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中美育的实施途径分析

2022-03-17 14:24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艺术

莫 春 雷

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受教育者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1795年,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F.Schiller)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释[1]。美的欣赏和创作与人类文明相伴而生,美育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同一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需求。随着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审美教育的不断加强,美育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应用人才,通过美育使高职学生懂得职业与美有着特殊的关系,要通过审美教育培养、锻炼和提高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劳动去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

一、美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美育与德育

美育与德育有着直接的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就已经认识到,美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孔子曾对此有过明确的论述,《论语·泰伯》中有“兴于师,立于礼,成于乐”[2]之说,提倡从诗歌学习、礼仪教育和音乐熏陶等层面培养高尚的情操。席勒认为美学是连接感性和理性的桥梁, 审美使人恢复完整的人格, 进而获得自由, 最后使人达到道德自由。蔡元培认为,美育以德育为目的,所以美育者, 与智育相辅而行,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美育陶养情感, 进而培养道德品质[3]。

孔子有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此处之美与善意相近。苏格拉底(Sokrates)认为美德与人的本性有关,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和提高;而知识是具有美德性质的知识,是人的本性——善的体现[4]。这里“美”和“善”都属于道德范畴,二者密切关联,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美与善的有机统一,客观上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进行审美教育,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美与善结合,以美引善,寓道德教育于情感陶冶之中。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审美教育要靠美的形象打动人,引导人,使受教育者由爱美而向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把道德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心的信仰、情操和精神追求,引导受教育者按照规范修身行事,德育才能取得成效。审美教育要通过情感体验进行情感陶冶。在审美教育中,道德、理想、规范都以生动感人的形象出现,潜移默化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引导他们进行客观的审美评价,并从内心里接纳、遵循与维护。有美育融合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目标。

(二)美育与智育

审美教育有益于智力开发,已为教育教学实践所证明。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暗示教学法,将外语教学与音乐融合在一起,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保加利亚、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教育实践证明,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学习外语充满了乐趣,其效率比常规教学效率提高数倍[5],其原因就在于将审美规律融入教学内容,把教育教学变成欣赏美、创造美的充满乐趣的实践活动。

美育对智育的作用有生理学、心理学依据。相关研究表明,人脑的两半球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主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审美活动需要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审美活动能有效诱发右半球的活力,调动右半球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和创造过程,提高教育效果[6]。研究人员认为,如果相关训练侧重于左半球,右半球的开发则有所欠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辨认系统不能得到充分开发,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7]。美育与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有助于开发右脑,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培育审美情感和想象力的同时,有可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智力水平。实践证明,审美情感对于学习和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空间和时间知觉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美育与体育

体育运动追求健与美的有机结合。对健与美的追求,是大众参加体育运动的强大推动力。青少年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运动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可以深入分析健与美的内在关系,引导学生明确身体的美可以通过运动达到。体育运动还应当遵循美的基本规律。正确的体育运动方式应当是符合人的生理心理发育特征,也应该合乎大众的审美要求。而合乎审美规律的动作,也必定合乎生理心理发育的规律,使人体得到健全、协调的发展。为了提高体育运动的效果,教育工作者应当将应用美学与运动理论有机融合,让美育融入体育训练中,强化运动的科学性和审美特征。

二、高职教育中美育的任务

(一)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个体通过感官感受美,反映美的客观存在,这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就个体而言,审美能力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和提高。感受美需要审美感知力和审美理解力。

审美感知力需要通过审美教育的培养。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应着力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现实生活。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体验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要深入生产建设一线,体验劳动创造的快乐。通过多种形式的审美陶冶,使学生将这些美的模式内化为感性知识和理性追求。

提高审美理解力,可以在感知美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自然事物的意蕴或艺术作品的内涵。审美理解力需要将审美教育和文化熏陶有机结合,一定程度上会受个人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的影响。例如,敦煌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伟大的艺术创造融古汇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丰碑。敦煌壁画艺术蕴含着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等丰富的美学风格。鉴赏者要有一定文化道德修养,有较高审美理解力,才能感受到画中的蕴味。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鉴赏美的能力比感受美的能力层次更高[8]。人们对美的鉴赏会受到知识经验、社会实践、时代风尚、民族传统、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审美鉴赏具有一定复杂性,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所需要的鉴赏美的能力和素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表现在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作品中的美进行正确地理解和评价。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审美知识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美的事物、美的语言和美的行为,培养学生欣赏多种形式的艺术美,分析作品的文、野、雅、俗的能力,以正确鉴赏文艺作品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识别和抵制低级庸俗的作品。高职教育要通过教学和实践,引导学生感知专业工作的美,努力追求美、创造美。

(三)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创造美的能力是人的审美意识能动性的表现。高职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使学生具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就存在于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要让学生明确只有靠劳动创造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美育过程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实现服务社会的人生理想。要针对学生个人爱好和特长去发展学生在绘画、书法、唱歌、舞蹈、表演等方面的创造才能,这不仅能丰富校园生活,还能使学生从中接受艺术熏陶,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这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创造科学美、艺术美的形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高职教育中美育的设计

(一)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

美育的方式可以是形象化的。可以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具体可感、鲜活生动的形象来感染人、熔铸人,于潜移默化中实现美育的目标。在职业教育中,教育者根据美育任务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精心创设审美教育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美的环境之中。通过这种情境的长期熏陶、濡染,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坚定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课程设计中应当精心选择审美媒介,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方面的作品。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因素感知,让学生在艺术享受中获得心灵的陶冶。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丰富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美育必须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与德育、智育、体育密切结合,为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体魄康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人才培养过程中,美育不可或缺。美育的内容应当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使被教育者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对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生活需要。惟其如此,教育教学才能更好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创造生活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职业教育中,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把美学理论、审美感受、艺术技巧应用于专业工作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审美意识、审美能力通过艺术品或专业工作得以物化,才能进一步体验用劳动创造美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这样,学生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技能水平和审美感知水平。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美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一样需要因材施教,要关注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审美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审美是富于个性化特征的一项心理和实践活动,美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契合美育的初衷,发挥美育的人才培养优势,实现美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美育要因材施教,要注重选择与之相契合的施教方法。进行多样性的审美教育,要不断丰富审美媒介,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全面发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渐进性进行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又个性鲜明,进而引导学生体验较高层次的审美感受,使受教育者的情感和心灵不断得到陶冶和锤炼。

四、高职教育中美育的途径

(一)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审美教育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职业教育将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9]。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电影、电视等审美媒介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美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与自然美相比,艺术美更加直接地体现了人的审美创造能力,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一系列艺术理论、艺术规律。

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美育包括教学中的艺术教育和课外文艺活动两个方面。美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进行美育。高职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艺术美方面的指导。例如在讲授有关室内装饰的知识时,需要联系美学知识,为专业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敦煌壁画中对称与和谐的美学元素。敦煌壁画中大量运用对称的艺术手法,既整齐、稳定,而又繁富、灵活,更具有艺术魅力和吸引力。敦煌壁画的美表现在色彩搭配、构图圆满和布局巧妙等方面,不同艺术类型互相融合与补充,整体上形成了完美和谐的场景。将敦煌壁画中的经典美学思想融入室内装饰课程,让学生感悟中华艺术的魅力。从事美的创造活动时,有了艺术美的熏陶与浸润,才会提升审美素养和审美境界。

课外文艺活动是课内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职业院校可以开设文学作品赏析讲座,开展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的艺术活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通过文学知识和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区别美、丑、善、恶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创造美有很大的帮助。音乐美的熏陶也很重要。可以开展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表演、艺术实践、艺术作品展览等活动,审美教育活动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勤学上进、志存高远、奋发成长的昂扬情怀。

(二)将审美教育融入自然

大自然是美育宝库,被人们称之为“审美感受的文化学校”。人类以自然界为母体,时刻与自然界进行着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自然界的美对人的身心有着很大的影响。实践证明,在对自然界的审美情感中感受生命的律动,对于人的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以自然万物为美育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勇气。

通过自然进行美育的形式很多,可以组织户外活动,结合自然景物、名胜古迹,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引导学生从空间的宽度和时间的纵深认识理解自然之美,以加深对美的感受和理解。也可以指导学生写生、摄影、采集标本、创作诗文,以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将审美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工作实践。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城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使学生感受和鉴别社会生活中的美,体验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美、城乡建设和社会生活的美、祖国建设的美、中华民族的美。学生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和切实体验,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生活中的美集中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劳动实践中。高职教育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要培养其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引导学生将专业理论付诸实践,运用审美知识和技能创造美的生活,在实践中寻找美、创造美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方式。

美是纯洁的,又是高尚的,是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力量。美育涉及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有助于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也有助于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活力。高职教育应注重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美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艺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