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民办高校本科英语听力课程思政研究

2022-03-17 06:57
英语教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英语听力听力教学内容

卢 璐

一、研究背景

在“十四五”规划背景下,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正发生变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教育部 2017)。这意味着民办高校英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再局限于语言学习,还应以立德树人为使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提升他们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其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等。英语听力课程是英语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必修课程,贯穿大学四年,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意味着英语听力课程不仅以技能、知识为教学目标,还应把育人作为教学目标,因此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成了英语听力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本研究主要在应用型民办高校进行课程思政与英语听力课结合的改革实践,不仅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估,还涉及教材,以期为英语听力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与观察法相结合的研究模式。研究前期通过文献资料参考听力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方法,以保证本研究的目标设定具有理论和实验数据依托。对于教学内容和教材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和文本分析法。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问卷,了解学生英语听力课及教材使用现状。从收回的433份有效问卷中获取现使用教材和听力课程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同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现使用教材的题材和文化背景展开进一步分析。此外,采访听力教师团队,并采用课堂观察法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的现状。

基于前期调查结果,研究团队进一步开展听力素材收集和听力教材编写工作,并逐步将新素材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研究中期,逐步展开全面教学改革研究。在教学内容方面,将教材撰写使用的听力素材逐步运用到课堂上;在教学模式方面,利用线上教育优势,把知识性或背景铺垫的内容用微课的形式放在课堂外学习,并形成监管机制;在教学主体方面,基于产出导向法,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最后,针对思政元素设计,通过抽样调查法和观察法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和课堂教学效果,以证实改革的有效性。

三、问题分析

(一)高校英语听力教材思政内容较少

相比其他英语课程,英语听力课程对教材及其附带的音频材料的依赖程度比其他课程要高。听力课程内容几乎围绕教材展开,这意味着听力课教材在课程思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教材音频文本发现,本校现使用的听力教材90%以上是英美国家材料,且极少涉及思政元素。以本校听力教材征订数量最多的《英语听力入门3 000》第四册为例(上学年征订数量为1 692册),该教材绝大多数材料来自英美国家素材,与中国相关的素材不足6%。具体来说,仅4篇材料提及中国,其中2篇相对不太正面,如提到中国营养不足的儿童比例和艾滋病患者比例。换言之,几乎没有涉及任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材料和思政元素。这说明现使用教材虽然有利于学生进行纯正、地道的英语听力材料输入,但也意味着他们接触的几乎是西方文化和思维价值观。过多接触西方文化并受其意识形态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刘晓阳 2018)。因此,若听力课程一直以中西文化或价值观内容不均或者失衡的教材为基础,将非常不利于学生树立本国的文化认同感和增强文化自信,更难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英语人才。

(二)教学内容和模式侧重技能训练

基于独立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目前绝大多数英语听力课教学侧重于听力技能培养及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备考。经采访发现,本院会在课堂上挖掘材料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听力教师不足17%。这一方面是由于听力课教学内容绝大部分基于教材,且教材素材关于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内容极少,不太适合拓展思政训练;另一方面由于侧重专业知识和听力技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听力教学始终侧重听力技能训练,特别是大学二年级和大学四年级由于涉及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课堂更加注重相关听力技能的训练。相关研究曾指出,现有的教学大纲过于重视教授知识、技能,较少涉及德育内容,不能体现“立德树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价值的引领和塑造(廖菲 2019)。同时,教学模式常常是教师主导,很容易出现听后对答案以确定学生是否听懂,没听懂再听的循环模式。

(三)评估体系不涉及思政元素

研究发现,目前英语听力课程仍然是终结性评价体系居多。听后核对答案的模式仅仅侧重语言知识或听力技能的评价目标,并没有涉及任何人文素养、跨文化能力或者思辨能力的评估。纵观听力评价研究历史,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评价方式:离散项目评价法(the discrete-point approach)、综合评价法(the integrative approach)和交际评价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Buck 2011)。但是,无论是注重语言成分的离散项目评价法,如语素分辨任务(phonemic discrimination tasks),还是强调语言使用的综合评价法,如信息填空测试(gap filling tests)和翻译(translation),或是注重目标语使用情景的交际评价法,如真实任务(authentic tasks),都不涉及任何与思政相关的评测标准。不仅课堂评估体系不完善,课后作业也几乎没有任何思政元素融入。若仅采用终结性评价,且课上、课下的评估体系都不涉及思政,这将不利于调动师生参与课程思政的改革,从而难以培养兼具语言能力、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教师思政意识较淡薄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燕 2017)。研究发现,由于教学大纲、专业四级和八级备考要求的限制,以及课时量有限和课程任务繁重等,教师在课堂上几乎很少开展思政相关的课程任务。除此客观原因外,确实也有部分教师主观意识上思政意识淡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是辅导员或学工系统的工作。

四、研究结果

(一)教材改革

在前期对400多名高校翻译专业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本校现使用的两套听力教材《现代大学英语听力》和《英语听力入门3 000》虽然在满意度调查中基本能达到中间值,但也暴露出不少缺陷。其中包括缺少国别区域研究知识和不同国家的听力素材;素材基本围绕英美国家且不少新闻类素材存在过时的问题,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针对现使用教材存在的问题,学校组建来自翻译学院、英语学院、国际传媒学院等21名听力专业课教师团队,开展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听力教材的编写工作。该英语听力教材打破了以语言技能学习为主的传统思路。在内容上,根据时代需要,融入国别区域研究知识,增加演讲中含有中国文化、中国故事等的素材,选择时尤其兼顾中西文化,融入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受益终身的价值观。根据学生需求,增加职场所需的英语听力知识,并设计人文背景知识铺垫等。课程思政不仅体现在输入方面,而且应培育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能力。因此,在习题设计上也更多元化,加入了听译和口语输出训练,特别是融入了思政元素思考;在音频素材上,选用了最前沿的真实素材,且保证每单元都有30%以上与中国故事有关的素材。比如,对于“中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What is China Doing about Climate Change?)的材料,不仅介绍了我国的环保举措,如电动车、控制废气排放和大力植树等,同时在输出环节引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市场营销”(Marketing)的章节,设置了我国手机在非洲发展业务的相关素材,并引发学生探讨,在无形中树立其民族自信。这样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技能的同时,能培养其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翻译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提升其人文与科学素养,并使其树立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和模式改革

在传统的听力教材中,教学素材多为英美国家相关内容,且多以听力技能为目标设计,忽略育人目标。基于本研究听力教材的改革,听力教学内容也将融入中国文化、中国故事等教学材料,结合育人目标,突出思政内容的中国特色,实现思政育人的根本目标。

同时,课程思政促使听力课教学模式改革。从以往的强调听力理解和技能的传统模式逐步转为以产出导向法为教学理念,以翻转课堂为辅助,并内化思政教学内容的多维度教学模式。具体来说,该教学模式不再以教师为主导播放录音对答案的单一流程进行,而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产出导向法为教学方法,使其在听懂材料和掌握听力技能的基础上展开思辨和讨论,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跨文化能力、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等。此外,逐步进行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利用线上教育优势,搭建自主学习平台。一方面,制作微课视频,把知识性的内容用微课形式放在课外学习,并形成监管机制,如制作听力技能梳理等相关知识视频,供学生课后学习;另一方面,建立课后学习资源库。教师团队特别重视听力材料的甄选,材料不仅有来自卡奇鲁和纳尔逊(Kachru&Nelson 1996)三圈理论内圈的五个英语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还尽量设计外圈国家如南非、新加坡、印度等国的资源,更有来自扩大圈如中国的英文听力材料,如CGTN等栏目。除了官方媒体外,为了提供更丰富多样的音频材料,还选择了一些积极、正面的英文自媒体作为课后听力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后抽样采访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持赞成态度,特别是来自不同国家自媒体的音频材料非常受欢迎。

(三)评估体系改革

传统的只考查专业知识和听力技能的终结性评价比较单一,无法促进听力课程思政的开展。评估需要注意测试对教学产生的反拨作用,合理的测试会对语言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即具有正面反拨作用,否则具有负面影响。这就意味着合理、多维度的测试或评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个复杂、多维度的活动。因此,应逐渐构建注重专业知识、听力技能及人文素养、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等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同时,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引入产出导向法的师生合作评价体系,把育人目标加入课堂评价,并设计知识评价目标、文化评价目标、思想评价目标等,通过多方面评价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例如,针对“新加坡疫情对于高校招生的影响”的材料,在完成填空测试和篇章总结的练习后,加入了拓展训练。具体操作流程如下:让学生A完成注重语言能力的篇章总结练习后,让学生B评价不同国家和高校在疫情下的不同表现,再让学生C分析其反映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同时,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强调过程性评价。对于课后听力素材,教研组精心筛选,平衡中外素材内容、考量语音语调、国别和材料体现的价值观等,并将思政元素融入作业设计。为落实课程思政效果,该部分纳入平时成绩。具体安排如下:30%为考勤分,50%为作业分(其中30%为专业知识分,20%为思政分),20%为课堂表现(其中10%考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度,10%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等)。

(四)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首先,应增强教师团队的思政意识,从各年级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到全院大会,都积极开展学习活动,让教师团队意识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激发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挖掘思政元素,并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等。例如,本学院对全体教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等主题学习讲座。其次,调整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能力纳入大纲要求,从根本上促进课程思政的实施。此外,对相关课程实施教考分离,如本学院建立了专业四级和八级级别考试教研室,将备考相关工作划入级别考试教研室的工作范畴,在备考培训班上侧重专业四级和八级的备考技能训练,从而减轻常规教学班的备考压力。另外,在各年级常规教研室制订的各学期教学计划中,应纳入专业知识和其他各项能力,如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

五、结论

本研究分阶段实现应用型民办高校英语听力课程改革,旨在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和评估等方面全方位构建听力课程思政框架。其一,英语听力教材应根据时代需要,融入国别区域研究知识和中国故事等素材;在习题设计上,应更多元化,如加入听译训练、口语输出训练、思政元素思考。其二,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语言和听力技能学习,还应以立德树人为使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提升他们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等,培养其家国情怀和专业素养。其三,以翻转课堂为教学模式,产出导向法为教学方法,内化思政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此外,增强教师团队的思政意识,并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英语听力听力教学内容
趣味英语听力 How to Live a Greener Life
趣味英语听力:How to Live a Greener Life
趣味英语听力Smart Home Devices◎
趣味英语听力:Top 7 Most Common Types of Bread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