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旭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江苏 启东 226200)
江苏教育出版社(苏教版)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地方文化资源是以江苏地区为主的,江苏地区是文化历史悠久的一片沃土,文化血脉深厚,不仅有著名的楚汉文化,更具有淮扬一代的特色文化,而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就是源自这一片土地文化的融合。理所当然,特色指的是借助地域文化延伸而来的地方性、区域性文化。
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延续历史的传承。从甲骨文到汉字,一代又一代的人依托符号、文字等标识性记号把人类文明不断地传承了下来。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物质文化丰富的今天,从地方性、区域性的角度来解读文化资源的内涵,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文化的传承性,这是大部分文化的共性,特别是层次丰富、内涵深刻的文化的共性。地方文化资源整合将文化进行了划分,按照地理进行分割,把具有一定特色,相较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划分为一个地区文化。对教学而言,特别是语文教学,主要学习的就是文字、感悟的就是思想,这些文字诞生于不同的地方,但它们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最终通过课本的形式,被每一位中学生所知晓。在知识的传递中,地方文化资源就借助课堂学习的渠道,延续其历史的传承特点。
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凝聚时代的精神。一般情况下,在文化中凝聚时代精神,这代表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底蕴,从某种层面上来看,地方性文化往往代表了一段时期的文化潮流,这样的文化潮流具有复苏能力。换言之,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缩短了文化复苏的时间,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这一片土地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并在这一片土地上,体会更加深刻的情感。因此,从高中语文学习的角度而言,思想层面上的正确引导比分数价值更高,特别是在人文素养复兴的时代,对人文素养的需求已经使得人们从侧重于物质需求而过渡到侧重于文化需求。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过程,相当于文化凝聚为时代精神的内化过程,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地方文化的一种转变,也是适应现阶段教学需求的一种趋势。
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地方发展的动力。文化是思想内涵和行为层面的表达,是融合个人认知的实践,而地方文化资源整合就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进行的思考,是建立在地理文化上的资源分层和分级。通过地方性的文化发展带动地方人文素养的提升,由人文素养内生的动力,不断地推动地方的各项建设,最后地方将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强调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就可以得到验证,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水土无私的养育之恩,深受其哺育之恩的人,就需要承担起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重任,这也是保护地方文化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从课堂教学中强调文化的动力,就是希望青年学子能够在文化的涵养下,在地方的土壤中,发现再生动力,促进地方、国家乃至个人的发展。
中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乏,语文教育也在不断革新,想要寻求突破和改善,而现阶段主要突破和改善方向就是建立基于人文素养的教学体系。可以说,对出现的问题只有深究其来源,才能够找到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对中学生人文素养出现的问题,从高中语文教育而言,首先就是“成绩决定论”的出现,一个现实问题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就是说,想要追求高分,必然在刷题时间上占据了剩余的语文学习时间,也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提升文化素质。反之,如果追求较高的人文素养水平,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理解、思考,这一过程是非常缓慢的,而且时间限度较长。在高中学习中,在时间紧迫的多科学习中,学习质量不佳。其次,纯粹理论的学习方式压倒了领悟式的学习方式,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逐渐在各种答题模板、答题技巧中迷失了最初的育人之心,学生只是机械性、重复性地进行习题的练习,丧失了在语文课堂中更为灵活的思维碰撞和逻辑火花。最后,语文学习的压力使学生没有多余的心思、热情去探索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在语文课堂中发现语文的魅力。
总的来说,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出,无疑是敲响的警钟,而面对种种的培养现状,只有把握住人文素养的要求,才能够透过现象读懂本质,真正地定位高中语文的价值。
人文素养是建立在人文科学层面上的观点衍生,是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的社会需求,也是当代青年需要培养的一个方面。从广义来说,人文素养其实就是人类文明、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包含精神文化。从更加细化而言,人文素养要求价值观正确、道理规范、法律原则、理想信念、思想情怀、自我实现、取向追求等一系列代表“善意”的文化,这一种人文素养是对科学、健康、优秀、先进的追求。可以说,上述一系列的人文素养其实都是包含在中学生人文素养要求中的,有的较为浅层,易于理解,而有的理论内涵深刻,不容易习得。因此,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提出的人文素养是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教导的。换而言之,中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辨别不够准确,需要在正确引导下进行深度学习,教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除此之外,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一次学习或多或少地能够触摸到人文素养的冰山一角,但是,不论学习何种知识,都是建立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的,可以说,缺少基本的语文人文素养的学习,是不完整、有偏差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也不能够真正地达到中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
从高中语文课本的文本来说,其涵盖了大部分文体,足够扩展高中学生人文知识面,还涉及古文,更是高中学生能够学习人文知识的一个途径。人文知识的普及是进入人文素养修养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修筑人文素养高楼大厦的安全基石。因此,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实践就可以依托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本单元主题,学习不同的人文知识,通过课本的问题导向教育,引导学生探索文本内容,感悟人文知识的广博。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学习中,第一个单元就是“向青春举杯”的主题,这一单元的内容就是围绕着“青春”二字进行的,分为吟诵青春、体悟认识、设计未来三个板块,每一个板块都可深入了解“青春”主题人文知识。其中的《沁园春·长沙》就是一个特例,可以使学生从毛主席的诗歌中,感受独特的地域性文化,营造地方文化氛围,构建人文素养的学习天地。
在历史中感悟经典,在经典中回顾历史,可以说,人文历史作为人文素养要求的一部分,是中学生培养人文素养意识的一个基本层次。在历史长河中,有英雄人物,也有威震四方的事件,这所构成的历史现象,则是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寻求历史真相的基石,更是培养人文历史观的重要保证。因此,从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来看,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历史更加完整,学生能够学习到人文历史,感悟到的人文历史就更多。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学习中,第二个单元“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劝学》和《师说》,出自先秦荀子和唐代的韩愈,是饱含历史人物思想的结晶,对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学习、思考这样比较复杂的文本,并在其中寻找到价值观、人生观,就是高中语文教学在基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策略上,能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特别是学生在古文的学习中还能够体会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所产生的思维碰撞。
人文精神是依托文字为载体,依靠具体的历史形象和事件而生动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文化。人文精神的覆盖面较为广泛,从高中语文课本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选择来看,大致就有奋斗精神、学习精神、家国情怀、思想之亲、生活之感、军旅人文等一系列的人文精神的映射。因此,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实践目标,要在文本题材中,寻找人文精神的渗透点,启发学生的思考,在认识与实践中不断地发现人文精神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学习中,第二个单元主题就是“和平的祈祷”,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和平是最近几十年才降临在华夏大地上的福音。中国经历过各种各样残酷的战争,而令人记忆最深刻的无疑是近代中国史中的鸦片战争、国共内战结束,人们得到解放开始。这一阶段的历史中就渗透着人文精神,并且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坚守的抗战精神、红色精神,也是新时期所宣扬的时代凯歌和精神旗帜。在富有人文精神的单元主题学习中,强调人文精神的存在,凸显人文精神的意义,就是引导学生逐渐深入了解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办法。
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就像脚步想要丈量世界,就需要踏足每一片世界的土地,而现在,依托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文化的部分精髓能够通过高中语文课本对学生进行传递和宣传,使学生在学业的学习中、在经典的阅读中,通过文字洞见人文精华。因此,有了可以借助的力量,就可以在力量中寻找文化延伸的方向,完成人文素养的不断积累,达到“以德育人”“立德树人”思想原则下,对学生思想意思的积极塑造的目的。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学习中,第一个单元“祖国土”,着力点就是歌颂祖国波澜壮阔的山河,赞美祖国在人杰地灵土壤中所孕育的文化价值,是学生需要深入学习,展开讨论,继续强化认识的一个主题,也是为学生建立“爱国情怀”基本人文素养的一个方面。
人文素养的培养最后都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层面上的,是需要依靠思想意识指导行动实践,是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中,是对个人价值、人生价值、人文价值的不断追求。根植于人文价值上的追求,就是学生理想信念的明灯,为其迷茫、懵懂的人生道路,指引正确的方向。因此,明确人文素养最终需要从人文价值的角度作出实践,就需要把高中语文教育与生活实践、理想目标相互联系,构建基于课堂探究的人文价值追求。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学习中,第三个单元主题“直面人生”,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就需要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汲取历史古人的价值追求,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体会革命时期鲁迅先生呼唤英雄、呼唤民族觉醒的迫切追求,在周国平先生《直面苦难》中深入解读苦难之于人生的意义。可以说,这些基于文化涵养的文字,无不体现着人类建立人文价值、追求人文价值的决心,而这些就是高中学生需要在语文课堂中、在语文课本的学习中得到的人文素养感知与提高。
综上所述,基于地方文化资源整合的高中语文学习其实已尽体现在语文的课堂上,也体现在语文课本的选择上。每一个单元的主题理解,都是对人文素养认识的又一次深入,每一次体会和感悟,对学生而言,就是触及心灵的体验,是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我实现价值体系构建的一次探索。因此,把握住地方文化资源对语文课堂优化的助力,坚守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践行人文素养要求,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就是一次有效的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