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的时代诉求、挑战与应对
——第七届海峡两岸学前教育论坛综述

2022-03-17 09:34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质量幼儿园儿童

程 英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福建福州 350007)

2022 年12 月12-14 日,第七届“海峡两岸学前教育论坛”在福州市福建会堂隆重召开。福建省政府副省长李德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姜瑾,台湾地区财团法人幼儿教育基金会荣誉董事长陈汉强、董事长张碧娟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和平主持开幕式。来自海峡两岸的200 多位知名专家、幼儿园园长及教师,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引领新时代学前教育”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主旨报告、分论坛研讨、学术沙龙、文集汇编、成果展板交流、幼儿园参访等形式,围绕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园课程建设、0~3 岁儿童发展与保教服务、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学前融合教育的探索、基于专业认证的教师教育改革等专题,展开了热烈深入地学术研讨,吸引了1 万多名学前教育工作者线上同步观看。海峡两岸专家学者以此次论坛为纽带,分享两岸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助力“十四五”期间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的时代诉求与挑战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主要任务就是迎接挑战、谋划未来。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主题,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与格局是贯穿“十四五”教育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深刻回答着未来5 年乃至15年的中国教育,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命题。

(一)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

高质量发展是201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新表述,指出中国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开始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1年,恰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之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并针对教育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以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些文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开好局、起好步确立了纲领性引领,开启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也为“十四五”时期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由有质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1]。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和起点。扎实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以推进“幼有善育”“幼有优育”的中国高质量学前教育整体解决方案至关重要[2]。

(二)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姜瑾在《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学前教育全面普及》主旨报告中指出,要充分认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阶段,把握新机遇,推进学前教育全面普及。她回顾了十年来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若干重大政策措施,总结了在上述政策推动下我国学前教育规模快速扩大、普及普惠水平大幅提升等历史性成就,认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学前教育面临三个机遇:一是推进学前教育全面普及;二是推动学前教育立法;三是启动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她还解读了“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强调应坚持公益普惠基本方向,把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推进学前教育全面普及的核心任务,并真正落到实处,具体包括:一是补齐资源短板,进一步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坚持多渠道保障普惠性资源供给;二是完善经费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和完善分担机制并举;三是加强教师队伍,一方面把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以及科学保教能力的培养培训作为核心任务,另一方面推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四是强化规范监管,在建立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动态监管,通过制度保障和动态监管,引导依法依规办园。

(三)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挑战

在当今世界,知识与学习是变革的基础,面向教育的新社会契约应该让我们能够换一种方式去思考学习以及学生、教师、知识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侯莉敏在《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学前教育》主旨报告中指出:学前教育要迎接挑战、谋划未来,教育的目标应从“教授知识”转变为“形成应对快速变化世界的能力”。因此,未来教育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学校为何存在?一方面,创新或创造能力仍然需要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学会学习”将成为幼儿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学习的内容应是跨领域的、整合的,教师的角色是多元的、专业的,对于幼儿的学习进程,应采用即时性评估反馈调适,这样才能确保学习能始终处于指向未来发展的中心。第二个问题是儿童需要哪些能力?今日儿童所需能力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变革能力可以使学习者在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跨越时间与空间,与自然界建立联系,从而变革社会与塑造未来。早期认知能力、自我调节和社会情感能力这三种能力比其他能力更能预测儿童日后的发展。为了促进儿童早期学习中这三个领域的持续互动,成人要转变儿童能力观,为儿童成长提供积极的促进合力。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帮助儿童应对未来的挑战?最关键是教师要赋予学习环境新的教学隐喻,即把教育的内容与期望放于教育环境创设中,为幼儿创造丰富的学习体验。面向未来、适宜儿童的学习环境最根本的特征是以幼儿为中心,让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随时开始学习,成为积极的学习主体。幼儿园应支持所有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可持续性文化”,支持儿童有目的地建构知识、性格和能力,助力其在现在及将来迎接不可预知之挑战时能发挥“最大的影响力”。

未来的时代将是智能时代,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和竞争性,未来人才必须要有创造力、探究力和竞争力。台湾地区清华大学周淑惠教授在《面向新时代幼儿STEM教育》主旨报告中指出,为了让儿童能够适应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存环境,提高未来人才的竞争力,必须通过STEM 教育去培养有探究力、创造力、合作共构力的儿童。幼儿园教育应该为STEM 教育提供软硬件基础,教师则要从生活、游戏、绘本和假想情境中寻找STEM教育的切入点,同儿童一起共同解决问题。

针对我国当前“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战略建设规划,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陈峰教授指出:面向未来的教师应成为知识的反思者、研究者和创造者以及团队合作者。因此,在创新型幼儿教师的培养中应聚焦反思力、创造力、合作力这三个核心能力,不仅要教授教师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方法,更要将培养教师具有研究与改革以幼儿为本的保育教育的信念、知识与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二、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策略

论坛期间,40 多位专家分别就“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园课程建设”、“0~3 岁儿童发展与保教服务”、“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学前融合教育的探索”、“基于专业认证的教师教育改革”等话题,在主旨报告、分论坛研讨以及学术沙龙中分享了各自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成果及应对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的策略。

(一)基于儿童立场,建设优质课程

课程质量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杠杆。普及优质学前教育,重点是保障幼儿园课程的优质[3]。来自海峡两岸的幼教学者围绕幼儿园高质量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对话与探讨。

1.基于儿童发展取向的课程设计理念

童年与儿童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首要关注点。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春燕指出,基于儿童发展取向的幼儿园课程设计理念应注意以下四方面:首先,基于儿童、尊重生命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首要原则,课程设计只有真正进入儿童“内部”,去认识了解儿童的生命特点,才能真正做到适宜与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其次,是基于经验、源于生活、贴近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是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幼儿园课程内容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并指向儿童真善美的生活;再次,要基于活动、自主探究,教师要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坚持在活动中发展,并强调儿童的自主探究,坚持适宜指导;最后,基于发展、快乐成长。幼儿园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儿童全面和谐与个性化发展,终极目标是在发展中成就儿童的幸福童年。

2.基于儿童生活的课程建构理念

幼儿园课程不是去演绎教材,也不是去忠实执行既定的课程内容,生活中有很多教育机会,儿童的生活应是课程建构的立足点,课程就在我们与孩子们的共同生活中。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俊从南京鹤琴幼儿园关注生活、看见儿童的“活教育”的课程理念出发指出:“活教育”的要义主要体现在幼儿的生活与幼儿的活力这两个“活”,教育要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并要激发儿童天生具有的活力,实施“活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为了帮助年轻教师看得到孩子的需要,并将之转变成课程,他在幼儿园组织了“课程故事会”,让教师们以轻松的方式讲述他们在与孩子接触中真实发生的故事,引导教师们在讲述中加入自己对“儿童在哪里?学习在哪里?课程在哪里?”的思考,从而帮助年轻教师们逐步实现从实践者到反思者并最后成长为研究者。

台湾地区台北市立大学教授刘淑雯指出,科学探究不是灌输知识,也不是玩玩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像科学家般进行探究。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情境是孩子科学探究最好的情境,父母和教师应以伙伴的身份协助幼儿探究。应重视特殊需求儿童在绘本阅读中的参与,科学探究与绘本阅读相链接可对特殊需求儿童的认知疗愈具有正向作用。

3.基于儿童心灵感化的民族优秀文化课程启蒙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每个儿童都是处于自己自然与社会生活所处的民族文化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国家认同的奠基性工程[4]。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程英提出,高质量的民族优秀文化启蒙应注重“礼乐合一、以美润心”,努力实现三重境界:一是喜,即让幼儿喜爱;二是育,即培养;三是化,即感化。中华优秀文化启蒙课程的理想境界就要是通过富有审美感染力的“乐”教来实施民族文化的“礼”教启蒙,在“礼”与“乐”相辅相成、共生共行中推动民族优秀文化启蒙教育从外在教化到内在感化转型,让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有机融入儿童血脉,培养具有民族情怀、时代精神与审美品格的中国儿童。

4.基于儿童体验的课程

来自澳洲紫金母婴学院的育儿顾问罗凤满以幼儿园最受欢迎的骑马活动、认识常见的动植物、玩水等活动为例,分享了该幼儿园以完全自然的体验式课程为主的田园教学课程。福建省直属机关幼儿园园长张美洁以其构建的“艺润”课程为例,介绍了该园将艺术融于幼儿一日生活、游戏中,赋予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自由自主的探索、发自内心的表现空间,让幼儿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欣赏、感受,再通过涂鸦、手工、律动、歌唱等来“描述”自己对人和物、对生活美好的所思所感,从而使每位幼儿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发挥,成为最美的自己,收获快乐美好的童年。阳光学院林丽卿博士倡导沉浸式课程的设计,强调沉浸式的情境可让幼儿的学习更整体全面,聚焦又高效,产生深刻持久的学习效果。北京师范大学康长运博士指出,绘本能够与幼儿各领域的学习和发展相融合,与儿童的生命进行互动。他认为,高质量的童年就是儿童的一生,也是民族的未来,而绘本是孩子们高质量童年的重要条件,通过绘本实现各领域融合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养和能力。

(二)实施科学早教,提升托育品质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0~6岁“保教一体化”理念得到国际相关教育组织的积极推动。随着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理念的传播与研究实践推动,针对0~6 岁婴幼儿“保教一体化”成为世界多国开始着力的学前教育改革方向[5]。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0~3 岁早期教育指导,提升托育品质,普及有质量的教保服务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亿万家长的共同期盼。

1.健全托育机构的运转机制与服务体系

0~3 岁儿童托育机构的健全与有效运转是早期教育高质量发展重要条件,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多部门的共同协作。台湾教育主管机构辅导公私立幼儿园委员李静晔介绍了台湾地区为发展婴幼儿托育事业,多部门共同协助,借由居家托育中心形式来“以点成片”,将托育服务网络从片区和街道进行逐级连接,并委托各协会来承担居家托育中心的运转机制。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郑健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说明了服务婴幼儿发展的基本逻辑,总结梳理了婴幼儿发展服务的实践经验更迭,提出了未来在政府主导下各尽其责、多元服务和以社区村居为依托的保基本、全覆盖、求适宜的婴幼儿发展服务趋势。福建省计划生育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刘腾发介绍了福建省计生协会以“0~3 岁婴幼儿家长及照护者”为主要对象、以“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工作情况,并详细介绍了该协会通过编印科普书籍进行免费精准发放、建立专家团队提供专业支持、组建工作队伍开展专业培训、建立社区阵地就近服务群众、实施线上教育增强有效覆盖、持续开展“优生优育进万家”主题宣传活动、开展儿童早期发展科普宣传和入户访视服务等具体举措,以期构建更加完善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体系。

2.优化早期教育的保教理念与教育指导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但菲从脑科学的角度,提出儿童大脑发育需要足够的营养、良好的环境、充足的睡眠以及父母、教师和同伴的爱,并分享了儿童早期阅读、数学学习、音乐学习、体育游戏活动等方面的早教建议。

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上海市托育服务指导中心教研负责人金荣慧介绍了上海“儿童优先”的保育理念,以全面、启蒙性的刺激和体验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托育目标,以及以吃吃睡睡、做做玩玩、听听说说、唱唱跳跳、涂涂画画和拼拼搭搭为主要内容的托育课程。

台湾地区国俪文教机构日光托婴中心园长廖继薇指出,婴幼儿早期教育应着重加强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锻炼,并介绍了该机构为婴幼儿打造的促进视、听、触和本体觉发展的课程内容,从动手做、提供真实体验、探索寻找自信、拥抱失败的耐挫力和学会同理心等五个关键点阐述“动手做”对于婴幼儿的重要性。

3.完善托育机构的教育环境与家长指导

台湾地区婴幼儿启蒙教育学会秘书长张世雄介绍了疫情后儿童托育面临的多项挑战,提出通过“人、设、料、法、环、测”来让其感受环境的存在。其中,“人”即构成需求与被需求的主体;“设”即构成规律与突发操作的各种配套器具;“料”即构成膳食与消耗品的配套与频率;“法”即构成管理与服务于需求的条理化;“环”即0-3 的软硬实力做环境结合;“测”即结合主管机关与市场评价的综合目标,从而让婴幼儿更喜爱自己所生存的环境。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西宝贝早教中心负责人彭如玲介绍了该中心依托福建幼高专的专业力量,坚持“以养为主,教养融合”的理念,逐步构建完善了彰显“关爱、多元、成长”理念的课程体系,通过讲座、咨询、社区辅导等多渠道开展社区家庭科学育儿指导与服务,帮助家长成为称职、智慧的父母。

(三)幼小有效协同,双向科学衔接

在我国当下社会竞争激烈、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幼小衔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制约幼儿园与小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成为家长焦虑的主要根源。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部于2021 年3 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如何高质量推进幼儿园与小学双向科学衔接,成为当前学校与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

1.遵循各学段教育规律以确保幼小科学衔接

儿童一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统一的有机体,而幼小衔接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高质量教育体系既要确保每个学段的教育都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各学段衔接之桥的高质量构建。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梁慧娟提出,幼小科学衔接首先要以儿童为本,幼儿园和小学教育都应遵循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其次,小学、幼儿园应双向协同,密切合作,营造有利于学前儿童、初入学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再次,要落实家园校三方共育理念,幼儿园和小学要引导家长成为幼小衔接的参与者,应以观察记录为基础向家长提供孩子学习与发展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召存认为,幼小衔接既要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还要保证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成效能够在小学得以延续;幼小衔接再出发有四条路径:培养有准备的人,培育有准备的学校,基于儿童经验发展的幼教一体化课程政策的顶层设计,恢复儿童在幼小衔接当中的主体地位。

2.以儿童发展为中心实施双向衔接

幼小衔接是儿童发展的“拐点”,在此阶段牢固树立“儿童发展中心”理念,是幼小衔接应对“零起点”挑战的关键[6]。因此,幼儿园与小学只有将儿童发展置于中心位置,在尊重儿童、满足儿童成长需求的同时,基于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特点,联合开展教研与课程衔接等工作准备,努力保障双向衔接的质量与效益。

台湾地区自然心教育爱国际基金会创始人林子盟先生认为,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落实是幼小衔接真正的根据。科学的幼小衔接就是要实施中国特色式幼教课程,实现取材生活化、教学活动化、课程整合化、形态多元化,幼儿园应将指南的要求园本化,以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方式开展活动。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二幼儿园园长吴丽珍强调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的学习准备要以游戏活动为载体,通过提供适宜材料、创设问题情境、鼓励经验交流、适时共情互动等策略,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福建省福州实验小学校长陈坚介绍了该校“双减”背景下实施“一星期熟悉环境、一个月喜欢上学、一学期适应小学”的“三个一”入学适应教育的积极探索,该校通过与幼儿园开展联合教研等系列活动,共同探索入学适应期学与教的适宜方式,以此降低幼小衔接坡度,并建立起幼小双向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

(四)关注特殊儿童,推进融合教育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在对隔离机构和家庭对特殊儿童发展的有效性进行追问。对于多样性异质文化的包容与接纳的融合性文化被提出并进入公众视野,“全纳教育”“融合教育”逐渐成为保障教育公平的国际趋势。2005 年第六届国际特殊教育大会的主题是“融合教育:包容多元”。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的要求,学前特殊教育已从扩大受益面向提升融合教育质量转变。在高质量教育发展的背景下,融合教育的理念及其推进为特殊儿童的家庭支持和参与提供了新的场域和土壤[7]。

1.建立支持融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目前,融合教育在世界各国仍处于摸索阶段,要实现有效的、高质量的融合教育,亟需建立支持融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教系郭德华教授指出:当前,在特殊儿童中,孤独症儿童的数量居首,学前融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非常突出,尤其是融合比例非常低、以康复干预为主,偏远地区与农村地区特殊儿童教育等问题突出,提高融合安置率、提高融合教育质量、建立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是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他认为,融合教育的关键在于家校协作,需做到理念一致化、行动一致化、环境一致化、评价一致化。

台湾地区在融合教育保障机制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台北市立文山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吕琳介绍了台北市特殊教育资源及主要服务对象情况,包括申请巡辅教师入园、特教资源服务流程及评估,以及教学辅导历程方面的人员沟通合作、课程与教学规划、情绪行为辅导、环境及心理营造等。

2.积极应对融合教育的观念挑战

鼓励特殊需求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让其接受应有的学前教育,无论对特殊需求儿童还是正常儿童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社会、家长乃至幼儿园教师对待融合教育的态度都并不乐观。学前融合教育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与实践方面的挑战。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申仁洪认为,应取消排斥、走向全纳,弱化竞争、增强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应对学前教育体制的挑战,可以重构教育组织型式,重新分配教育资源;此外应优化幼儿园环境、制度与文化,调整班级规模、时空管理和班级文化,增强课程的通用性与灵活性,注重学习(游戏)活动的统一性与个别化以及评价的结果性与表现性等。

3.针对障碍儿童的特殊需求采取策略

对于不同类型的障碍儿童,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特殊需求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台湾安美儿童专注力中心治疗师李文玮介绍了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儿童专注力的表现、大脑机制、影响因素等,提出培养该类儿童注意力的策略:给孩子多做按摩,与孩子多进行主动性接触,给儿童一个替代的、安静的、刺激量少的环境。

台湾地区财团法人台安诊所博士周进财分享了对儿童进行感统检测后,面对孩子不同问题的几种应对方案:如果肌肉张力偏低,可以多做有利于改善肌肉稳定度的运动;如果前庭功能障碍,可以增加前庭刺激量,提供直线及垂直象限的前庭刺激,但应避免被动的旋转前庭刺激以防可能造成癫痫;如果是触觉防御现象,则对原始触觉系统采取敏感处置,以触觉刷或触觉球刷肌肉给予触觉刺激;如果是身体概念低落,应增加本体刺激量,可由高肌耐力之动能活动取得或经由高本体刺激之静态活动中取得;如果是触觉区辩别能力偏低,可增加触觉经验与精细区辩游戏活动。

福建省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副主任颜晓蓉介绍了福建省福乐幼儿园将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与学前教育相结合的全面发展康复模式。该中心目前已经招收普通孩子做融合教育,并将原本进行的一些走训制的项目改成半日活动,将专项训练与集体活动结合,还定期组织幼儿开展测评,根据儿童的障碍情况进行康复训练。

(五)基于专业认证,培养卓越师资

学前教育师范生既是未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准教师”,也是学前教育机构师资补充的主要来源,还是建设高素质学前教育教师队伍重要的源头活水。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教师队伍,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并在全国实施。如何以师范专业认证为抓手,破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的突出问题,保障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前师范院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点。

1.加强未来教师的师德养成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蔡飞认为:师德是高素质师资的核心,针对幼师生师德教育存在的内容碎片化、方法途径单一、知情行割裂等问题,学校可构建幼师生立体化师德养成体系:一是统筹计划,建构“多方·协同”的育德机制;二是课程筑基,打造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专业实践以及“童心师爱”校园文化等课程实现互融的“整体·贯通”师德课程体系;三是内容固本,构建以师德规范认知为基点、以童心师爱的情感陶冶为重点、以幼教育信念升华为高点的“模块·序列”师德教育内容体系;四是德美融合,构筑“开放·多元”师德教育途径体系;五是力践笃行,构建“系统·递进”师德实践活动体系,将幼师生师德行为养成于日常行为规训中。

2.积极破解学前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

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合肥师范学院教授宋冬生指出:学前师资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是学前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破解上述问题的主要策略为:一是架认证两线之桥,解决脱离岗位需求问题,重塑学前师资培养体系,以提高教师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二是铺四个养成之路,以四个养成的课程体系正向支撑四个养成的毕业要求,以解决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三是支课程育人之点,解决重教书轻育人问题;四是破课程考核之关,解决职业能力培养薄弱问题。具体体现在三个“聚焦”:聚焦认知能力,改进结果性评价,促进深度学习,架好一道梯;聚焦学习能力,强化过程性评价,促进自主学习,铺好一条路;聚焦应用能力,注重表现性评价,促进应用学习,建好一座桥。

3.多举措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赵一仑指出:卓越教师计划2.0 核心目标与教师教育的新使命是培养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的教师。他介绍了“内外联动、生态实践”的浸润式学习场、“四课整合、五性并茂”的完整内容体系、产出导向的教学改革等面向一流专业自我建设的多方面举措。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陈峰指出,在创新型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中,要坚持产出导向,培育职前教师可持续发展素养。并以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心”的项目式合作学习为例,介绍了学生、高校教师、幼儿园教师形成一个研究共同体的做法。学生在校3年期间,在“双师”共同教育指导下,学生合作进行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从而不断提升合作能力、反思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高质量幼儿园儿童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