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STSE教育的构建,培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022-03-17 13:13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刘吉祥
天津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素养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一中学 刘吉祥

新时期的教学改革为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理论与问题解决能力,还要重视对其核心素养的培育。高中化学教师要重视对STSE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学习,做好STSE教育的构建工作,为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奠定基础。本文结合现阶段高中化学实际教学情况,对STSE教育核心概念、教学特点加以概述,讨论通过构建STSE教学框架培养高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一、STSE教育的核心概念及其日常教育教学特点

STSE具体指代Science、Technology、Society、En⁃vironment四个英文单词,即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教育理念强调理科教学应用的重要性,要求教学者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等教育实施路径,其教学基础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主,重视对科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深度融合。一些教育学家认为,STSE教育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民主行为、多元的科学思想与较强的操作时间能力上,使学生客观看待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促进其自我提升。

STSE教育具有以下特征:一,具有综合性强的特征。这种教育模式下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学资源与课标内容充分渗透、融合,教师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对课程展开教学,在开阔学生课程学习视野的同时,实现对其科学素养的培养。二,具有探究性强的特征。STSE教育是一种生本化的教育,强调课堂回归学生,重视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突显,通过在课上组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让学生探索学科内容的本质,体会理论、实践学习的趣味,强化其探究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积极性。三,具有实效性良好的特征。STSE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重视对实际案例、问题的分析教学。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能明确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关联,理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回归社会的重要性,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

二、STSE教育培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重视科学理论教学,培养理论分析素养

1.创设理论教学情境,培养宏微结合素养

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展开教学对加深学生对化学问题本质的理解,以及提升其分析、推理、预测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缺乏微观意识,不能宏微结合地对化学知识进行辨证学习,理论学习浮于表面,不利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生成。教师可从激趣教学着手,通过口述、做游戏、播放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创设理论教学情境,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微观世界上,引导其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其宏微结合素养。

比如,在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离子反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谈话引入课程内容:“为什么家长用醋酸除水垢、盐酸除锈?为什么环境保护人员用氨水处理硫酸工业废水?它的原理是什么?”在问题情境下播放硫酸铜与氯化钡化学反应视频,同时展开追问:“观看视频时,你发现了什么?这个反应的实质是怎样的?”由问题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宏观现象与微观实质进行分析,使其观察H2SO4+BaCl2=BaSO4↓+2HCl产生白色沉淀的过程,结合实验现象讲解电解质电离知识:“电解质溶液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氯化钡和硫酸中的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氢离子与氯离子结合产生盐酸与硫酸钡沉淀。”这时教师再结合情境醋酸除水垢的实例让学生分析,进一步提升其宏观观察与微观探析素养。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提问,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之后播放具体化学视频,让学生观看化学反应现象并对其本质进行探究,让其在观察、分析、探究问题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化学核心素养。

2.分析典型理论问题,培养模型认知素养

高中化学教学包含许多复杂、抽象的概念知识,忽视概念教学会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学习受阻,影响化学课程教学效率。SETE下的化学教学要重视夯实学生的科学基础,做好概念模型教学,使其能学会使用化学符号、文字、图像总结事物的化学规律,从而培养其模型认知素养。对此,教师可在课上引入典型的化学理论问题,让学生使用概念图或其他工具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提升学生总结事物特征、梳理知识结构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物质的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典型问题:“我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器具称 克碳,却难以称量 个碳原子,可称量的物质与难以称量的原子、分子有什么关系?克的碳、克的氧气、克的二氧化碳所含微粒数是多少呢?”学生在探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微观的微粒数目”与“宏观的质量”的联系,这时教师展示数据资料:1999年巴西和美国科学家发明了能称量 千克物体的纳米称,能称量单个病毒的质量,随后德国科学家研制出能称量单个原子的纳米称,一个C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千克。结合资料内容引导学生回到题目中,根据碳原子数=克/一个碳原子的质量计算出碳原子的数量N(C)=。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克的碳含有多少碳原子?如何表示?”引导学生将6.02×1023作为一个微粒看作一个集合体,建立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让学生尝试使用数学模型与化学模型解决此类问题。这样,学生就能轻松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化学模型,主动梳理物质的量、体积、质量相关知识的内在关系。教师出示典型例题集中学生注意力,在讲解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模型知识,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推断出化学模型。接着,教师出示同类型问题让学生解决,在此过程中强化其模型思想,使其主动进行建模,从而培养其模型认知素养。

(二)优化技术方法教学,培养实践探究素养

Technology(技术教育)是SETE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主要渠道。结合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教学要求,教师要重视对SETE教育中T的教学,在实验教学、活动教学中多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以此培养其化学变化与平衡素养、化学证据推理素养。

1.设计化学平衡实验,培养变化平衡素养

化学的本质是变化,只有从化学变化的表现形式、内在本质、符号表示三方面展开教学,才能深化学生的化学认知。教师可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守恒与变化,不仅要深入挖掘课程教学的内涵,还要重视对实验教学结构、教学细节的把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自主操作、合作实践过程中,强化其化学认知。

比如,在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铁及其化合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常温下的铁与水不发生反应,那么为什么钢铁厂生产时出土的模具必须充分干燥?”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出示实验装置图片,在高温条件下使用水蒸气反应装置、还原铁粉、湿棉花、肥皂液、燃烧的火柴演示实验,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可能的生成物,探究实验原理。演示后,将操作装置、实验材料下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比如,确定试验目的、思考3Fe+4H2O==(高温)Fe3O4+4H2↑反应方程式中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试验中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等问题。此外,教师还可提出具体问题:“铁单质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 价?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 价?”让学生在具体草果过程中探究氧化还原原理,使其理论达到结构化水平,实现对其化学变化与平衡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综合教科书内容、核心素养培养要求、SETE教育理念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先演示实验整体流程让学生对实验操作产生初步认知,再组织学生合作实验让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挖掘实验本质,实现对其化学变化平衡素养的有效培养。

2.组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证据推理素养

技术是使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技术运用能力是SETE教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打破高考的局限,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课上积极组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原理解释生活现象,增强其科学意识。同时,教师也可将问题结局展示给学生,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数据资料,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推理,培养其良好的证据推理素养。

比如,在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一课的教学中,结合本节课关于化学反应中热效应与焓变的关系等知识点,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暖宝宝’有一个透气袋,撕开包装后氧气进入透气袋后逐渐产生热量,你知道暖宝宝为什么会产生热量吗?”同时,教师给出拓展阅读资料:“暖宝宝”的原料层是由铁粉、石、活性炭、无机盐、水等合成的聚合物,无毒无副作用。让学生综合“暖宝宝”的放热现象、原材料对“暖宝宝”的反应原理展开讨论,让其从物质所具有的能量角度、化学键角度、能量变化角度对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进行推理,加深其对4Fe(OH)2+2H2O+O2==4Fe(OH)3↓、2F(OH)2==Fe2O3+3H2O氧化反应放热性能的理解。教师结合课程教学需求提出讨论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课外拓展阅读资料,让学生综合课内外知识讨论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推理、论证问题,让其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问题原理,实现对学生证据推理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引入社会教育资源,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Society(社会教育)是SETE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可结合社会教育的具体要求、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关于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要求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引入社会实践案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对此,教师可结合现阶段的社会实际需求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作为活动主体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其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培养其科学探究素养。

比如,在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结合我国的制盐历史,教师组织“如何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化学角度分析制盐问题。先分析粗盐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如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等,让学生综合BaCl2+Na2SO4=BaSO4+2NaCl、CaCl2+Na2CO3=CaCO3+2NaCl、MgCl2+2NaOH=Mg(OH)2+2NaCl等反应选择合适的去除杂质试剂。后让学生结合社会上人们对食用盐的具体需求探究试剂添加顺序,如先添加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再添加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先添加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再添加碳酸钠溶液过滤等。教师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教学资源完美结合,设置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相关化学知识,增强其科学认知,使其学会使用具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四)分析环境发展问题,培养社会责任素养

Environment(环境教育)是SETE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资源节约意识、污染防治意识有着积极作用。将环境教育与高中化学教育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明确现阶段自然环境面临的处境,激发其使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热情。课上,教师可引入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环境新闻,提炼出新闻中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化学手段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动态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在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将“第一批新能源汽车电池接近报废,电池污染乱象浮出水面”“六安:购买废旧铅蓄电池拆解、熔炼7人射线污染环境受审”等新闻引入课堂,为学生讲解废旧电池污染的危害。同时提出问题:“如何回收利用废旧电池?有其他更好的保护环境的方法吗?”让学生结合原电池、物质分离提纯等知识对探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方法,结合绿色化学概念对废旧电池的原子利用率展开分析,让学生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探究解决化学污染问题,感受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接着,教师回顾学习过程,为学生介绍世界环境日,在回顾、总结的过程中点明课程主题,升华环保教育主旨。教师将环境教育与化学学科教育充分融合,通过引入具体的新闻案例、讲解环境污染危害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再让学生运用具体的化学知识解决相关污染问题,在整个学习流程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STSE教育综合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方面教学内容,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高中化学课程内涵,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必须掌握STSE教育的核心概念,同时创新理论、实验、活动教学方法,在概念分析、模型展示、案例剖析、实验教学等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实现对高中学生科学观念、探究精神、社会责任观感的有效培养。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化学素养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