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子琦
(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 武汉 430000 )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丧偶逐渐成为了社会关心与热议的重点话题。研究发现,当前社会对于丧偶人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老年丧偶群体与女性丧偶群体,对于中年与男性丧偶群体缺乏必要的重视与关注。基于此,希望在梳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角度出发,挖掘案主的现有与潜在优势资源,采用个案工作的方法来帮助中年丧偶男性群体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重构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并以多种方式开展社会工作介入效果评估。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启动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关于婚姻状态的人口学统计愈发翔实精细,为分析中国的丧偶人口状态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在以全国1 ‰人口为基础的变动调查样本数据中,15岁及以上丧偶人口数为51 947人,其中15岁及以上男性丧偶人口数为14 095人,15岁及以上女性丧偶人口数为37 853人。这表明我国丧偶群体规模已十分庞大,丧偶群体所面临的生活适应能力不足、社会支持匮乏、生理健康受到严峻挑战等问题亟待社会的关注与解决。
我国丧偶群体基数大,生活状况复杂,研究者从其基本情况、生存状态、面临问题多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在丧偶群体基本情况与性别差异方面,王伯承以贵州省S乡为例,通过对农村丧偶群体的性别差异对比,得出在相同社会条件下,男性丧偶群体所面临的健康风险大大高于女性群体[1]。程新峰、姜全保以性别、城乡的因素为对比依据,得出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城乡丧偶老人群体、男性女性丧偶老人群体均存在显著差异[2]。在丧偶群体生活状态与心理健康方面,肖汉仕通过心理健康量表与社会支持量表对湖南省307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与现状分析,发现丧偶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现状均低于非丧偶老人,并存在显著差异,丧偶老人亟需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3]。周建芳发现,婚姻状况显著影响老人健康情况,男性丧偶群体受到丧偶事件的影响更为显著[4]。王红等人通过对丧偶人群负性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指出丧偶组焦虑与抑郁反应均高于非丧偶组,且负性情绪与人格特征、身体状况、孤独感、生活紧张事件、性别与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5]。在丧偶群体面临问题与社会支持方面,吉晓婷以农村中年丧偶女性为例,采用危机介入理论解决丧偶农村中年丧偶女性再婚生活适应问题,并提出危机介入理论可以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能更准确地对症下药,找出相应的对策[6]。冯瑛瑾尝试以危机干预的专业方法技术介入老年丧偶相关帮扶服务,提出危机干预在预防和治疗丧偶事件带给老人、家庭丧亲后适应不良和融入新生活、新角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
社会工作介入丧偶群体的途径与方法是多元与全面的,丁美芳通过对丧偶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发现丧偶群体均存在健康情况较差、社会支持获取不足、社会适应能力低等共性突出问题,而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则可以很好地将问题予以改善[8]。栗志强认为可以采取不同的社会工作技巧手段加以介入,如个案、团体、社区工作等介入方法,帮助遭遇丧偶事件的案主更好融入、回归社会[9]。在个案工作方面,赵素燕以丧偶式单亲家庭为研究对象,采取个案研究法,利用丧偶单亲家庭的特殊优势,全面挖掘服务对象潜能,使其回归正常生活。并总结出解构“假问题”、建构“新意义”、重构“新生活”的服务范式[10]。韩仙利用个案工作方法对丧偶初期的老人进行危机介入,从心理和情感上给予关注,帮助其解决一系列突出问题,帮助他们恢复社会适应能力[11]。黄依平通过总结个案工作介入特定丧偶群体所获得的经验,提出了社会工作者应该注重挖掘农村丧偶老人深层次问题和加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建设与倡导政府做好社会工作服务宣传工作,更大力度关爱农村丧偶老人等措施[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丧偶群体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众多学者针对丧偶群体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究。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者们对丧偶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农村、女性三大方面,缺乏微观、城市、男性方面的实务研究。同时,社会工作工作方法在诸多领域体现出了专业优势与专业特色,但是在丧偶群体介入方面的实务研究仍略显不足。因此,希望通过个案工作的专业方法,探索出提升城市丧偶中年男性社会适应能力的可能方案,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改善其生理、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城市丧偶中年男性的社会适应能力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了解A市Y社区丧偶中年男性社会适应能力缺失的具体情况,同时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考量,选取出具有代表的中年丧偶男性X与Z作为服务对象。二是从社会工作专业出发,采用个案工作方法,以角色、社会支持、生态系统等理论为指导,科学选择服务模式与工作技巧,同时在服务中着力发掘案主的优势资源,综合进行个案活动介入。三是对个案工作进行过程与效果评估,利用量表对服务对象干预前后表现进行测量,通过两组数据对比,同时结合案主的反馈情况进行个案工作介入成效判定,并对实务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1.观察法。主要是观察服务对象平时的生活工作状态、与周围的人际关系等情况等,通过其语言及行为表情所表达的信息,了解服务对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他人的交往、互动现状,以得到一些直观的思考和感悟。
2.个案访谈法。通过对服务对象个人、亲属、朋友、邻居进行访谈,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个案干预前后的心理行为变化、个体自身的主观感受,最后整理访谈内容,利用反馈的信息来判断服务成效。
3.量表测量法。量表的作用是为了测量服务对象干预前后的社会适应程度,从而在直观上衡量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所采用的量表是社会支持量表(SSRS),该量表是一个总括性质的量表,涉及社会支持利用度、主客观支持对比度等社会支持的组成因素,可以较为全面反映出案主的社会支持能力恢复程度。
在中年男性遭遇丧偶事件的初期,基本上都会产生精神恍惚、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生活作息不规律等生理方面问题,严重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其身体健康。X:“我对象刚刚走那段时间,我天天一点东西都吃不下,给单位请了长假,天天晚上经常会哭醒,想着以前的生活片段,时间长头发都白了不少。”Z:“我和我妻子结婚超过30年,感情非常深,她住院的时候我天天照顾她,后来她去世了,我觉得生活一下失去了动力,后来想着要看着孩子组建起自己的家庭,看着她当妈妈,才慢慢坚持过来。”
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常奉行男主外女主内的思维模式下,维持着家庭正常运转配偶的离世,对中年丧偶男性无异于“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部分男性会变得脆弱绝望、自卑多疑,同时,社会对于再婚的看法也对中年丧偶男性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丧偶事件与生活需求所带来的割裂感已经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X:“有时候我会想,是不是我之前忙于工作应酬忽视了妻子和孩子,她的去世我是不是负有很大责任,现在我一个人带孩子已经生活3年了,还没有再结婚,面对孩子和原来的娘家人,我总有很大的压力,觉得对不起他们。”Z:“现在我孩子也都长大工作了,马上就要成家,我之后试过重组家庭,但是都是搭伙过日子,孩子对找后老伴的想法也不支持,我有时候特别怀念以前,有时候一下午什么也不干,心里空落落的特别难受。”
通过对案主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调查,其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层面的得分均偏低,其中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得分明显偏低,体现出案主难以充分发掘利用社会潜在支持资源的能力与愿望较低,亟待得到改善。通过与案主的沟通,得出案主在社会交往中常会感到压抑焦虑,与丧偶事件之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社会适应能力退化明显。
通过研究发现,中年男性丧偶群体常处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压力中,社会适应能力可能存在严重不足,而通过个案工作的专业介入,能够为缓解中年丧偶男性社会适应能力不足问题提供一个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由于男性与女性存在的差异,针对女性丧偶群体的诸如哀伤辅导、危机介入等服务手段、技巧可能不能直接应用于男性丧偶群体。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制定方案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案主的实际情况,与案主进行充分沟通,科学合理选择介入对策,避免服务方案的机械套用。
1.宏观层面——加强社会重视。长期以来,学界对于丧偶群体的关注更多于女性领域,对于男性丧偶群体的关注尚显不足。社会工作者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男性丧偶群体的重视与关怀,在服务方案中突出性别因素,在服务过程中强调个体价值,探索更为契合其群体特点的服务技巧,为其全面充能赋权,使他们脱离被忽视的窘境。
2.中观层面——多方协调资源。在实务中可以发现,部分中年男性丧偶群体获得的社会支持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恢复。社会工作者应在科学分析案主现状需求的基础上,为案主链接更多社会资源,在案主周围搭建起涵盖多因素、多领域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解决、改善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重建案主生活信心。
3.微观层面——重视案主特性。不同的案主所面临的问题可能存在显著不同,因此在实务中,社会工作者应注重与案主进行全面沟通,从多维度分析案主社会适应能力缺乏的具体成因,结合案主的突出问题,在发掘案主的自身潜力的同时全面链接社会各方资源,为案主制定最为契合其个人特质的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