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伟 范昕俏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新时期推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是职业院校育人工作的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决策部署。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是国家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职教育作为“就业导向”的教育类型,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做好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驱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增速换挡,通过做好高职劳动教育为经济发展输送一批务实勤勉的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
一方面,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中,对劳动和就业创业的关注和引导是紧密关联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进而被写进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并在党的十九大后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尊重创造,是尊重劳动的重要诉求。劳动贵在创造,没有创造,劳动只是简单的重复;创造离不开劳动,没有劳动,创造只能是一纸空谈。劳动和就业创业具有内在一致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另一方面,分析高职教育表现出的问题发现,其症结指向了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盘根错节、共荣共生的关系。在对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19%的学生认为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在校时有旷课、逃学、应付学业的行为,6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毕业后缺乏创业能力,41%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跳槽频繁。这反映了部分同学的劳动价值观不端正,就业创业观念不切实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念。
高职教育更加强调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依托的实施载体有交叉重叠。工作任务、生产实训、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教学安排中强调的专业教育,也结合了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环境不局限于校内,也注重社会大环境对育人的联合作用。借助产教融合平台,开展实操性活动,通过观摩、操作、思考的正向循环,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融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职业品格,锻造学生的创新素养。实习实训是将学生的所学所会用来完成具体工作的环节,在此过程中高职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得以提升。
不论是劳动教育,还是就业创业教育,本质上都是实践教育。基于实践活动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都包括三个维度的教学内容。一是思想教育,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本质上都是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二是技能培育,劳动教育通过产教融合、生产实训等环节注重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育,就业创业教育利用专项训练、竞赛拓展等途径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质上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教育的智育价值。三是实践锻炼,劳动实践锻炼引导学生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增进知识、磨炼意志、提升素养;就业创业实践锻炼为学生拓展了理论学习之外的学习场域,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本质上是引导学生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将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育成果内化为自我素养。
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就业创业教育是培育具有实践应用能力人才的有效形式。在高职劳动教育中,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劳动活动,端正劳动情感态度、提升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在劳动中感受快乐,体现自身价值,在此过程中不断成长最终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在高职就业创业教育中,通过培育创新想法、扶植创业实践、提供就业平台,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铸就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由此来看,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旨在锤炼学生的实践品格,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
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劳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以劳创新”思路下有必要在就业创业教育中融合劳动教育,而目前就业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存在脱节现象。从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开展情况来看,尽管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工作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教育教学形式逐步多样化,教育管理日益制度化,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但就业创业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在价值指向、理念认知、协调机制和实施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轻率地签订劳动合同后随意违约;岗位报到后挑肥拣瘦地跳槽;在工作岗位上漠视劳动纪律、缺乏奉献精神和团队意识[1]等,究其原因在于自身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职业道德的不足,以及对劳动素养等教育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2]。高校在进行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充分,应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盲点和模糊概念[3]。劳动教育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多侧重思想范畴,对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认识不足[4]。要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需要尽快转变观念,树立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目前,就业创业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有机结合,但在劳动教育融入就业创业教育的社会协调机制方面却过于僵化[5]。劳动存在于身边的点滴小事之中,劳动教育蕴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环节。高职劳动教育未能调动协同育人的多元主体,并未形成合力[6]。实践实习所依托的产教融合平台需要进一步拓展,家庭支持所依托的理念认识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所依托的资源载体需要进一步丰富。
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实践相结合,多以三种形式为主:一是校内通过教师指导模拟,如编写SYB创业计划书;二是基于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劳动教育活动,这方面高职教育具有优势但是活动质量参差不齐;三是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但受限于比赛规模和专业要求,学生参与比例较低。多数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学生通过完成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满足学分要求,但多数学生并没有机会参与到创业项目中。即使部分同学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创业大赛,但由于指导教师没有专业背景作支撑,创业大赛的项目多数难以落地。综上,同学们对于就业创业教育的感触不真实,也从潜意识上让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就业创业的能力。在现有机制下,就业创业教育无法形成正向循环,学生甚至会怀疑自己参与就业创业教育的劳动价值。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地位、形式存在空化、泛化的现象,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印象模糊,获得感不明显。劳动教育的实施多体现为勤工俭学、志愿服务和暑期社会实践,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施多体现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参加创业技能大赛等,参与这些活动的学生数量较少,调研数据显示参与的学生占比不足20%。多数学生对于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印象更深刻的是理论学习,而劳动和就业创业自身的属性决定了仅依靠理论学习取得的效果是较差的。综上,能够将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院校较少,能够为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机会的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则更为狭窄。
在劳动教育的视域下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促使二者融合发展,更能够凸显劳动教育价值,强化就业创业教育效果。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相融合,有助于推动引领国家创新发展,探索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新时代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助力当代大学生绽放自己、展现自我价值。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理念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二者的理念价值融合、课程设计融合和能力提升融合确定基调。深入学习国家支持就业创业的政策方针,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明确就业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内在统一性。了解当前高职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实施的基本情况,剖析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内涵实质,审视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开展体系,对照二者对于学生的观念意识引导、素养达成、技能提升等核心要素培育的共通之处,以明确二者融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首先,以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融合的视角,整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优势资源,根据劳动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了解就业创业技能、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为两种教育的融合发展寻求理论依归、明确教育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构建依托产教融合的教育机制。其次,深化产教融合,以企业人才需求为起点,以岗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为依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实施空间(校内外)和实施手段(线上线下),创新学徒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再次,固化校企双方的沟通协调组织与形式,建立高质量的校企联合导师团队,明确企业导师、学徒准入条件,制订培养、考核、激励及退出制度等来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最后,深化人才培养的“利益驱动机制”“沟通协调机制”“课程开发机制”“质量保障机制”。以此使得产教融合的机制更为顺畅,结合产教融合下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劳动教育属性和就业创业属性,进而叠加就业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校企联合驱动学生就业创业和劳动实践。
用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这两根红线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串起来,让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感召,明确努力方向。第一,设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以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作为指向,确定系列文化活动月、宣传周活动的名称和开展时间。第二,筛选合适的宣传题材,包括影视作品、宣传展板等,让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元素在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第三,考虑社会环境或者院校背景,以先进人物报道、典型事迹分享等形式,为学生树立榜样,产生认同。第四,从部署院系层面邀请专业相关领域内的老师、同学做专业未来发展的经验分享,立足将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尽量保证将劳动教育与学生在未来可能遇见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第五,以学生便于接受的方式,如拍摄情景剧、主题征文、方案征集等形式邀请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以此实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嵌入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元素、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创业观念,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致力于劳动技能和就业创业技能的提升。
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环节,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因此,应当着力提升其开展质量,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具体可从收集实践活动的反馈信息、发现实践活动的缺陷问题、优化实践活动内容等方面展开,将劳动教育的目标涵盖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等,将就业创业教育的目标涵盖创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等,依托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转换为具体可衡量的指标,例如实习时间、工作任务完成质量、企业导师评价等。首先,实践活动反馈方面,需要更加有效地收集多元主体的反馈信息。获得信息的渠道要灵活多样,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学徒制项目的实施过程。除了通过周期性时间节点数据了解项目的进展之外,还需要继续畅通校企沟通渠道,主要侧重于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专业教师和学徒层面,构建有效的网络沟通平台,不定期进行沟通。收集信息的方式,不局限于实地走访、定期座谈等,可突破时空限制,提高沟通的时效性。其次,根据反馈信息对项目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工作任务的广度和深度;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修正,使其与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切;继续探索工作任务线上线下灵活的实施方式。
考虑高职学生对新媒体平台接受度高、使用频繁的特点,在原有宣传媒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身边人和事进行有效宣传,推动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在校阶段,可通过线上讲座等模式,邀请毕业生分享就业创业的经历和感受,以学长们从职场新人摸爬滚打到最后小有成就的鲜活事迹来感召在校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苦练本领;借助诸如“最美学子”“身边劳模”评选活动,挖掘学生中热爱劳动的身边榜样;筛选“大国工匠”品牌栏目中专业相关人物故事进行专题报道,增强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感染力。针对顶岗实习等校外环节,可开设以专业为单位的线上实习宣传平台,将学生在实习岗位踏实工作、勤勉付出的工作场景图文并茂地予以报道宣传,树立顶岗实习先进典型,影响和感召更多同学在实习岗位上热爱劳动、锤炼技能。统筹校内和校外的学习阶段,利用新媒体平台,先让同学们“看过来”,再让同学们“动起来”“学起来”,以此增强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实际成效。
高职在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时,多以专门课程和参加比赛的形式进行,劳动教育可依托的资源则更为稀少。为此,可结合高职学生的校园文化和专业背景,考虑拓展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平台和载体。其一,针对教师,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专业特色项目引领学生成长,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劳动素养和就业能力,在此过程中秉持立德树人的要义,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感和劳动态度,提升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技能。其二,针对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聚焦身边小话题,鼓励学生强化技能训练、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促进学生顶岗实习,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融入班集体建设,支持学生以班集体为单位开展技术技能服务。例如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开展“校园师生手机硬件软件维修维护服务”,服装设计学院学生开展“针织爱心围巾设计与制作”活动等。项目中,合理设置激励机制,并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体系中,让学生通过参与此类项目,体会劳动价值,为就业创业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