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研究浅谈

2022-03-17 06:21薛蔚然
课外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育人思政

薛蔚然

(亳州幼儿师范学校,安徽 亳州 236800)

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我国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的总目标,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思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基于此,“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教育教学中,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进而协同效应的局面形成。中职语文教师与时俱进,深度挖掘语文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党的大政方针落地生根,浸润在思想里,镌刻在骨子里,感恩在内心里,深化在行动上,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为夯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助力。

一、中职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

语文学科在中职学校是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古今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蕴含其中。在语文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重要意义。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诸如这些都充分诠释了语文承载着思政教育功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我国教育家刘国正也曾说过: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只有二者相互融入渗透,才能提高其育人功能。在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每一篇都流动着作者的灵魂,当学生与文本亲近,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不正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优质资源吗?多次修订后的中职语文教材,增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反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题材的内容,这门课程涵盖了人文性、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丰富,学生在欣赏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的同时,思想和灵魂得到陶冶。中职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语文教师要做到“教书与育人和谐统一”,语文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浸润,有机相融。通过学习,润物无声地把家国情怀、人文精神、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等厚植于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丰富知识、良好品格的栋梁之材。

二、中职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现状

(一)学校层面

学校不重视,导致语文课程和思政课程有机相融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职业教育存在“重技轻文”思想,对公共课程不重视,比如排课不合理、课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资源匮乏,从各个方面没有做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政课程渗透。

(二)教师层面

部分教师不学习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教学理念不与时俱进,对中职语文定位不准,轻视语文教学,思想意识淡薄,缺乏“课程思政”理念,教学中不钻研教材,没有对语文学科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不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需求,导致“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脱节。

(三)学生层面

中职生正值青春年少,爱追求时尚,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严重,思想涣散,加之传统文化知识匮乏,“五个认同”观念淡薄,对未来缺乏信心,没有树立远大理想。

(四)教育时效性差

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单纯说教,学生缺乏体验和实践,教学内容生搬硬套,“五个认同”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导致教育时效性差。

(五)全方位育人机制不健全

育人是百年大计,应该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能只是空喊口号,把育人这个大目标完全推给班主任实施,没能形成有效评价机制。

三、中职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实施策略

(一)提升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师团队育人能力

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教师是关键。语文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语文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归根结底需要教师去实施。基于此,要构建一流的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研究力、教学力、学习力。当前,一些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思政理论知识浅薄,需要学校重视课程思政团队建设,学校层面需要建设“语文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学校一方面负责这个团队的培训,快速提高语文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另一方面着力开发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然后通过语文这个育人阵地润物无声地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学高为师,德厚为范”,对教师个人而言急需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注重政治素养以及育人能力的提升。“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影响深远。语文教师要借助学科优势,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多读书,多看时事政治,多钻研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提升解读教材能力,用智慧的语言、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学习文化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最终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二)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思政元素浸润学生心灵

语文教材蕴含着古今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要深度挖掘文本中的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对文本所呈现的各种精神产生神往之情。比如体现家国情怀的《荷花淀》,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呈现时代背景,使他们亲近文中人物,了解他们,进而使学生与其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文本教师不能单单让学生了解、会读、会写,还需要让学生领悟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情志与精神,要把爱国情感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育人功效发挥到极致,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在语文模块中,蕴含着诸如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思政元素,教师团队要着力找寻语文教学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契合点,使育人教育浸润学生心灵。

1.爱国主义情怀教育。中职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文章,有的歌颂祖国大好山河,有的讲述仁人志士征战沙场等,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通过诵读、交流、感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升华情感,提高民族自信,使家国情怀厚植于心。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千古绝唱,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些爱国题材文本,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他们爱国情感。

2.感恩教育。现在中职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老少两代人照顾他们,他们反而对感恩漠然,不懂父母恩重如山,不懂师恩浩荡。教材中描写感恩文章太多,教师要紧紧抓住“恩”的触点,时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笔者在讲授老舍先生《我的母亲》时,不单单从文中挖掘母爱的伟大和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还以此篇文章为契机,激发学生像生活中妈妈对自己的照顾、思想上和行为上对自己的影响那样,让他们讲一讲妈妈的故事,并号召学生回家为妈妈洗一次脚,和妈妈学习做一道菜,用实际行动回报母爱。

3.生命教育。语文教师依托教材,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品读文本,使他们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着力引导学生朗读、品读、赏析,在读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唤起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比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母亲的描写,让学生边读边想,品析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和自己的妈妈进行对照,感悟每一个伟大母亲身上具有的善良、真诚,感受母爱的伟大,体味生命的意义。再如教授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类的无知对大自然生命的摧残,可以借此进行“珍爱生命,绿色环保”课后实践活动,促使他们热爱自然、敬畏自然,树立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意识。

(三)探索“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协同思政育人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备课,找准文本中思政的“触点”,然后通过教学艺术,使思政教育融会贯通于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1.在课前,教师充分利用3分钟时间进行思政教育。首先教师要提前根据近几天课程,找准思政“触点”,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完成主题素材的搜集、整理,比如学习《我的母亲》,思政3分钟就采取演讲的方式,让他们讲一讲自己母亲温暖的事情,或者诵读《弟子规》中关于“孝”的篇章,还可以给大家讲搜集到的感恩的故事等;再如教授《飞向天空的航程》时,课前3分钟思政教育就是让学生讲课前了解到的关于我国航天的大事件,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航天事业起步的艰难和航天人奋斗的故事。开学后还可以利用课前3分钟给学生观看我国三位航天员在空间站观看奥运直播的精彩画面,这个画面一定会使学生对航天员的崇敬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倍增。课前3分钟思政教育不仅使学生更充分体会每个文本蕴含的教育意义,洗涤心灵,更使他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使文学素养和政治素养双丰收。

2.在课上,教师要借助“互联网+”教育的优势,运用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等,激发学习兴趣,使思政教育在课堂上落地生根。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上的有利时机,依托多媒体,采取情境植入、分角色表演、头脑风暴、小组合作等学习模式,比如在学习《雷雨》这类戏剧时,笔者充分利用班级微信群发布小任务:观看电影版的《雷雨》;小组学习《雷雨》,提出疑惑,小组讨论交流;课堂上学习后,再布置学生进行话剧排练,亲自演一演,激励学生自己写脚本,找道具、服装,然后以小组形式进行展演,通过亲身演绎,诠释自己对人物的解读。通过这些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激发他们的幸福感。再如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对他们至关重要,笔者就运用多媒体创建情境,教会他们写“求职信”,模拟招聘现场,他们通过对面试官和求职者两种身份的演绎,使他们了解写“求职信”的写作要领、注意事项等,同时促使他们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并把压力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无形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课后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有效拓展思政教育。思政教育要突破教室壁垒,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课前与课中的思政教育得以延伸。比如举办朗读者大赛、课本剧表演赛、读书交流会、好书推介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如进行诸如《我的梦想》演讲会,使他们把自己的使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综合实践活动《我的职业规划》,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自己拟定职业规划,然后进行社会调查,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并借此了解行业前景以及发展趋势,进而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我们每年都举办经典古诗词吟诵大赛,以赛促学,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使家国情怀厚植于心,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时效性。笔者在课后还经常带领学生进行“讲中国故事”“唱好红歌”“每日播报”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有的是作业,有的是演出,有的是社会实践活动,无论哪种形式,都是把语文拓展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达到全方位多形式育人目的。

(四)创建多元化评价机制,实现全方位育人

评价机制是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催化剂,而思政教育是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不像其他学科可以进行量化测评,基于此需要建立长效的育人评价机制,正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政教育是希望学生经过内化形成一种精神品质,所以评价机制应该做到一课一收获,一课一总结,一课一评价,评价多以激励为主,重在过程评价,评价形式要多元化,可以自查、自省、自评,在自查中提升,在自省中认识自己,在自评中醒悟;还可以生生互评,在互评中发现不足,共同成长;评价内容可以是对他们的思想近况、道德水准、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心理素质、思维品质等多方面,通过情感浸化、德智润化、思想内化、行为优化,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目的。

总之,中职语文融入思政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这是当前摆在中职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亟待完成的课题,当下急需学校培养一批政治素养高、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骨干教师,学校通过对这批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力、教学力和研究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新高度、新站位、新要求积极推进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改革,用好课程思政教育,真正取得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助力。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