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地域“望”字地名考
——以《石氏墓表》为突破口

2022-03-17 07:46蒋明超
泰山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商王西南村庄

蒋明超

(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山东泰安271021)

徂徕山位于泰山主脉东南方,其西、北、南三面被汶河环绕,东面与莲花山相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诗经·鲁颂》中已有“徂徕之松,新甫(现莲花山)之柏”之记载。“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故里亦在徂徕汶水之间。此外,在徂徕山与牟汶河之间还有几干带“望”字的地名存在。本文拟对这些“望”字地名进行分析论考。

一、研究背景

在泰山地域的村庄名中,有的以姓氏命名,像张庄、赵庄、王庄、房村、朱家庄、刘家庄、邢家寨、颜张(颜姓和张姓)等;有的以方位命名,像上庄、下庄、西村、前屯、庵上、泉上等;还有的以实地实物命名,像涝坡、黑石埠、阳关、白塔、南店子、北店子、篦子店、宅子、大津口、大汶口等;也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村庄名,如宣洛、老牛沟、天宝等。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以上村庄名都是以名词结尾。以“望”字结尾的村庄名则显得与众不同,因为“望”是一个动词。

在徂徕山与牟汶河之间有北望村、西南望村、东南望村三个带“望”字的村庄。另外,在西南望村以西的牟汶河对岸还有一个西旺村。显然它们都与方位有关,而且按理说东面是徂徕山的话,在西南望村、东南望村、北望村之外应该还有一个“西望”村。而西旺与西望又读音相同,不禁使人对二者的关系产生疑惑。笔者在西旺村村口发现了一块介绍该村的碑,该碑正面刻着“大西旺”及其拼音,背面则刻着:“据传,建村于宋代,因地处汶河西岸,村东沙丘不断西侵,压没房屋、耕地,村址西迁,故名‘西望’,一九五四年改称‘大西旺’。”据此可知,西旺村以前确曾被叫作过“西望”村。只是对如何得名“西望”的解释,笔者却持有质疑,因为这一解释与“望”字几乎毫无关联,而且关于为何“西旺”前会多出一个“大”字,碑文中也没有给出解释。

之后笔者在西南望村和北望村村口也发现了类似的碑。西南望村的碑的正面刻着“西南望”及其拼音,背面则刻着:“据清乾隆年间《泰安县志》载:南北望地方为古商王城,因村位于古商王城之西南部,故名‘西南王’,后演变为‘西南望’”。北望村的碑的正面刻着“北望”及其拼音,背面则刻着:“据乾隆年间《泰安县志》记载,南北望地方为古商王城。此村在商王城北,故名‘北王’,后演化为‘北望’”。经查阅乾隆四十七年(1782)《泰安县志》,当中确实载有“南北望(古为商王庄领八庄)”(1)黄钤修,萧儒林,等.(乾隆)泰安县志[M].清乾隆四十七年(1 7 8 2)刻本:卷之二(方域·里社):1 0-1 2.,但是对商王为何会变成后来的南北望则没有任何说明。

此外,《徂徕山志》第五章《风景名胜》第一节《大寺景区》中对望山的解释中写道:“望山位于徂徕山西园门南450米处,传古时一外乡人乞讨至泉头(村庄名)时,遇暴雨三天三夜,四周一片汪洋,无奈爬到此山上避难。在山顶向北、西望去各发现一个村庄,便称为北望村和西望村,此山便被称为望山。后来,北望、西望的村民不断往南、往东搬迁繁衍,又形成东南望村和西南望村。”(2)泰安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徂徕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 0 1 5:1 9 8.但是这一传说的构思不太合逻辑,也很难想象一个乞丐会拥有给两个村庄命名的能力。

通过以上介绍可知,现阶段对这些“望”字地名的认知比较混乱,其中也有诸多未解的谜题。对此,笔者将通过翻阅史料及实地考察探究这些“望”字地名的由来及其历史变迁。

二、《石氏墓表》(也叫《石氏先茔表》)中隐藏的古地名信息

如上所述,西南望村和北望村村碑都将其村庄的由来追溯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泰安县志》中记述的“商王”地名。但是另外两部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成书的《泰安府志》和《泰安县志》及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编纂的《泰安州志》和康熙十年重修的《泰安州志》中都不见有“商王”二字。又因为详细介绍泰山地域的地方志是明代以后才有的,所以除非有一些历史大事件的发生,在明代以前的史书当中很难觅得地方上的村庄名的具体记述。譬如,《金代名士党怀英研究》中介绍,金代名士党怀英去世后“葬于奉符城南四十里(今泰安市岱岳区北集坡镇西旺村),俗称‘党家林’。”(3)聂立申.金代名士党怀英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 0 1 2:1 0 9.通过查询史书只知党怀英死后是葬在奉符城南四十里,后来凭借“党家林”遗址所在位置确定是在现在的西旺村。

“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所属石氏一族的墓地俗称“石家林”,其规模宏大,但现已成为农田,当中只有一块2015年新立的“石介墓暨祖茔故址”碑。在其背面刻有周郢先生所撰碑文。在石介所著的《徂徕石先生文集》中收录的《石氏墓表》中发现,石介在介绍石氏先祖由别地迁至其诞生地定居的内容里出现了“商王”二字。其文中曰:“□□六世祖自沧州乐陵县迁焉。今为兖州人也。吾祖初迁而南,得邑曰乾封(后改奉符),乡曰梁甫,里曰云亭,村曰商王。负泰山,挟徂徕,有二大山之镇。且汶水注其后,经其西,遂筑居焉。”(4)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2 5 1、2 5 4、2 5 2、2 5 3.由此可知,石介家乡便是北宋初期的梁甫乡云亭里商王村,该村的范围在泰山与徂徕山之间,且位于汶河以西。文中还有言曰:“呜呼!石氏食此田百有五十年矣,葬此地九十有年矣,自始祖至圭八世,能不失故田,能奉祭祀。”(5)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2 5 1、2 5 4、2 5 2、2 5 3.由石介所在年代向前追溯一百五十年的话,可知其先祖最初迁来当是在唐代。

那么北宋初期的商王村到底有多大呢?通过梳理《石氏墓表》中出现的其他地名可以推算出其大体轮廓。墓表中介绍到石介“第一院曾祖讳路坚,娶颜张单氏,生大祖父、二祖父。大祖父娶秦氏,无子,女二人,长适西王张氏,次适南颜张丁让。二祖父娶侯村郑氏,生长伯父明、二伯父□。长伯父娶阳关朱氏,无嗣,一女适刘聚,湘、筠,其甥也。”(6)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2 5 1、2 5 4、2 5 2、2 5 3.还有言曰其“第三院曾祖讳路宾,娶乾封黄氏,生九祖父文杲、十四祖父□。九祖父娶屈沟□氏,生八叔父,一女适耿氏、葛氏。八叔父娶下村马氏,一男曰亭,二女适丁氏、刘九皋。十四祖父无子。……第五院曾祖讳路真,娶柏子赵氏,生十二祖父钦,一女适太子中舍刘阅。十二祖父娶南王王氏,生我烈考及仲父□□、仲父扆、季父居化,二女适西朱刘氏、百子赵氏。”(7)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2 5 1、2 5 4、2 5 2、2 5 3.

文中出现了紧贴汶河北岸的“颜张”村和紧贴汶河南岸的“下村”(现在的下庄村),说明商王村的范围其北不会超过汶河北岸,其东也不会超过下庄村西部。文中还出现了“阳关”村,也就是说商王村范围应该在现在的南、北阳关村以北。而墓表中提及的“西王”村和“南王”村,应该就是后来的西望村和南望村。因为墓表中还出现了“西朱”村,对应到现代的话就是西住村。西朱和西住与西王和西望、南王和南望一样,都是有同样的发音只是声调不同。既然“西王”村也就是现在的西旺村位置是在汶河以西,那自然不会在商王村的范围内。而与“西王”村一同出现在墓表中的“南王”村也是独立存在的村庄。也就是说商王村应该在“南王”村、即现在的东南望村和西南望村以北。这样一来商王村的范围就变得比较清晰,大致就是现在的北望村、小北望村和桥沟村所在的地域。这里讨论的是北宋时期商王村的范围,而不是之前北望村碑与西南望村碑中提及的“古商王城”。关于“商王”村、“西王”村、“南王”村的由来或许与坊间传闻的古商王城的传说有关,但是现阶段还没有具体证据能证明南北望地方就是古商王城所在地。

“石家林”故址在现在的桥沟村南部,属于桥沟村村委管辖。桥沟村中现在也居住着比较多的石姓村民,通过查询石氏族谱可知他们便是石介所属石氏一族的后裔。也因为如此,现在人们通常将石介的出身说成是徂徕桥沟人士,而鲜有人知当时石介介绍自己为商王村人。关于“桥沟”村名的由来,目前还没有找到具体的史料记载。坊间流行一种说法,自徂徕山上流下的一条小河穿过该村,小河之上又建有一座桥梁,这个村落便得名“桥沟”村。

三、元明清时期泰山地域“望”字地名的出现

关于“商王”“西王”“南王”具体是在何时消失的已无从可考,但是除了这些村庄名以外还是有那一时期的地名残留到现在的。前文曾提到一座望山,百度地图显示此望山是在东南望村与西南望村东部的一座山,但是东南望村与西南望村的村民却都说这不是“望山”,而是“王山”。在这座山的东侧有一个山窝,东南望村、西南望村、泉头村、车箱村、黑石埠村等周边乡村的民众都称其为“王山窝”。2021年10月去调查时,发现在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入山公路边立着一块“西南望村东王山窝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宣传牌。再往里走还立有一碑,上面刻有:“自2005年《泰安市全民义务植树管理办法》施行以来,广大市民通过植树、保护、认建、认养等形式,踊跃参加义务植树。市直及省属以上驻泰各单位通过直接植树或绿化代植等方式,在划定的市直义务植树基地履行植树义务,使我市义务植树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该基地位于房村镇西南望和东南望村王山窝,2012年开始建设,面积240亩,栽种树种为黑松、侧柏。”这应该就是唐宋时期“商王”村、“西王”村、“南王”村所在地域内存在的两处“王”字地名。

在金元时期的史料记载中没能找到关于这一地区村名的相关记载,不过在周郢先生所著《泰山编年通史》中录入了“大德五年,南望村关帝庙”(8)周郢.泰山编年通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2:1196.的金石录记载。经查询引文出处,在清人吴式芬编著的《金石录目分编·卷十之一·泰安府》中曰:“元武氏先茔记:□福撰正书篆额大德五年二月十七日,南望村关帝庙。”(9)吴式芬.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编)历代碑志叢书第二十五册·金石录目分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58.“大德”是元朝皇帝成宗的年号,也就是说北宋时期的“南王”至少在大德五年(1301)之前便已演变为“南望”。只是现在的东南望村和西南望村内已无武姓人士,问过两村的许多位老人后也无人知晓村内有武姓人士和武氏先茔,武氏族人在此地应当已消失许久了。

到明清时期,介绍泰山地域的地方志开始大量出现,现存最早的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的《泰安州志》。只是在这部州志里已全然不见“商王”“西王”等字眼,取而代之的都是带“望”字的地名。其具体内容如下:

乡保旧编六十六保,今增至九十七保:东隅保、西隅保、北隅保、南隅保、西南保、羊楼保、封栾保—已上七保附廓。禹村保、万峪保、沈村保、放城保、申村保、良甫保、房村保、柳里保、薛庄保—已上九保在州东南先贤乡。汶河保、东苏保、南送保、栾任保、粥店保、西遥保、西牛保、武庄保、侯村保—已上九保在州西南六十里汶河乡。梁庄保、白塔保、石来保、南望保、羊舍保、西望保、古城保、山羊保、力里保—已上九保在州东南六十里紫源乡。大吴保、旧县保、山口保、北仇保、东于保、南留保、西诸保、北望保、颜张保—已上九保在州南云亭乡。清泉保、延东保、下村保、赵庄保、谢村保、南村保、新兴保、牛山保、栗林保—已上九保在州东四十里石泉乡。淳于保、官庄保、埠上保、颜谢保、香城保、张侯保、东向保、西于保、上望保—已上九保在州西南二十五里安牛乡。东史保、下张保、柳林保、崔村保、西徐保、砖舍保、汶河保、王史保、过村保—已上九保在州西头十里运河乡。田村保、黄前保、故县保、百送保、苗庄保、柴城保、祝阳保、宫里保、西界保—已上九保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尧山乡。杜村保、济河保、河浊保、新村保、南仇保、双村保、汶西保、鱼池保、孝门保—已上九保在州西南一百里堽城乡。静封保、崅峪保、山阴保、张留保、新店保、石碑保、曲沟保、西张保、田庄保—已上九保在州东六十里石碑乡。(10)李锦.编.(弘治)泰安州志[M].徐铎,点校.明弘治年间(1488-1505)刻本.卷之一(乡保):12-14.

由此可知,在元朝时“南望”村便已存在,而“西王”村至迟到明朝中期时已演变成“西望”保,“西朱”村则演变为“西诸”保。“商王”村在这时已经消失,被“北望”保所取代。另外,州志中的“曲沟”则应为《石氏墓表》中出现的“屈沟”。再加上“颜张”“大吴”“旧县”“申村”“西张”“侯村”“颜谢”“淳于”“下村”等《石氏墓表》中出现的村名在这部州志的保名里都能找到,可以推断北宋时期徂徕山周边的“村”和明朝时期的“保”的范围大小应当比较接近。经笔者查询确认,清康熙年间重修的《泰安州志》里也沿用了明朝中期时的乡保编制(11)邹文郁.增修.(康熙)泰安州志[M].朱衣点,点校.康熙十年(1671)刻本.卷之一(沿革):1-2.。

相较于之前的州志记载,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泰安县志》的里社介绍中出现了许多新村庄名,如王士林、焦家林、满庄、宅子、上高、七里铺、竹店、道郎等(12)黄钤.修.萧儒林,等.(乾隆)泰安县志[M].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刻本.卷之二(方域·里社):10-12.。只不过这些“望”字地名所在地区的村庄情况较明弘治年间的《泰安州志》和清康熙年间重修的《泰安州志》中的记述并未发生变化。清道光八年(1828)的《泰安县志》亦是如此(13)徐宗干.(道光)泰安县志[M].蒋大庆,等.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卷之二下(里社):7-9.。

四、民国以来“望”字地名的分化变迁

民国十八年(1929)《重修泰安县志》的城镇乡村介绍中出现了更多的新村庄名,已经比较接近现在泰山地域内的村庄状况(14)葛延瑛.(民国)重修泰安县志[M].孟昭章,等.民国十八年(1929):卷之一(舆地志·疆域·城镇乡村):11-19.。与明清时期泰山地域的地方志相比,这部县志里记述的“望”字地名所在地区的村庄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最显著的便是“西望”村的“望”字已经被“旺”字取代,并且在西旺村所属的中正区下辖的十个地方(中正区:东牛地方、西旺地方、赵庄地方、满庄地方、北极坡地方、迎驾家地方、宅子地方、白峪地方、洪沟地方、淳于地方)中,西旺地方便是其中之一。西旺地方里共有7个村,分别是:西旺、张家庄、泉林庄、利家庄、泉上、庵上、前庵。由此可见“西望”改称为“西旺”的时间要明显早于村碑上所说的1954年。关于“大西旺”的疑问,笔者也从该村一位名为周继泰(时年81岁)的老者那里得到了些许解答。他说“大西旺”和“小西旺”的叫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便已存在。在该村内部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贯穿其中,正好将该村分为南北两块。于是河南岸的部分便被称作“小西旺”,河北岸的部分便被称作“大西旺”。其实“小西旺”和“大西旺”一直都是被当作一个整体来统一管理,对村民的日常生活没有实质影响。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便是“南望”村分化为东南望和西南望两个村,“北望”以外又分化出了小北望和桥沟两个村,而且南北望地方也成为梁父区下辖的7个地方(梁父区:朱家庄地方、东良庄地方、东梁父地方、西梁父地方、茅茨地方、南北望地方、阳关地方)之一。南北望地方里共有14个村,分别是:北望、西南望、东南望、桥沟、疃里、曹庄、姬家庄、郑家庄、刘家庄、老泉头、黑石埠、车箱、宽店、小北望。虽说是北望村在民国时期又分化出了小北望和桥沟两个村,不过并不能代表分化出的村庄存在的历史就短。通过“石家林”的所在位置和石氏后裔的居住分布,可以判断出石介故里便是现在的桥沟村。也就是说桥沟村所在地方的人文历史至少在千年以上。

对于东南望村和西南望村哪个是最早时候的“南王”村这一问题,笔者倾向于认为是现在的西南望旧村。因为西南望旧村是依汶河而建,与旧“商王”村基本是正南正北的位置关系,而东南望村与旧“商王”村则是东南和西北的位置关系。应该是在西南望旧村所在位置先形成了“南王”村,“南王”村之后演变为“南望”村,后来在其东部形成新的村落后“南望”村又分为东西两部,即西南望村与东南望村。另外,在西南望旧村东北部还有一个叫“北店子”的村落存在,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乾隆时期。不过由于这个村落一直人口较少,所以地方志中看不到相关记载,现在这个村落也是归西南望村委统一管理。基于以上分析认为现在的西南望旧村是最早时候的“南王”村。

按照最近的泰安市行政区划,(大、小)西旺村属于北集坡镇管辖,北望村(包括小北望村)和桥沟村被划归徂徕镇管辖,西南望村(包括北店子村)和东南望村则被划入了房村镇版图。不同的乡镇行政区划对这些村名也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西旺村村委的行政工作和该村村民的居民身份证中皆使用“旺”字,村民也大多数只知有“西旺”而不知有“西望”。与此对比,北望村村委的行政工作和该村村民的居民身份证中皆使用“望”字,村民对自己所在的村庄名为“北望”村有高度认同。西南望村和东南望村则最为特殊,两村村民都对村庄名中的“望”字有高度认同,两村村委的日常工作中也普遍使用“望”字,但是两村村民的居民身份证中却均是使用的“旺”字。

五、结论

通过分析石介撰写的《石氏墓表》和明弘治年间的《泰安州志》可知,北宋时期的徂徕山与牟汶河之间是有“商王”“西王”“南王”三个“王”字村庄存在的,但是至迟到明弘治年间皆已演变为“北望”“西望”“南望”三个“望”字村庄。又因清人吴式芬编著的《金石录目分编》中已有元大德五年“南望村”的记载,三个“望”字村名可能在元朝时便都已出现。“王”字村庄消失后,“王山”和“王山窝”是现在仅能找到的地名遗存。如同“西朱”村后来演变为“西诸”保一样,很好理解由“王”到“望”的演变。这些字的声母相同,应当是受到了方言音调发音的影响。依此推理“商王”应该演变为“商望”,而不是“北望”,笔者推测在金元时期,“商王”村应该还经历了一次演变,就是位于“南王”村以北的“商王”村演变为了“北王”村。这样的话“北王”“西王”“南王”再演变为“北望”、“西望”、“南望”就顺理成章了。

北望村后来又分出小北望和桥沟二村,南望村则发展为西南望村、东南望村和范围相对较小的北店子村。另一方面“西望”村逐渐演变为“西旺”村,又发展成“小西旺”和“大西旺”两部分。对于“西望”村演变为“西旺”村的原因,目前找不到确切的史料记载。如西旺村村碑所述,该村“因地处汶河西岸,村东沙丘不断西侵,压没房屋、耕地。”而与此对比,处在汶河东岸的南北望地方却都是肥沃的良田,基本没有土地沙化问题。众所周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而土地的肥沃程度会直接关系到经济民生。“西望”村演变为“西旺”村的背后,或许反映的就是当地民众对生活兴旺的热切祈盼。

《西住公社党史资料征集通讯》(第一期)里面在介绍到与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相关的村庄名时,在北望村、西南望村的地方没有用“望”字而是全部使用的“旺”字(15)房村办事处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西住公社党史资料征集通讯(第一期)[Z].泰安:房村办事处,1985:2.。经笔者询问后得知,西南望村和东南望村在房村镇时代以前曾隶属于西住公社,其行政机关驻地设在西住村。这里所说的“西住”村的前身便是明弘治年间《泰安州志》中的“西诸”保和《石氏墓表》中的“西朱”村。西住村西侧紧靠汶河,其对面便是西旺公社。西住公社介绍南北望地方时使用“旺”字或许是受到了来自西旺公社方面的影响,而之后的房村镇政府则是顺便继承了西住公社的记述方式,但行政文件中的“旺”字使用对西南望村和东南望村村民的“望”字村名认同并无影响。

猜你喜欢
商王西南村庄
“潮”就这么说
我的小村庄
殷卜辞所见的雀族及其相关问题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村庄,你好
Country Driving
日名制的产生与商王尊号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村庄在哪里
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