,身体不能离开座位,即便偶尔有一些互动活动,也是十分短暂的,身体的认知作用还没开始发挥就已经结束了。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听和唱,身体的禁锢会导致思维的固化,因此,律动、声势、舞蹈元素的加入对音乐的学习尤为重要,教师应加以重视。
据调查显示,现阶段大部分音乐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比较单薄,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唱歌教学模块和欣赏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中心倾向突出,都是围绕课文中的某一乐曲展开教学,使学生接触的音乐素材、形式都比较单一,乐曲所涉及的创作背景、历史文化、审美风格都没有得到全面的展示。教学内容的单一势必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方法的选择。很多教师为了能让学生熟悉并记住所学曲目,反复唱或听同一个作品,使课堂缺乏趣味和设计感,教学效果不理想。
作为一种音乐教学的新范式,融合性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教学方法的变革加速多元融合,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就构建融合性音乐课堂的有效途径展开讨论。
要想有效地推动融合性音乐课堂的建构,首先便要开展融合性音乐课堂内容的建构。在实践过程中,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充分地整合音乐学科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深层次地挖掘音乐学科中的育人价值。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努力推动音乐学科与其他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通过这一方式切实转变陈旧的音乐教学形式。以《乌鸦与狐狸》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音乐教学工作者可以借助寓言故事进行教学导入,并引导学生讲一讲寓言的寓意,通过这一形式唤醒学生的认知。此后,音乐教学工作者可以在教学中导入少儿歌曲,通过这一形式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体会音乐歌曲中蕴涵的民族风格旋律。此后,音乐教学工作者便可以以寓言题材为切入点,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开展音乐剧的编创活动。这一教学模式推动了音乐表现渠道的拓展,也在较大程度上开辟了音乐的表现路径。为了尽可能地丰富音乐剧内容,音乐教学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掘。音乐教学工作者通过构建内容融合音乐课堂的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的音乐课堂格局,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培育。因此,音乐教学工作者应重视内容融合音乐课堂的建构。
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在教学语境中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有学者认为“生活究其本质就是对话”。在音乐课堂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一切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学生对话,既包括集体对话和个别对话、显性对话和隐形对话,还包括言语对话和心灵对话等。教师想要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融合教学,就必须与学生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对话。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心”“境”融合,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为了让学生将音乐与生活结合起来,笔者在一节音乐研讨课中,设计了三组情境,让学生以音乐策划师的身份进行设计。
情景一:9月1号的清晨,是学生暑假后的开学第一天,学生纷纷踏进校园开启一学期的校园生活。这里既有新同学,也有老面孔,你将为他们准备哪一首校园音乐欢迎他们呢?
情景二: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即将到来,但总有千千万万的人身在异国他乡,不能与家人团聚。如果你是电视台的编导,要为中秋节期间不能回家的打工人做一期节目,以慰思乡之情,你将用什么样的背景音乐呢?
情景三:你是一位西餐厅的主管,你所在的餐厅主营法餐,情调浪漫,面对的大多都是高端客户的家庭聚会或商业洽谈,你将如何选择背景音乐呢?
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从音乐的情绪、节拍、速度等因素入手,提供合理意见,并进行反馈。学生非常期待这样的交流活动,表现出了高昂的积极性,在表达过程中也阐述得头头是道,各个小组都根据情境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多维对话,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自我总结能力。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体现了创作者、表演者的音乐主张、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反映了不同国家、地域和时代的文化发展脉络。欣赏音乐作品的后辈也许无法与创作者直接对话,但他们的情感和思绪都通过一个个节奏、曲谱、停顿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因此,当传统文化与音乐课堂融合在一起时,教师要适时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语境,使其渗透音乐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例如,美国堪萨斯州的州歌《牧场上的家》是一首乡土气息浓郁的田园民歌,其创作者是堪萨斯州人。要想深刻理解这首歌曲,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创作背景,教师可以将歌曲背景渗透课堂。堪萨斯州是美国中部的一个州,地处平原,向日葵是州花,象征着阳光、热情、活泼、自由。因此,这首《牧场上的家》整体的基调是开心、甜美、乐观的。歌曲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节奏舒缓,有两个重复的段落,旋律悠扬,节奏平稳,使聆听者仿佛置身于宽阔的牧场,牛羊、鸡鸭、小鹿都在惬意地嬉戏。第二部分上移五度跳进,将曲子推向高潮,节奏更具荡漾之感,纵情歌舞,抒发了堪萨斯州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师对歌曲的了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理解程度,因此,在学习音乐作品前,教师一定要全面深入地了解背景知识,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地与创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提升对音乐的体验和感知力。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传统课堂中也是依据“听觉领先”的思路教学的。事实上,音乐教学仅仅依靠听觉是远远不够的,要将听觉、动觉和视觉等多重感官都调动起来,实现教学方法的整体性策略。音乐课堂上,激发听觉的同时,也在调动动觉,二者是协调一致的。因为美妙的乐曲在打动人心的同时,必然会激动人的身体,人会本能地随着节奏摇晃身体,这也是听音乐的自然反应。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将高音、音值、节奏、休止、和弦等表现要素找到相应的身体动作,如原地动作(拍手、踏步、晃动、弯曲等)和空间动作(走、跳、跑、蹦),也可以将这些动作编排成组合动作。这样,学生在上完一节音乐课时,回想起的不是仅仅是“我知道”,而是“我体验到”。
视觉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具体性,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视觉化策略指的是教师将音乐“画”出来,让学生用眼睛捕捉声音画面,“看”到音乐。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音乐图谱是常用的音乐视觉化教学策略。音乐图谱通常有三种类型:几何形图谱、写意型图谱和漫画型图谱。几何形图谱是用各种几何线条和图形表示旋律的跳跃与连贯,进而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力度。写意型图谱是画面感更加丰富的图谱,不仅有线条、图形,还包括色块,可表现音乐的音高、和声、曲式结构等。而漫画型图谱则是用简单的绘画元素描绘音乐,创作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使学生与音乐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在融合性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将以上感官策略综合性使用,将乐曲、语言和动作结合,让学生边听、边走、边唱,在身心互动中体会音乐的魅力。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去发现(身边的)每一件事情(Discover everything)。”在这种教育哲学的引领下,达尔克罗兹创建了具有跨越意义的体态律动教学法,通过听觉与动作的结合,探索生活中音乐的奥秘,尤其是节奏和力度;奥尔夫又在达尔克罗兹的基础上,将“去发现每一件事情”转变为“元素性”音乐教育理论,从生活中最简单的、最原始的音乐元素开始探索、体验、表现,不断积累,不断提升;柯达伊则在英格兰旅行的过程中,发现并确立了柯尔文原则和首调唱名体系,并进一步发展,最终奠定了匈牙利音乐教育的基石。他们不断“去发现身边的每一件事情”,不断开拓创新,对当代音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丰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实际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将以上三大体系融入其中,不要墨守成规,将身体参与、声势教学、柯尔文手势等加入实际课堂中,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做到兼容并包。教科书的内容是有限的,但音乐教学的素材却非常丰富,犹如浩瀚星海,取之不尽。因此,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融合。例如,在学习经典曲目《茉莉花》时,教师要将作品的艺术性、经典性和民族性尽可能地都呈现出来。《茉莉花》有很多版本,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选择江苏版,这一版本是经过整理改编的,能让学生了解它的创作风格,突出经典性。它的源头是《鲜花调》,这也应该让学生了解,突出民族性。同时,《茉莉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曾被用以烘托气氛,体现它的艺术性。在艺术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信息往往不是第一位,而是要将重点目标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注重音乐实践和兴趣培养,它训练的不仅是学生的耳朵和嗓子,更是整体的气质和修养。
综上所述,融合性音乐课堂的构建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点,现阶段音乐课堂还存在教学内容单一、身心不统一等问题,融合性音乐课堂的实施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体验。教师通过对学生特点的分析,在课堂上进行选择、互动、补充、交融,根据音乐的节拍和情绪进行身体互动,形成更具张力的课堂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