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泥泥狗历史文化内涵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2-03-17 14:38:37张佩佩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淮阳图腾文化

张佩佩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淮阳县位于河南南部,古称宛丘和陈,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传说中伏羲氏和神农氏两位古帝的故乡。《史记·五帝纪》记载:“帝太昊伏羲氏,成纪人也,以木德继天而王,都宛丘。”[1]关于人祖伏羲与女娲兄妹在当地生育繁衍、抟土造人的神话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史传太昊伏羲为人首蛇身,按我国传统民俗,每年二月二为“龙抬头”之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人们都会来到太昊陵以供奉伏羲,举行盛大的“人祖庙会”,俗称“二月会”。在这一天,来自中国五湖四海的人们都会聚集在太昊陵,他们手持黄绫青龙旗,手捧香缕,肩挑花篮,放鞭鸣炮,场面十分壮观。在此庙会上泥泥狗是最具有特色的地方特产。任何造型的泥泥狗尾处都有两个以上的小孔,一吹就响,孩子们对其爱不释手,因此泥泥狗又被总称为“泥玩具”。在泥泥狗这一名词中,第一个“泥”字为动词,表示动手捏造,也含有亲昵之意。第二个“泥”字为形容词,意为物体材质为泥。在早期的“二月会”上,来往的香客会争相购买泥泥狗,以达到祈福求平安的目的。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厚的中华农业文明。在农业文明时期,泥泥狗最早被看作是太昊陵的看护“神狗”,又称“灵狗”,颇为神气。相传泥泥狗是人祖爷、人祖奶抟土造人时留下来的,到了汉代就有了把犬作为尊人的说法。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提道:“犬司人也。犬司人也四字小徐本有。犬司人,谓犬伺人而吠之。说此字之会意也。不曰从犬人。而曰从人犬、入于人部者,尊人也。”[2]这样的说法也与它是最原始的图腾崇拜形象有直接的关系。每一个图腾群体一般都有自己的图腾圣地,它是图腾灵魂的栖息之所,又是图腾圣物的储藏之地,各种图腾仪式均在圣地举行[3]16-17。因此,泥泥狗与太昊陵的关系也被看作是图腾符号与图腾圣地的关系。

一、淮阳“泥泥狗”的历史文化内涵

泥泥狗是淮阳人对远古图腾观念及图腾艺术的一种民间记忆。这个民间艺术品在显示其原始图腾艺术美的同时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生殖崇拜、黑色文化崇拜。

(一)生殖崇拜

在“二月会”上,香客们亲切地称伏羲为“人祖爷”,女娲为“人祖奶奶”。他们焚香祭祖,虔诚叩拜,并购买泥泥狗,本意都在求得祖宗香火不断,子孙绵延。由此可知,祭祀人祖的原始主题便是“祈子”,而这一主题是由史前人类的生殖崇拜演变而来的。

泥泥狗的图腾原型最早多表现为人禽互渗或人兽共体的超自然形体,种类多达200多,所表现的题材非常宽泛。值得关注的是,这么多的怪异造型并不是艺人凭空捏造出来的,每个形象都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在混沌初开的年代,原始人往往把自我保护的希望寄托于怪力乱神,一个个神秘图腾背后,多赋予了他们自身的情感、想象与愿望。有不少专家发现,泥泥狗的审美来源最早与先秦典籍《山海经》有关,其中所描述的动物及神灵形象与泥泥狗有异曲同工之妙[4]。据《中华都城要览》记载:“《山海经》及其他古籍中记载的以陈地(淮阳)为中心区域活动的古帝、祖先神及其部落就有20多个。淮阳是太昊伏羲和炎帝神农氏的都邑,还有女娲氏之都城(今西华县东,据淮阳今30公里)。淮阳可谓是三皇之都,因此遗存下众多怪异形体的图腾神支就不足为奇了。”[5]如今保留下来的部分淮阳“泥泥狗”俨然成了图腾符号的“活文物”。

泥泥狗的所有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人面猴”,它造型独特,不同的老艺人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但从整体看,每个形象都没有动物或玩具的顽皮姿态,艺人们都把它们塑造成正面形象,威严、庄重、神秘。每个“人面猴”的下腹部,都被浪漫地夸大画上女阴器官或男根器官,如花卉纹、三角纹、太阳纹、马蹄纹、类绳纹等。泥泥狗的符号纹饰充分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生命意识,这样张扬的文化符号在我国民间玩具中是极其罕见的,显然是崇拜生殖力的一种象征。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是人类的基本意识,它构成了人类各民族本源哲学的基础[3]16-17。联系淮阳当地的民间信仰,可以相互印证。每年二月二“人祖庙会”上,来往的香客总会带上一两件泥泥狗,并把它们看作是神物供在人祖前的香案上或家里的神龛上,以表达长久延续、繁衍子孙的美好愿望。另外,在淮阳泥泥狗中,存在着许多两个头一个身子的禽兽造型,当地人称之为“两头狗”“两头鸟”“兽相驮”“人头鸟”等,这种“双头禽兽”在史前岩画中或在出土文物中也较多见,进一步印证了人类早期的生命繁衍意识。在淮阳与生殖崇拜紧密相关的另一民俗活动——“摸子孙窑”,众多求子者在膜拜时必然会用手摸一下窑门,并说出心中之愿,以保人丁兴旺。这种民俗世代相传,构成该地区独特的民间风俗景象[6]。

生殖崇拜是中国远古文明的重要部分。泥泥狗的众多造型直接表达了生殖繁衍的寓意,如兽相驮、双头狗、两头鸟以及双头孕猴等。淮阳民间艺人创造出的这些奇异造型,一方面出于崇祖祭祀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二)黑色文化崇拜

淮阳泥泥狗作为泥玩具,一直以黑色为底色,表面再施以红色、黄色、青色、白色点缀。这样的色彩搭配,通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此时的黑色也被赋予了中国泥玩深层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在4 5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就有尚黑的习俗。《易经·文言》更是有“天玄地黄”之说,玄者,黑也。另外道学、道教皆尚黑[7]。《礼记·檀弓》中说:“夏后氏尚黑。”《路史·后记·夏后氏》中说:“夏代的大庙称玄堂。”《雅马·释畜·郝疏》认为夏代祭祀“牲用玄”。《韩非子·十过》认为夏代祭祀“墨染其外,朱染其内”[8]。夏后氏便是大禹,其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距离淮阳不远。“尚黑”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最原始的观念形态,在淮阳地区亦表现得突出。

在淮阳太昊陵的庙会上,有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巫舞,俗称“担经挑”,舞者由四位中老年妇人组成,她们身着黑衫、黑裤、黑鞋,头扎黑巾,且黑巾会余部分垂于身后。三人边歌边舞,一人根据节奏击打经板。该舞蹈最早源于先民的“巫祭”文化,他们认为黑夜较易接近神灵和祖先,潜意识中对黑色的认识就变得很庄严、很神圣。先民们通过对黑色的崇拜来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之情。

其次,自古以来,东西南北中也一直使用青、白、赤、黑、黄五色来概括天地的自然之色。这样的“五色”最早源于古代中华民族的“五色观”,而色彩学中的“五色观”且又源于周易的“五行说”。“五行”是指自热界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由“五行”衍生出的“五色”“五味”“五毒”“五脏”“五德”等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五行”与“五色”的对应关系中,水为黑色,在汉文化中黑色多代表“正直”“忠诚”,而淮阳境内属于淮河水系,水对淮阳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淮阳人通过泥泥狗这一艺术形式来崇尚代表水的黑色,以此来表达追求“忠义”之美。

二、淮阳“泥泥狗”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泥泥狗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与农业文明有着很高的契合度。在面临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迈进,文化资源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市场机制及民众生活方式无形中使这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图腾符号陷入了传承与发展的极大困境。

(一)淮阳泥泥狗社会需求量少

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丁兴旺是绝大部分民众重要的心理需求。因此,伏羲庙会上的泥泥狗很大程度上承载了民众的求子需要,这样大批量的需求构成了泥泥狗在这一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手工制作泥泥狗作为一门收入可观的手艺,受到了老艺人们一路的热捧。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面积的迅速扩大,加之明显的城乡教育医疗差异,越来越多的民众由农村向城市如潮水般涌入。在巨大的城市生活压力下,加之之前国家推行的计划生育,人们追求优生、少生的思想显而易见。因此,泥泥狗以多子多福为精神内核的文化功能正在人们潜意识中逐渐消退,生殖崇拜已不再是泥泥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在现代文明中,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孩子们玩具种类的增多,家长减少了对“泥玩具”的购买,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减少了泥泥狗的需求量。在近几年太昊陵人祖庙会上,随着旅游人数的逐年攀升,政府加强了对庙会的管理,高额的摊位费使得售卖泥泥狗的人数大量减少,直接影响了泥泥狗市场上的存量。

(二)淮阳泥泥狗社会传承人缺乏

保护传统民间艺术最基本的做法是重视传承人、培育新生代传承人。但目前淮阳泥泥狗传承人老龄化趋势严重,甚至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9]。传承主体力量单薄是淮阳泥泥狗传承与发展陷入窘境的重要原因。

在农业文明时代,庙会的繁盛承载者泥泥狗背后巨大的艺术价值和经济利益,在这样的诱导下,淮阳太昊陵附近的几个村的村民愿意学、喜欢学,这也为泥泥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人才基础。到了现代文明时期,制作泥泥狗的老一批艺人正在不断辞世,而一向价格低廉的泥泥狗迫使新一代的年轻人由于生活压力和职业选择都很少愿意继续从事这个行业,大量传承人纷纷转行。在部分传承人中,文化水平低,知识匮乏,对于泥泥狗的制作技艺仅限于师徒间的口口相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泥泥狗艺术形式的发展。

(三)淮阳泥泥狗造型模具化导致失去历史韵味

在农业文明时代,淮阳“泥泥狗”不同形象最早的创作来源于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及审美水平。它们奇特的造型虽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动物形体,如猴子、老虎、猫等,但又异于真实的动物形体,如双头猴、双头燕、猫盖虎等。它们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作为古老而优秀的泥塑艺术品,“泥泥狗”伴随着伏羲太昊陵庙会延续至今。

随着漫长岁月的积淀,泥泥狗固有的造型深入人心。如果打破传统的观念,重新塑造“泥泥狗”的创作空间,那“泥泥狗”的精神内核存在与否会有很大的争议。因此,用淮阳人的话说,这些造型都有其各自根本的模样。更多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当地政府不断加大对太昊陵的关注,在承认其强大民众影响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当地政府大力引导使得文化资本快速转变为经济资本。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泥泥狗被要求统一包装进行售卖,多由博物馆的负责人主动上门收购。在精致的外壳下,其精神内涵不断消减。更令人担忧的是,从个别老艺人捏制的造型独特且拙朴的泥泥狗身上,人们依然能够强烈感觉到数千年前原始图腾的原始记忆,但是绝大多数的艺人们都接受源源不断的“订单”,疏于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多采用模具式制造,使文化传承的“泥泥狗”在数量复制的同时失去了几分历史韵味。如果泥泥狗的制作长时间为了迎合市场需要而进行机械化批量生产,那么它神圣的文化内涵将消失殆尽。泥泥狗的生产方式对于其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持泥泥狗的手抟功夫以及竹签笔、高粱秆绘色,这一传统的应用工具、传统的手抟工艺是泥泥狗生动传神的基本保障。而由于“泥泥狗”制作原材料的缺陷,往往会出现易褪色、易损坏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泥泥狗由手工捏制向模具化的转变。

三、现代文明中淮阳“泥泥狗”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演进,以农业文明为其发展土壤的泥泥狗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今也在社会市场机制的巨大冲击下变得消失殆尽。同时,泥泥狗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受到民众功利性选择的强烈冲击,淮阳太昊陵附近的村民由愿意学、喜欢学变成了拒绝学,人才基础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泥泥狗的传承与发展。如何使泥泥狗更快适应现代文明,保护其精神内核,走出发展窘境成为当下重大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现实问题,建议如下办法:

(一)政府发挥领导作用

当地政府有必要整理好思路,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完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体系,从经济等各方面加大对艺人们创作和创收的支持,为泥泥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

政府应系统地收集泥泥狗的相关资料,定期举行教师培训活动,以增加民间艺术走进课堂的教育内容,实行“政府出资,学校运作”的模式。实行这样的政策的目的是立足于学校青少年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制作泥泥狗。在实践中加大学生们对泥泥狗的认识和了解,以此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政府应加大对泥泥狗技术上和宣传上的扶持,比如通过烧制技术培训,使之由泥质变为陶质,从而更有利于运输和长期保存;建立和开发泥泥狗展览馆,提高泥泥狗艺人“明星”效应;健全民间艺人参赛机制等等。

(二)泥泥狗市场机制的调整

建立并完善泥泥狗的艺术品市场,市场机制应鼓励泥泥狗走出去,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就庙会摊位费而言,市场管理部门人员应减免部分艺人费用,同时要进一步引导民众对泥泥狗的消费意识,从而实现市场导向的多元化。

培育良好民间艺术品的发展环境,应加强泥泥狗与当地太昊陵庙会的紧密结合,从而推动泥泥狗能够在此平台上有机地发展。同时吸引更多资金对泥泥狗发展进行投入,健全民间艺术企业的营销模式。

(三)建立并培养泥泥狗专业创作团队

在农业文明时期,泥泥狗具有其特有的时代性。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这个非遗产品在转折的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与质疑。不可否认,淮阳泥泥狗要顺应当下社会与市场的发展就必须满足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不断将现代设计理念及审美理想融入原始风格中。泥泥狗的传承更多是口手相传,这便需要老一辈艺人的用心投入和新一代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应不断解放思想,从环境设计、玩具设计等不同形式中吸取创作元素,并建立和培养泥泥狗专业创作团队。

将泥泥狗开发成贴画、小挂件等,以丰富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加大泥泥狗的销售渠道,促进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对泥泥狗的包装进行精致设计,使其不断融入高端文化市场,让更多懂艺术、懂其文化内涵的群体进行艺术品收藏,以此来提升泥泥狗销售数量。

(四)开发泥泥狗更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用

深入挖掘泥泥狗的祈福价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泥泥狗生殖崇拜的精神内核已不能满足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及精神信仰,而人们祈福求平安的思想却可以贯穿时代、穿越空间。泥泥狗文化观念的更新,一定程度上会更加促进人们怀着敬畏精神及良好祝愿去完成这项民间手工艺。

泥泥狗作为“泥玩具”的总称,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在保持泥泥狗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前提下,更多开发出其他更多的社会功用。人们在祈福求平安的同时,能够以更合适的社会功用去进行购买。

四、结语

淮阳泥泥狗是在河南地域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保留着古朴的原始信息与民间气息[10]。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符号,泥泥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与生殖崇拜、黑色文化崇拜紧密相连。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丰富了生活。从一定意义上讲,泥泥狗真实地再现了人类最古朴的文化,并流传至今。但是,在现代经济模式的冲击下,泥泥狗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巨大困境。在了解泥泥狗的艺术价值后,保护这项民间艺术便显得尤为重要。就如何使泥泥狗更好地在现代文明中生存,便成了每位手工泥泥狗爱好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淮阳泥泥狗作为一种文化输出的载体,其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在近几年,太昊陵庙会创造了“单日人数最多的庙会”纪录。但是,在盛大的庙会中,出售泥泥狗的摊位日渐减少,这样的现象对于泥泥狗的传承与发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多项措施并举,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加入新的创作元素,以强化泥泥狗本身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价值,使其快速适应现代商业发展。只有这样,淮阳泥泥狗才能由民间艺术走向现代艺术,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淮阳图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这条比较傻》等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激活人大代表工作的淮阳实践
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2
谁远谁近?
淮阳:在“进”的态势中谱写开局新篇章
人大建设(2018年5期)2018-08-16 07:09:02
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探究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08
沐浴喷头坏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