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研究

2022-03-17 10:05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郭 鑫 王 媛

(1.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2.常州大学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同时对各行业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作为当前形势下的主流媒体,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特别是青年群体的生活形态,同时深刻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日常习惯、沟通方式、学习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资源更丰富、互动更便捷、形式更灵活、渠道更开放、传播更广泛,越来越吸引青年大学生,但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变得更为复杂,高校教育进入智慧育人时代[1]。在此背景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新媒体具有更为开放的信息传播环境和强大的传播功能,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但同时,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地位带来了一定的挑战[2]。

基于此,高校需要科学把握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探索如何运用新形式的传播载体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传统思政教育的途径和对策。结合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和特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探索系统全面的智慧思政体系,将思政话语模式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既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的客观形势,也有利于全面整合思政育人资源,对于打破思政教学与网络育人之间的壁垒,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体系的全面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

1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1 新媒体的开放性、灵活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围绕教材内容开展,以课堂传授为主,尽管也有讨论、报告、座谈、会议等其他形式,但是整体而言还是以较为枯燥的说教方式为主。此外,授课地点主要为课堂,资源覆盖面较窄,信息内容较匮乏,受教育对象数量也有限制,对个体难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3]。而新媒体相较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较大等特点,可以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等移动终端将信息传递给用户。这种开放、灵活的信息传播方式在青年群体中很受欢迎,改变了其沟通交往方式,丰富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具体而言:第一,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海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充分挖掘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广泛、更高效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政策和价值观,拓宽受教育对象范围,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辐射力。第二,教师可以通过探索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和管理方式,让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主动获取最新的社会热点、时事新闻,将政治参与、学习互动、娱乐休闲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教学活动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新媒体平台上的数据资源库可随时更新、紧贴实际,能够实现跨区域听名师授课。学生可以随时搜索、下载专业网站上提供的世界名校、国内高校公开课中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同时可以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实时讨论、互动交流,为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能够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1]。

1.2 新媒体的交互性、共享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沟通交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很多大学生不愿向思想政治教育者吐露心声,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心理鸿沟,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4]。随着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QQ等网络新媒体层出不穷,这种交互性强、具有强大共享性的媒介平台,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流不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而是有更多机会进行双向沟通。

具体而言:第一,以新媒体为载体进行的信息传输能够提供平等的互动空间,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促进,实现线下课堂的延伸,更容易使学生接受,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展开。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国高校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给学生带来了更多鼓舞,引导学生了解当前时事,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凸显了新媒体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5]。第二,新媒体的传播具有匿名、虚拟性等特点,这为互动双方提供了实时沟通的网络平台,也可以让信息参与者以虚拟身份进行匿名沟通,交流中无需透露自己的身份信息,这样更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交流、探讨彼此的真实想法,减轻学生的防范抵触心理[6]。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双方良性互动。第三,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当前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让教育活动从课堂走向生活,并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的被动吸收转化为内化塑造。

1.3 新媒体的新颖性、便捷性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青年一代的大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同时接受能力较强,在新媒体环境中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具体而言:第一,新媒体平台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角色互换,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较为枯燥晦涩的信息和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吸收,这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第二,随着新媒体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广泛运用,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全球各地新闻动态、时事政治,并与感兴趣的同学、朋友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关注、评论、点赞消息等方式直抒己见、表达自身的看法,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并且在学习中进行知识反馈、知识创造与再创造,不断深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良好的生活习惯[7]。

2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新媒体的“去中心化”特征对思政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提出挑战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课堂上具有一定的主导性、权威性,而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尽管这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有不足之处,但是能够保证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而随着各类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在此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主体、方式以及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也带来了冲击。具体表现在:

首先,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共享性使得思政教育主客体能够同步获取相关资源、教育信息。部分学生已经不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还成为主动传递信息的主体,他们借助于新媒体的强大功能可以通过更多渠道比授课教师更快、更全面地获得相关知识,这就导致思政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大打折扣,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3]。

其次,大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新媒体技术的掌握能力较弱,对媒介平台缺乏深层次了解,对于网络流行语、热搜话题等关注较少。这也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都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对于教师的权威性存在质疑,降低了思政工作的实效性,也使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最后,受教育客体的信息源越发广泛,面对网络多元化思想和海量信息的涌入,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更加主观,倾向于以自身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对事情作出判断,思政教育主体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这也增加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开展的难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系统全面的思政知识和文化素质,能够帮助学生甄别、筛选优质教育资源,还要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对舆情进行有效监督和应对,这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新媒体的“虚拟化”特征容易导致不良信息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新媒体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在获得海量有益信息的同时,也为很多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具体而言:首先,在日常生活方面。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信息,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越是容易,就越易倦怠于进行独立思考,不愿意对信息进行筛选、甄别、判断。长时间依赖网络,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在学习方面。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新媒体传播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通常不够系统全面,逻辑性不强。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讲授和指导,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有限,记住的仅限于大量信息的浅层表面。独立思考的能力降低,缺乏深刻理解和记忆的过程,背离了思政教育的初衷。

最后,在大学生心理养成方面。当前,网络信息多样繁杂,诸多文化交流碰撞在所难免,正面与负面信息混杂在一起,学生如果没有办法有效甄别,极有可能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降低自身道德约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8]。此外,沉湎于虚拟世界所制造的愉悦体验中,容易迷失自己,严重影响人际交往。而一旦离开新媒体工具,就会出现焦虑不安、烦闷烦躁,进而引发心理疾病,更甚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2.3 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增加了思政教育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传播环境发生变化。当前新媒体平台所传播的内容大多呈现“碎片化”的特征,信息的多元化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但是信息内容参差不齐,新媒体内容准入门槛较低,大量未经专业思政教育工作者把关的信息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诱使学生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进而影响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

此外,思政教育的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在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很多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也会隐藏其中,渗透到学生经常使用的媒介工具中。此类意识形态的侵袭对高校学生产生消极影响[7],对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主流价值的教育内容带来一定的挑战。

3 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 转变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话语权,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师应以客观的角度看待新媒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积极转变自身理念,创新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素养,积极尝试应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首先,网络信息化时代,教师需要审视当前的思政教育,积极改变思想认知,构建创新模式。以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看待新媒体信息资源,结合新媒体特点,通过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教育、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9],拓展教育渠道,挖掘新媒体信息内容中富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此外,教师要明确高校思政教育的定位,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积极探索新理念、新方法、新举措,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程实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其次,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升课堂教学实效。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教育工作者使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已成为必备技能。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会使用新媒体相关的教学工具,还要提升媒介素养与应用水平。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媒介素养资源的共享,邀请新媒体从业人员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另一方面,提高教师自身对于社会舆论的分析和研判能力,对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的交互行为进行合理的干预和引导。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新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内容,从而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3.2 坚持以生为本,激发客体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适应新媒体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教师的工作,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对于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重要影响。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坚持以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让学生真正参与思政教育活动。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需求后,从学生视角精选思政素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客观、贴合实际、鲜活的思政学习内容,使学生真正感悟思政教育的魅力,提升获得感。在学生对思政教育有了客观的认识后,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其次,引导大学生适应新媒体环境,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强大的知识储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了解网络舆论的利弊,对学生的网络发言进行把控,引导学生有效辨别和抵御新媒体环境下不良信息的干扰。针对新媒体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课程或者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班会、党日团日活动,分享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注重个人隐私,避免使用不明来源的软件,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10]。通过开展线下的服务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过度依赖新媒体引发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与教师沟通,降低新媒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新媒体使用习惯。

3.3 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积极探寻新的智慧思政体系,提升教育质量

新媒体背景下,在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内容进行完善或调整时,应全面了解新媒体的优势和用途并对其进行深层次探索,实现新媒体平台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从而发挥正向、积极的教育价值。

首先,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完善校园思政教育平台建设。通过开发具有趣味性、益智性的网络思政平台,吸引学生参与平台交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结合校园特色和校园文化开展文化节、节日庆祝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思政教育的价值。具体到实践中,可以借助校园官方论坛、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塑造师生互动品牌,构建以乐促学、以情施教的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推送素质教育、心理疏导、时事热点的相关内容,学生可以分享评论,并对平台进行评价,以更生活化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资源与服务学生相结合[11]。

此外,全面整合思政教育资源,推动当前思政教育系统升级。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托智能算法和大数据技术,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精准教育和智慧教育平台,从而更好地挖掘、分析当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行为特征;通过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和教学数据资源库,实现资源的优化和整合;通过完善各个学科、专业的思政资源,将不同的新媒体和数据库进行融合重组,融入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诉求,构建大思政教育平台,制订个性化学习内容,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资源,提升教育效果[12]。

3.4 科学融入新媒体平台,完善监管体系,保障思政教育顺利开展

严格落实网络信息监管责任,净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多部门联动,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首先,对于信息监管部门而言,要及时对新媒体信息来源和传播途径进行监管和把控。推动新媒体产业建立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规范新媒体信息的发布、监管和审查机制;同时,加强舆论引导,推动新媒体从业者和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对于发布不良信息的平台,及时惩处,从源头把控新媒体信息内容。其次,高校也要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学校宣传部、信息中心、学生工作处等部门要发挥相关职能,成立信息监管领导小组,加大校园网络信息监管力度。注重对信息的发布、收集、传播等环节的审查管理,对舆论内容进行实时检测,及时干预、管控校园不良的网络风气,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提升学生的信息筛查、辨别能力。最后,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深入学生中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提前防范不良信息的传播,引导学生理性使用新媒体平台,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

4 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并将其充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并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在不断提升自身理论学习水平以及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积极探索新的智慧思政体系,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和创新优势,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和自我升华。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