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华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 541199)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百年接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需要把青年培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之成为担当新时代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1938—1949 年,党在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桂师)十分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引导青年成为真正的革命者,900 多名毕业生中有400 多名参加了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或从事地下工作[2]27,使桂师成为“桂北革命的摇篮”。研究党在桂师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党在桂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巨大成功的“金钥匙”,对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党组织十分重视桂师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桂师招收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家贫无力升学的中学毕业生或希望深造的在职国民学校教师,他们思想活跃,有强烈的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求知欲,正处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与政治方向的关键时刻。时任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同志指示要“把桂师办成我党教育青年,培养骨干的场所”[2]11。因此,中共灵川特支、桂林市城工委等上级党组织及桂师党组织都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上级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如阳雄飞、陈光等都亲自联系指导桂师党的工作,并选派进步同学或党员组成领导小组,加强党对学生活动的领导;出版《少年生活》等刊物,组织青年学生学习进步理论、参加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调查[2]49-60,帮助青年学生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
第一,建立宝塔式的学习组织体系。桂师党组织通过学生会或同学会组织各种公开的读书小组,并从各读书小组中选拔骨干分子参加班级的秘密学习小组,形成宝塔式的学习组织体系。通过组织进步学生学习党的革命理论,为青年学生开展革命活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宝塔式的学习组织体系,也便于党组织物色党员发展对象,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做了思想和组织准备。
第二,党员和进步教师的示范引导。桂师学生的学习组织,都由进步教师组织指导。学习小组最初由进步教师发起,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介绍进步书籍和读书方法,作时事形势报告,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帮助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拟定讨论提纲;参加学生活动,耐心开导、帮助学生。重要的书刊内容,教师先读一遍并标注出来,加眉批,供大家讨论。如杨慧(晦)老师总是耐心细致地讲解学习内容,学生都很尊敬他,听他的教导。党员和进步教师的引导,使桂师学生的学习氛围更浓厚,学习活动更生动活泼。
第三,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和开展讨论活动。在党员和进步教师的带动下,桂师各班都有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每周定期开展两次学习活动,从不间断。如果因故耽误了学习活动,就利用白天自习时间或星期天来补。学习小组主要组织学习社会发展史、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进步书籍,以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小组学习先由全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读同一本书,小组成员在小组会上交流学习心得;有时小组成员各自选读一本书,在小组会上介绍自己的学习心得。学习小组还根据小组成员的思想情况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提高小组成员的思想觉悟。
第四,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思想认识。党在桂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同学思想实际,通过组织同学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革命实践中选择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学习小组组织成员参加劳动,到附近村镇参加扫盲和夜校工作,开展演出、慰问伤兵等活动,利用假期到农村搞社会调查、开展民运工作,组织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和反对反动势力的斗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广大同学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循序渐进的理论学习和革命实践,帮助青年学生坚定了革命的理想信念。据统计,桂师党组织先后发展学生党员27 名[2]30。很多同学虽然在学校没有入党,但都坚定了入党的信念,不少同学毕业后即参加了革命工作并光荣入党,成为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和地下工作的骨干。如龙胜共有桂师学生55 人,33 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了革命工作,其中党员9人、爱国民主青年会会员19 人[2]286,“龙胜没有一个桂师同学是反对革命的”[2]300。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全州、灌阳的7 支抗日队伍,主要领导都是桂师学生,队员也多以桂师学生和其亲属为主体[2]120。解放战争时期,在灌阳参加桂北起义担任部队副队长以上干部的有44人,其中桂师毕业生有24 人[2]356-358。
党在桂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新时代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保证党和国家发展后继有人的重要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提出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首要项目深入推进实施。高校是青年的聚集地,要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突出抓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健全培养机制,加强对大学生骨干的政治训练和思想引领,着力培养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党管青年”是《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提出的重大政治原则,是实施“青马工程”的根本保证。高校应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整合全校力量,建立由团委牵头,学生工作部(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参与,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务处等多部门和院系党组织协同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高校党委着重抓好“青马工程”的顶层设计,建立领导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青马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共青团组织要主动向同级党组织汇报本单位“青马工程”实施情况,组织开展系统性的选拔培养工作,当好青年学生的引路人。要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推动学生党建进社区、进社团、进网络和进课堂活动,打通党建引领“最后一公里”,实现党的组织和影响对青年学生的全覆盖。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青马工程”的核心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3]。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根本要求就是带领青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系统地学习好、掌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要联系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融通波澜壮阔的“四史”、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学习,深刻感悟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而对党的科学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增强“四个意识”,自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切实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答卷人”的历史责任。
思想认识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桂师党组织建立的宝塔式分层次递进型的学习组织有利于把思想认识水平相对一致的青年组织在一起,能增强学习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高校团组织在实施“青马工程”的过程中,要建立支部—院系—学校—社团四级“青马工程”学习体系,科学划分培养目标,系统安排培训内容,合理安排培养规模。要大力发展理论学习型学生社团,开展“青年大学习”活动,在学生中普遍开展党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按照学校、院系“青马工程”培养目标遴选学员,健全培养评价办法和动态进退机制,确保“青马工程”学员的高质量。要重视跟踪培养,建立“青马工程”研习社等提高层次的社团组织,吸纳“青马工程”学员继续参加理论学习、社会考察等实践活动,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持续的组织支持。
“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基础上,还要“解惑”,能敏锐地根据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社会热点指引学生未来发展,以德立身立学、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自身为镜矫正学生的言行,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高校要选拔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师,特别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党政干部、辅导员组建“青马工程”导师库,可以把他们区分为理论导师、实践导师、日常生活导师等类型。要为每一期“青马工程”学员精配导师团队,传播马克思主义之道。“青马工程”导师要为“青马工程”学员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深度参与“青马工程”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精心设计教案,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灌输,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会学生判断、思辨;亲自策划、指导和参与各类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和他们开展思想交流,使学生在解惑中获得历练,从而坚定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还能促进理论内化、情感认同和价值观构建整体协调发展,增强学习效果。“青马工程”学员集中学习的方式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外,还应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就党的创新理论、重大政策以及社会热点等开展专题辅导,增强理论灌输的权威性。日常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通过深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指定书目,增强理论学习的系统性。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组织研讨交流等活动,增强理论学习的时效性。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线上学习平台,适应当代青年快捷、有趣、参与感强的学习模式,增强理论学习的效果。应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实地参观和调查研究,增强理论学习的实践性。可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专题展览,聆听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用生动案例、丰满鲜活的先进人物形象展示学习的内容,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通过瞻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等,参加祭奠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等仪式教育,用红色精神滋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想信念,引导学员增强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传承好红色基因、校准前进的方向,实现理论学习的升华。
实践是理论的本真之源。重实践是“青马工程”的工作方向之一,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高校要创造条件,帮助“青马工程”学员开展社会考察,树立群众观点,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要通过组织“青马工程”学员参加生产劳动、见习实习、志愿服务等日常实践锻炼,组织社会调查、仪式教育、主题实践等集体锻炼,增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有意识地安排“青马工程”学员承担重要工作任务、组织开展重大活动和参与应对危机事件等,加强历练,强化责任担当;有计划地安排“青马工程”学员联系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等,增强其群众意识和引领意识。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青马工程”学员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拓展国际视野,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全面比较中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教育的本质是灵魂的唤醒。列宁指出:“只有把青年的训练、组织和培养这一事业加以根本改造,我们才能做到:青年一代努力的结果将建立一个与旧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4]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要高校全员强化主体责任感,全方位地把青年组织起来,多种形式地开展理论灌输和实践历练,使青年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化于心,见于行,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