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自洁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中指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思政课堂是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政课教师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有力抓手。
《方案》指出,在“破五唯”的基础上,坚持师德师风为先,聚焦教育教学实绩的考核,突出工作业绩,探索建立长周期评价机制,这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指明了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系统阐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战略地位和规律性认识提升至一个新高度,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学术成长和职业发展指明了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要”和“八个相统一”,这不仅是衡量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是否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标尺,还是设计和优化教师评价体系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教师评价体系不仅是选聘、任用、职称评定、奖励绩效等人事管理的基础和依据,还是引导教师实现自我诊断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机制。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也需要正向激励与德育涵养[1]。国家层面倡导将师德建设、个人发展等因素作为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在教师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层面要体现鲜明的人文关怀。教师评价工作本身仅是手段,而其最终目标在于通过分析教师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给教师科学的政策建议和适当的帮助指引,从而制订培养计划,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成长与职业发展。具体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方法,多元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更新观念,更有利于提高其教学素质,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思政课教师评价考核内容的重点包括对教师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的评价,在考评过程中,强调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功能性诊断、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由此可分析思政课教学质量以及教学不足,从而引导思政课教师探索教学规律,创新教育理念,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质量与水平。
职业价值感是指对自己从事职业的价值的自我判断,对可能取得的成就的估计,对社会贡献力的满意度。根据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现状和思政课教师的特殊性,以及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的特点,构建真正体现对思政课教师人文关怀和学术激励的评价体系,能激活教师的内生动力,能让教师主动参与评价的整个过程,并在过程中感受到自身地位的提高,从而增加教学自信,增强对高职思政课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和价值感。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研、现场访谈等方式,对江苏省12所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部门、部分思政课教师及专业课教师、学生代表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结果显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发展得到了重视,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健全的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诸多困惑。
据调查,高职院校目前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内容主要有师德师风、教学和科研三个部分,师德师风考核内容主要围绕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服务意识等方面展开;教学方面则由教务处或其他教学管理部门牵头,结合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综合进行评分;科研评价内容则为论文、课题的数量和级别,并没有将科研目标结合专业的发展和教学团队的建设来设置评价内容。总体而言,用相同的标准评价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评定内容既没有体现思政课的学科特点,也没有体现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个性化差异[2];评价标准定性描述较多,可量化指标则主要针对科研学术成果。这种缺乏针对性的评价内容,忽视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即教学学术的产出,通常具有相对滞后性的特点,因此,评价体系的构建在内容层面应该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遵循高职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和思政课教学规律。
据笔者调查,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周期以一个学年为单位,在每个学期期中及期末,由教师个人提交工作总结;在学年末,教学、科研、质控、人事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学校相关评分标准给出等第,思政课教师所在的二级教学部门(一般称马克思主义学院)还会结合本部门考核标准给予评分。整个评价过程是核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是单向沟通的,期间缺乏互动交流,没有建立一个“反馈—反思—合理调整”的良性闭环过程[3]。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评价结果仅以“优秀、合格、不合格”等形式在期末进行公示,没有将教师的优势和缺点反馈给个人,也没有就评价结果与教师个人进行深入沟通。概念化的评价结果缺乏具体的量化评价支撑内容,尤其较难真正评价一位思政课教师的优缺点,这也导致思政课教师对评价结果不重视。
由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及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性方面不同于普通专业课教师,因此在构建其评价体系时更要注重高职院校“以德育人”“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创新性、专业化、思想教育性等特点。
在设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内容时,要以高等教育目标为导向,以国家相关文件精神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师大师生座谈中提到的“四有”好教师标准,科学设置评价要素,量化及细化评价指标[4]。
首先在评价主体上,包括思政课教师自我评价、学校评价、第三方评价。其次,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设置相关评价内容:比如通过表格和报告的形式,对思政课教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及经典著作的掌握、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作出评价;学校评价层面则从第一课堂的传统授课、第二课堂的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及撰写调研报告、第三课堂的网络学习及网络论坛发布内容等方面对思政课教师有关业绩作出评价;第三方评价则主要指公众舆论评价、学生评价、同事评价,这也是评价思政课教师业务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引导思政课教师做社会和学生眼中的优秀教师。最后,对新任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内容要体现强化培养其岗位技能与工作能力的导向,在具体指标设置方面可偏重教学业务能力,弱化科研指标。
评价过程的必须是思政课教师乐于接受、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能保障良好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模式。第一,需要设立专门的思政课教师评价组织机构,由学校分管校领导、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教研室、同行专家、学生等组成,机构设置评价规则,促进高效率地开展工作。第二,采取分类分层次进行评价,可以根据侧重点不同进行横向细分: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也可以根据职称进行纵向分类:初级、中级、高级,根据不同的类型,设置不同的教学、科研、获奖、培训等要求,尊重差异,使各个层次的思政课教师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三,增加过程性评价,安排同行专家对思政课教师进行随机现场教学评价、科研答辩评价、社会公共服务考核等工作,有利于更真实地反映评价结果。第四,发挥评价主体的客观性,必须使学生、教师、管理者和同行专家共同成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过程,这样,既能评价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又能反映学生对教师的需求。
利用评价体系的考核结果,帮助思政课教师及其团队查找问题、分析不足,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能更快、更好地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发展。第一,建立反馈机制。评价小组设有反馈人员,专门针对教师个人的评价结果进行结果的反馈和解释,解除教师心中的疑虑,引导其主动接受评价结果,并运用结果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最终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发展。第二,建立培训机制。当评价结果显示教师个人的问题所在时,针对不同的问题,评价小组应帮助其制订相应的培训内容,规划培训方案,帮助其完善自身的不足。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评价结果与职称晋升、绩效津贴等相挂钩,重激励,目的是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5]。对于师德师风出现严重问题的教师,也要建立惩罚制度,如,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绩效津贴等都受到相应的影响,不断净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促进思政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坚定其理想信念的重要职责,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的设计与构建,要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进行把握与认识,要摈弃功利主义和“一刀切”的传统思维。高职院校要通过行之有效的顶层设计激励思政课教师向人才培养的本质回归,充分重视该项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良性评价环境。在充分的调研和考查的基础之上,制订科学的评价方案,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实践能力,从而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可为、敢为、有为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