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双花,骆明弟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2001 年1 月18 日由郑秀文、张柏芝、梅艳芳主演的无厘头喜剧电影《钟无艳》上映,当对“齐宣王”(梅艳芳饰)的多次区别对待失望后,丑女“钟无艳”(郑秀文饰)发出“你始终都是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感叹。由于该句子出自电影且与感情有关,符合表达的需要,常被网友们引用发表观点,并在网友们的高频使用中成为一个网络流行语。
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配对”,戈德堡(Goldberg)认为这种配对中,形式或意义的某些方面,不能直接从“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1]4-5,网络中,“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用例多为以下情况。
(1)猫神赛季末登场的原因找到了,网友: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搜狐,2020-12-1)
(2)他们可以说不爱就不爱,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不管你哭哭啼啼还是要生要死,他们也不会念一点情分,这样的男生值得你枉费一点青春吗?(网易女人,2015-5-14)
例(1)是对王者荣耀战队“武汉Estar Pro”的批评,指责其比赛失利拿选手猫神做挡箭牌,而表现突出时却不提及猫神贡献的做法;例(2)是对某些夫妻关系中丈夫对待妻子态度的评价,引用“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说明丈夫的无情和自私。两例中“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意义,无法从字面意义进行理解。基于网络用法和构式的定义,可判定该流行语应归为构式。
王晓辉认为习语性构式至少具有四个判断标准:“第一,形义具有不可推测性,且形义配对具有整合性;第二,具有一定的凝固性和规约性特征;第三,多出现在日常口语交际中,常用于非正式场合;第四,倾向于带有说话人的态度、情感或评价。”[2]34其中第一和第四两项标准用于判别是否属于构式,由上已知;而第二和第三两项标准则是判断该构式是否具有“习语性”。截至2021 年3 月28 日,在手机微博客户端的“发现”输入“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并在排除“文本部分相似”的文案后,发现有617 条博文中使用该构式表达自我观点,可知网友们对该构式的超高频率使用满足了判断标准第二项和第三项要求。所以,“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属于习语性构式。
鉴于目前尚未见学界对该构式进行研究,因而本文拟从形式、意义、语用功能以及流行原因四个方面对该构式进行探讨,文中语料来自新闻标题和微博,内容有删减,出处和时间随文标注。
浮现语法观认为“用法先于语法”,语法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使用中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变而逐渐稳定的(这是一种相对的稳定)。一个语言单位或是语言现象,不能固化和孤立地看待,“语言是大量异质的构式的集合,每个构式都是跟其使用的语境密切相关的,且总是根据实际的使用来调整和改造自己的形式”[3]277-278。“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构式的形式动态浮现,我们从内部组合和占据位置两方面讨论。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由分句“有事钟无艳”和分句“无事夏迎春”构成,在“有事”与“无事”对举使用中形成了该构式。初次作为台词登场,郑秀文采取停顿的方式:说完“有事钟无艳”后稍有停顿,再接“无事夏迎春”。受此影响,网友们引用时,多采用中间停顿的方式,如换行、空格、逗号或顿号等,如例(3)—例(6)。
(3)2021.1.3 号记
有事钟无艳
无事夏迎春(新浪微博@ 开朗小卒,2021-1-3)
(4)有事钟无艳 无事夏迎春 这种人是没知心朋友的吧?我不帮就是记得以前的一些事情。(新浪微博@迷醉在花田里,2020-1-2)
(5)你始终是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钟无艳对齐宣王彻底死心了。(新浪,2020-12-21)
(6)什么是“备胎”?就是“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需要你时呼之即来,不需要你时挥之则去。(网易新闻,2013-8-11)
但也有较少网友使用时前后两个分句未做停顿处理,如例(7)。
(7)#袁咏仪为梅艳芳庆冥诞#重温梅艳芳和郑文秀经典影视作品《钟无艳》,那时根本不明白: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意思,现在开始懂了。(新浪微博@热播影视,2020-10-10)
新闻标题或微博言论是网友通过视觉形式在网络环境中寻求会话的主要手段,使用文字不受他人主观干扰而表达自我观点,本质上是“会话”在新型交际环境(网络)的变体,也是一种“话轮”①。“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在网友的发言中出现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出现在话轮的开端,如例(8)、例(9)。
(8)“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钟无艳》再度翻拍,女主太接地气!(腾讯,2018-12-10)
(9)“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无论做猫还是做人,还是要善良一点。(快资讯,2020-12-16)
有的出现在话轮的中间,如例(10)、例(11)。
(10)总不能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吧,做人可不能这样的!(健康界,2020-6-5)
(11)#国际航班经停太原入境确诊13 例#热评真的是没眼看。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山西冤不冤呐。(新浪微博@ 刘志宏今天回来了么,2020-4-15)
有的出现在话轮的尾端,如例(12)、例(13)。
(12)对待果皮箱不能“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梧州零距离,2017-3-22)
(13)真希望不要出现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东方资讯,2020-3-21)
还有的单独构成一个话轮,如例(14)。
(14)有事钟无艳 无事夏迎春(新浪网,2014-6-19)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索绪尔认为可以“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4]107,而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即“能指”与“所指”“概念”和“音响形象”的对应关系不是固定的,具有人为约定的随意性。在网友的使用中,“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钟无艳”“夏迎春”所对应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出现外延扩充现象,具体有三种情况。
其一,“钟无艳”和“夏迎春”的所指为历史典故人物或电影《钟无艳》中的角色。
(15)钟无艳对齐宣王说:“你始终是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其实钟无艳还有半句话未说:“但我还是希望你一直找夏迎春,因为是希望你没事。”(新浪微博@控场孤王,2020-9-9)
(16)民间流传“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说法,齐宣王好色,又怎么会看上钟无艳呢?(网易新闻,2018-11-3)
例(15)中的“钟无艳”和“夏迎春”是作者对电影场景创设的续写,展示的是电影角色“钟无艳”爱得无私;而例(16)则围绕着民间历史典故展开的论述。在例(15)例、(16)中,“钟无艳”和“夏迎春”这两个“形象”的指称作用具有专有名词的性质,是一种专指。
其二,“钟无艳”和“夏迎春”的所指为一般对象。适应表达侧重的需要,“钟无艳”是发言者确定对象,是在区别对待事件中有关键作用未被重视的对象,具有定指性;而“夏迎春”则是在区别对待事件中属于非必要地位却处境占优的不定指对象。
(17)越发觉得自己是个工具人,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老工具人了……(新浪微博@宋小纯sxc,2020-12-31)
(18)记者的确有监督报道的权利,但有些人摆明了对记者抱着“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态度,仿佛记者天然有义务和责任帮他解决所有问题。孰不知记者可不能越俎代庖把法院、警察、检察院等机构的事情全做了。一旦记者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各种污言秽语又开始朝记者猛喷,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中国经济网,2017-11-8)
例(17)中的“钟无艳”指称的是作者自己,是作者对他人有需求想起自己,无需求时考虑除自己以外的人的感慨,表达的是无奈和心软妥协的鄙视;例(18)中“钟无艳”即某些跳过政府机关直接寻求记者帮助的人,作者意在批评其过分依赖曝光手段和仅考虑自己的自私行为。两例中的“夏迎春”则是他人或当权者无需求时想起的对象,因选择多样,我们无法确定。
其三,“钟无艳”和“夏迎春”的所指为非人事物或机构,其中“钟无艳”指称对象仍具有确指性,“夏迎春”具有不定指性。
(19)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关键时刻恐怕还得车子的“内功”雄起。(搜狐女人,2005-8-1)
(20)#关键时刻110 倒成了摆设了。接警民警听到这样的叙述,当时就感叹: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网易北京,2019-7-16)
例(19)中的“钟无艳”根据上下文指称的是发动机和底盘这类关乎汽车运行和发动的关键部件,而“夏迎春”则是购买者关注的外在问题,因为不同人的关注点不同,具有不确定性;例(20)中的“钟无艳”指称的是110,而“夏迎春”则是其他类的求助方式,如QQ、微博、陌陌、微信,求助方式多种多样,掌握种类因人而异,也具有不确定性。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同时出现在眼前时,我们常常只注意其中一个事物,而不注意另外的物体”[5]106-107,心理学上将这种选择称为“选择性注意”。在“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中存在同时表示条件的“钟无艳”和“夏迎春”(前者为必要条件,后者为非必要条件),鉴于人的注意力有限,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选择。人是依据什么标准选择注意对象呢?彭聃龄和张必隐结合已有的实验结果和争论得出四点主要因素,即“刺激的物理特性、刺激物之间的意义联系、它们与个体的关系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5]110,我们认为“钟无艳”和“夏迎春”的定指与不定指问题,反映的是人们更注意前者的态度,这样的选择主要受“刺激”与注意者关系以及注意者知识经验的影响。在电影《钟无艳》中,几次国家危急存亡之际,齐宣王都是依靠钟无艳力挽狂澜维护王权,而同时期的夏迎春却成为齐宣王奢靡挥霍的助力,电影中两者对于齐国的存亡起着完全相反的作用。家国存亡关系到个体的存亡,人们更多地在意个体积极的存在与发展,因而以史为鉴则更需要人们关注“钟无艳”。在现实选择中,参看例(19)和例(20),车子在道路上行驶,其中与人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则是作为“内功”的发动机和底盘等,同理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危难而无力解决的紧急事件时的求助方式多种多样,而其中能有效关切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并能得到快速响应的方式非110 莫属。由此可见,“钟无艳”相较于“夏迎春”更容易成为人们关注和确定的对象。
“钟无艳”和“夏迎春”这种囊括对象不断扩大的现象也在论证“原型范畴”理论的合理性。“原型范畴”否定了“经典范畴”二分法,认为“范畴以相似性为标准;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而有所改变,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6]108-109从典型历史人物或电影角色,到普通对象,再到非人对象,因为都具有“有用被重视,无用被抛弃”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直被重视”的特点(相似标准),因而进入了“钟无艳”“夏迎春”两个指称范畴,其中最体现特点的典型历史人物或角色可视为范畴中心成员,而普通对象到非人对象,特点逐渐模糊,可以视为范畴中逐渐边缘化成员。
施春宏认为构式的形式、意义以及形义之间具有透明性,即“一个结构体的整体特征能够从其构成成分及其关系的特征中推导出来”[7]26的性质。构式不同,其形义的透明性具有程度的差异,构式的透明程度包括形式透明度、语义透明度以及形义关系透明度。其中,“语义透明度”是指“字面义的加合接近整体义,则透明度比较高。同一个表达,字面义(常是本义,但不尽然)比隐喻义、转喻义的透明度高。”[7]28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构式“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具有极高的语义透明度,其意义可以通过对“钟无艳”和“夏迎春”典型指称对象以及最初使用语境进行分析得出。
“钟无艳”与“夏迎春”的故事来自民间戏曲,后改编成电影《钟无艳》。“钟无艳”是战国时期德才出众的女子,但相貌丑陋,“夏迎春”则是相貌出众的美女,但徒有其表。两人同为齐宣王的妃子,齐宣王对两者的态度截然不同——对于“钟无艳”,齐宣王只利用才华,当国家遇到重大事件时,对其花言巧语;而国家风调雨顺时,则会抛弃“钟无艳”,贪图美色,独宠“夏迎春”。“钟无艳”最终看透齐宣王用心,因此说出“你始终都是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表达了当事者“钟无艳”对评价对象“齐宣王”的失望之情以及对其忘恩负义、薄情寡义的批判。
由前文的例句可知,构式“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意义在网友的高频使用中,除指称和评价对象发生外延扩充的变化外,语义整体基本不变,都表达了失望和批判之情。
(21)Uber 全球与优步中国融资谜团: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投资界,2016-1-18)
(22)重疾险、医疗险,原来你们是“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啊(新浪,2019-8-15)
例(21)为作者对外企Uber 融资行为的评价,因为需要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的融资,Uber 对外宣称加大对中国优步的融资,让其优先上市,但利用中国优步进行融资后,却未采取相配的融资方案。“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是作者对Uber 利用中国市场而未履行诺言的揭露和批评。例(22)是对年轻人区别看待重疾险和医疗险行为的批评,只注重医疗险而忽视重疾险的必要性,作者通过分析两种健康保险的差异,以“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来呼吁大众树立正确的健康保障观。
由此,我们可以将该构式的意义概括为:基于当事人的区别对待行为,表达说话者对这种行为的失望和批判。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出自电影,与感情故事有关,易引起网友们的情感共鸣,因而常常被网友们引用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网络上广泛使用,也产生了多种语用功能。
20 世纪60 年代法国文艺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概念,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8]11。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发表自己观点时,受其阅读经历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要对以前的文本进行引用或改写,形成自己的“作品”。这个过程中通过借鉴文本与表达文本之间的相似性,建立起了两个文本之间相互指涉、相互映射的关系[9]60-62。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之所以为大众知晓,是因为该台词表达了“钟无艳”的负面情绪宣泄,容易引起网友的情感共鸣,也容易成为网友们进行相似思想表达时借鉴改写的文本。“文本的作者不光是被动地取用前文本,更重要的是对前文本的超越与创新。”[9]64网友们在引用“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进行表达时,一方面将自己或评价事件中的弱势对象带入“钟无艳”,采用类比的手段说明两个事件的相似性,增加自己观点的理据性;另一方面“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出自电影《钟无艳》,受众广泛,为人熟知,在表达观点时借用该台词,容易引起读者对电影的联想,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读者对观点的关注时间,利于自己的网络发声吸引更多的围观。
(23)俗语: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什么意思?说的是男人本性!(网易订阅,2019-6-6)
(24)都说“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历史上钟无艳的结局如何?(新浪,2020-1-2)
例(23)“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与齐宣王贪图美色的故事有关,作者使用该句俗语,帮读者温习历史故事的同时,也是为后文的“男人本性”的阐述举例,用家喻户晓的故事为观点的立足提供理据。例(24)意在引起读者对历史上“钟无艳”结局的好奇,话轮前端引用俗语,调动读者的记忆,引发对电影和民间传说的回归,而话轮后端采用疑问手段对前端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进行质疑,进一步调动读者对已有储存信息的思考,加深了网友们对该观点的印象。
“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即言语出口,或多或少都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意识。沈家煊将其定义为“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10]268。作为语言特性的“主观性”本质上是一个范畴,包括多个对象,其中常见为“话语立场”,“话语立场”又包括三方面:评价、情感和道义[11]60。“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是“钟无艳”在“齐宣王”再三伤害自己后,最后得出的反思,一方面表达自己对这段感情的看法,另一方面在“有事”和“无事”的对比中凸显自己的悲哀,表达了对“齐宣王”的批判,因而“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在之后网友们的使用中,虽“钟无艳”和“夏迎春”指称对象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失望情感和批判评价一直延续。
(25)#帝后CP 发糖#屁的嘞,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张贵妃放甄嬛传里不知道能活个几分钟呢 大猪蹄子皇帝!(新浪微博@鲈鱼那就清蒸吧,2020-4-21)
(26)埃塞俄比亚的留学生发文求助回国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搜狐,2020-3-30)
例(25)为电视剧《清平乐》的观后感,对于皇帝厚此薄彼,区别对待皇后和张贵妃的态度,网友站在皇后“曹丹姝”的角度对此行为进行批判,表达自己对皇后待遇不公的不满以及皇帝贪图美色的不耻;例(26)中,“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表达的是对极少部分留学生不合理诉求的失望和讽刺。
奥斯汀将言语行为分为三部分,即:话语言内行为、话语言外行为和话语取效行为。其中,“话语言内行为”是指说话人说出的话,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和陈述,我们可以判断真假;“话语言外行为”是指说出某些话的同时,也完成了某些行为,如命令、许诺、警告等。[12]19-22
电影尾声,“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被“钟无艳”说出口后,其对待“齐宣王”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往的盲目讨好态度变得冷漠和理性。该台词一方面表达“钟无艳”看清“齐宣王”为人后失望的主观立场,另一方面是多次失望悟出的道理,以此为鉴,具有劝诫和警告自己的意味,兼具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两种功效,而这种劝诫作用脱离电影场景,也一直被网友们沿用。如:
(27)虽然说大千世界,前任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处世之道,但有些人“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那副做派真心让人看不上。(新浪微博@晓·三旬,2021-2-20)
例(27)为博主“晓·三旬”对一些人的评价,一方面表达自己对“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人的“看不上”,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人的劝诫,引来了部分网友的思考,如网友“顾剪之”评论“我超级讨厌这类人,一般都会拉黑”,该网友用“讨厌”表明自己与博主的正同盟关系,同时承诺当自己了解某人具有忘恩负义特性后将采取“拉黑”举措,表明与这类人划清界限的决心。该网友认同博主观点并将有所举动,说明劝诫效果达成。
(28)典型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老子不和你玩了,拜拜。(新浪微博@dsl-lucky,2020-3-19)
面对“朋友”无事不联系,有需求(借书)发QQ的行为,博主dsl-lucky 意识到其为人后,立马采取行动,回复“我不想和你见面,你找别人借吧”,并发微博说明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对该朋友的失望和鄙视,以此为戒,决不再与其来往。在该条微博下,博主还放上了察觉到自己成为工具人后对朋友决绝拒绝的聊天截图。这说明作者意识到“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特性的朋友的可耻,并能警示自己,具有对自我劝诫的效果。
首先,对仗工整、反差鲜明、讽刺强烈是“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流行的内在基础。作为一部电影的台词,其中的任何一句都有成为大众关注焦点的可能,而相较于其他台词,该构式口语化的同时还兼具修辞美感。“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采用了明显的对仗修辞手法,一方面结构对仗严谨,“有事”与“无事”形成动宾相对,“钟无艳”与“夏迎春”形成人名相对;另一方面意义对仗合理,“齐宣王”区别对待,有需求利用“钟无艳”,无需求则独宠“夏迎春”,两位女性角色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双重对比增加了台词表达的张力,加上朗朗上口的音韵和谐,该构式自然从众多台词中脱颖而出。
其次,该构式宣扬的负面情绪和隐喻机制更容易带来网友的情感共鸣和关注度。“情绪记忆”指“对情绪信息(或者情绪状态下中性)刺激的编码、存储,并在一定情况下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13]3,“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承载的是“钟无艳”对“齐宣王”的失望和批判,在电影最后使用该台词表达自我情绪的同时会间接唤起电影观众对“钟无艳”悲惨遭遇的回顾,其本质上是一种情绪记忆。情绪记忆又有正性(积极)、中性和负性(消极)之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人脑中负性(消极)的情绪记忆的鲜活度远高于中性和正性(积极)的鲜活度。“齐宣王”区别对待“钟无艳”的故事具有负性属性,其在网友记忆中具有较强的鲜活性,通过“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使用,也更容易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引起网友们的情感共鸣。最初,“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评价的是“齐宣王”区别对待“钟无艳”的行为,其中“钟无艳”的遭遇与现实中网友们的许多经历相似,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网友们自动将自己或自己评价事件中的弱者代入“钟无艳”的角色,将现实事件与“钟无艳”遭遇进行类比,使用“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这类家喻户晓的习语来类比自己评论事件,这是一种借用历史典故的知晓度增加自我观点的围观群众数量的做法,因而该习语构式也更容易被网友使用。
最后,“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构式在网络流行还应归功于电影媒介与网络媒体的高效传播。电影传播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内容、导演以及演员等多个方面,《钟无艳》借用优秀导演杜琪峰和韦家辉,以及当红演员梅艳芳、郑秀文和张柏芝的名气,竭诚合作,成为香港电影史上一部标志性作品,其成功一方面肯定了导演与演员的付出,另一方面使改编的民间典故的大众知晓程度也得到了质的飞跃,这也为后来网友对“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广泛使用奠定了基础。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对网友的接纳门槛降低,一部手机和简单编辑能力成为网民的标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突破时空限制。网友使用“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进行观点表达,其承载的感情和格式的新颖快速吸引其他网友围观和引用,网络的快捷推进了该构式快速流行。
在对“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构式进行形式、意义、功能以及成因的分析时,我们还发现两个与之相关的语言现象。
其一,对该构式进行改写,产生新的表达效果。
(29)有事钟南山,无事小鲜肉,但最该检讨的却是活成齐宣王的我们自己。(搜狐,2020-3-5)
(30)草包齐宣带给无艳不少麻烦,无艳渐渐发现,他的蠢他的真背后隐藏的伤痛。而齐宣,却只是有事就找钟无艳、无事怀抱夏迎春……(中国国际剧本网,2010-8-11)
例(29)从“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中提取出“有事A,无事B”的句式,表达对人们“齐宣王”式行径和病态价值观的批判;例(30)是对构式的扩充式改写,“就找”和“怀抱”增添了齐宣王区别对待两位妃子的细节,更具画面感。张立飞指出由于“重复出现的词语和短语会失去语义表达力”“高频导致的词义淡化使得人们对已有的语言表达产生‘审美疲劳’,同时也催生了新词的诞生以及旧词的新用”。[14]12从电影《钟无艳》的上映,“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出现到现在历时二十年,在网友们的反复使用中,该构式带来的新鲜感和语义表达力势必下降,因此也势必产生新的形式,所以这些新的形式还有哪些展现方式呢?各自表达了什么新语义呢?或者有没有共同的新特点呢?
其二,构式中的“钟无艳”和“夏迎春”被提取,独立使用。
(31)“庆渝年”有感:从钟无艳到武则天,现实中的致命女人从来不是爽文。(网易订阅,2019-10-25)
(32)你还不如叫夏迎春呢!(新浪微博@有志气的小金同学,2021-3-18)
(33)突然就醒了,应该又是不眠夜,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钟无艳和夏迎春,要确认的只是你的夏迎春认为你是谁。(新浪微博@Y·L·P,2021-3-15)
首先,从构式“有事钟无艳,到无事夏迎春”到象征符号“钟无艳”和“夏迎春”被提取,在人们独立使用这两个符号时,其承载的意义与整个构式相似,例(31)、例(32)、例(33)中,“钟无艳”都代表了有价值被利用,无价值被抛弃的弱势群体,体现的是人们的同情;而“夏迎春”表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花瓶形象,体现了人们的讽刺与不满。这两个典型符号所承载的意义是通过什么赋予的呢?是构式压制对其产生的影响还是回归电影和典故,被其直接赋予的意义呢?同时,从构式到两个符号的使用,由复杂到简单,是否可以说体现了齐普夫的省力原则?其次,“钟无艳”所代表的是人们同情和歌颂的对象,“夏迎春”代表的是人们批判的对象,两者作为符号单独使用(非成对出现),如例(31)、例(32),是否存在频率的差异,如有差异,其中体现了使用群体什么心理特征?
鉴于本文研究的对象为构式“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为避免脱离研究中心,对上述现象,我们只在“余论”中简单提出和分析,也希望本文通过该构式的“表里值”三个层次的研究,能对后来学者的相关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
注释:
①会话的基本单位是话轮,列文森(Levinson)认为“话轮是某一讲话人在一个典型的、有序的、有多人参加的会话中单独讲话的时间段”,可参看李慧,李经伟《网络实时购物会话分析》第36 页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