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本理念 重视创新思维 彰显“天津风格”
——2021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学科作文命题特征

2022-03-17 06:08:38龚占雨孙伟
考试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命题中考角度

龚占雨 孙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1],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作文教学更是备受关注。语文教学既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又要避免教育功利化,这是摆在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众所周知,考试是教育教学的风向标,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中考”)作文命题导向也会影响作文教学的方向。中考语文作文命题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生本理念,科学命题,守正创新,积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注重生活实践和学生思维发展,积极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引领作用。基于命题特征的作文教学策略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坚持生本理念和守正创新原则,科学命题彰显“天津风格”

天津中考作文命题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2](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遵循政治性、科学性、公平性、规范性、时代性的原则,秉承天津中考语文作文命题稳定、传承、创新的传统,从生活实践出发,触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以下为2021年天津中考作文题目: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他人的欣赏如暖流滋润心田,让人获得奋进的力量;我们也要学会欣赏他人,欣赏他人会在自己心中播下善与爱的种子,不断提升人生境界;我们还要学会欣赏自己,欣赏自己才会内心有光,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命题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关注学生生活实践,充分体现了时代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当前有的学生常常因缺乏被欣赏而感到自卑,因不愿欣赏他人而变得孤傲,因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而失去自信。题目情境正是从这些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提升与他人交往的智慧,提高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程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形成健康心理特质;同时也会引发学校、家长及全社会对于教育的思考。背景材料巧设激励性导语,贴近现实提出问题,积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对学生的立意选材具有启发性、引导性,触发学生发散思考,引领学生叙写体验,抒发情感,进行真实的书写表达。情境设置具有现实意义和育人价值。

题目设计总体特征表现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坚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导向;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抒写真实自我;尊重个体差异,既做到充分的开放又加以合理的限制;设置“全景式”情境,注重创新表达,提升思维品质;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引发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的深度思考;充分彰显地域特色,形成中考作文命题的“天津风格”。

1.落实立德树人总体目标,坚持学科核心素养导向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学科担当。作文从“欣赏”的角度,聚焦“学生成长”,引领学生关注他人、关注自我,叙说经历和体验,抒发真情与感悟,在成长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学科核心素养的正确导向,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和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这也是学科思政的具体体现。

2.作文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抒写真实自我

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将“欣赏”的内涵科学分解,从“他赏”“赏他”“自赏”的角度给学生提供外延方向,启发学生回顾生活,调动素材积累,凝思立意,抒写真实的成长体验,在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同时,也将他们的目光引向周围世界。“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3]39,命题涵盖了影响学生成长的自身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因素,使取材范围更加广泛,写作视角的发散,让学生在写作方向和材料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既做到充分开放又加以合理限制

教育部国家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对写作情境有过这样的表述:“依据个人感受和体验自由阐发……构思、表达。”[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生本理念的集中体现。作文命题张弛有度,既做到充分的开放又加以合理的限制,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合理化表达的重要基础。从形式看,“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充分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有利于学生写出个性和灵性,三种立意和选材的方向(渴望欣赏、欣赏他人、欣赏自我)都是落笔的角度;“文体不限”的写作要求,可让考生自由选择文体,为其个性化表达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命题又注意加入合理的限制:题目中的情境,启发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材立意,即必须围绕“欣赏”这一关键词进行写作;成长要素与成长结果之间的关系,也增加了作文的限制性,如“他人的欣赏如暖流滋润心田,让人获得奋进的力量”中,“他人的欣赏”属于“成长要素”,而“获得奋进的力量”则属于这一要素下产生的结果。适度开放与合理限制相结合,充分考虑了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既可以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宿构现象的发生。

4.设置“全景式”情境,注重创新表达,提升思维品质

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部分学生渴望得到欣赏、不肯或不会欣赏他人而以自我为中心、因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而失去乐观自信心态等现象被放大,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情境设置角度丰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得到他人的肯定和鼓舞,通过欣赏他人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通过欣赏自己以使自己内心充满阳光、自信乐观地面向未来。“全景式”情境设置为考生搭建了开放性、多元化的思维支架,可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切入作文。“欣赏需求”“欣赏给予”“欣赏自我”这三个触发点和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有着切实的联系,足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打开写作思维的通道,引领学生进行真实而有创意的表达。

5.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引发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的深度思考

成长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事关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未来。中考作文命题方向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次关于“欣赏”的情境设置,事关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引导广大师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思考学生成长这一现实话题,影响不同领域、吸纳更多因素积极融入育人体系,促进教育健康良性发展。

6.充分彰显地域特色,形成中考作文命题的“天津风格”

多年来,天津市中考作文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给广大师生和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天津印象”:背景语言凝练优美,情境设置贴近学生,融入哲理思考,彰显人文情怀,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关注立德树人目标和语文素养。本次命题的内容和要求,便是秉承“天津风格”的具体体现。

二、考场作文凸显思维创新,时代特征与传统文化兼收并蓄

在中考作文命题导向引领下,天津中考作文在秉承形式新颖、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立意深远等传统优点的同时,在思维的创新、新词汇的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方面亮点纷呈。

1.实现基于思维支架的内容与主题创新

几年来,天津中考作文命题一直在努力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多角度开拓物理空间和精神世界,引领学生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延展并实现创新。命题情境引领学生思维的创新。本次作文,就广度而言,考生能在命题情境之下,基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情境,从三个不同角度针对“欣赏”构思立意,用朴实的文字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从深度来说,考生能够做到在基础性的表述(如叙事、状物等)后突破自我,升华主题。如,有的学生写自己在面对困难时,联想到抗疫洪流中的英雄们所展现的牺牲精神、身边普通人的奉献精神;情绪低落时,由花草树木欣欣向荣的生长态势,联想到不惧风雨、忍耐寂寞、心向阳光的精神。学生能将个人体验和思考上升到社会、人生、精神的层面,完成由“小我”到“大我”的升华,立意的高度和深度得到提升和拓展,这是创新思维的有效内化。

2.时代特色鲜明的新词汇参与建构作文语言,让表达更“潮”,更“接地气”

社会的发展带来语言的发展与创新,网络流行语的大量涌现,反映了新生代民众对语言载体的新需求。这种基于网络文化的语言突破,既有娱乐性又发人深省,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一部分词汇遭到摒弃,另一部分则在流行中得到认可,逐渐突破年龄界限,成为言语表达的时尚和主流。在网络新词衍生和使用方面,广大青少年是毋庸置疑的主要推动者和领跑者。如,作文中大量出现了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点赞”“低碳”“草根”“粉丝”等新词汇。词语的创新运用,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富时代气息,更有活力,表意也更加丰富,成为2021年天津中考作文的新亮点。

3.富有时代特征的“思政”内容开始成为作文素材和主题的方向

作文“思政”始终是中考命题的初衷之一,但过往学生作文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政”点主要体现为个人情怀、抱负或崇高精神品质等方面,少数作文的内容和主题也呈现出从个人到国家层面转变的态势,而附着时代特征的“思政”内容鲜有涉及。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推进,兼具时代特点的“思政”因素逐渐成为考场作文的主流要素之一。如,学生在写“欣赏他人”时,涉及了国家经济、民生、环保、航天、国防等领域的伟大成就,字里行间充溢着自豪感、自信心。富于鲜明时代特征“思政”点的涌现,表明当代学生已经开始关注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这是中考作文命题创新导向和积极效果的重要体现。

4.在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层面有了新的突破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的“文化”因素更多体现在对古典诗文名句的引用上,这些诗文名句内容典雅,意蕴丰富,能够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诚然,古诗词的习得与运用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表现。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次作文,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方面,不再是对名句的孤立引用和泛化铺陈,或是对一系列古今名人的空洞罗列,发表无病呻吟式的“长吁短叹”和人生感慨,而是从“溯源”的角度出发,更多地关注了细节,关注了古今仁人的成长史、奋斗史。如,有的同学在写欣赏鲁迅时,就写到了他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以及“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而不止于引用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了。这体现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当然,部分考场作文也暴露了一些近年来的共性问题,如个别学生对生活关注不足导致的内容空洞和套作,缺乏生活与文化积淀导致的内容远离“人间烟火”和语言乏味,惰性思维导致的平铺直叙、缺乏思辨等。这些问题成为影响作文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在诸多方面的写作指导中,思维训练仍是重中之重。

三、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之美,触发创新思维,提升作文境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思维是创新的灵魂。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是实现作文内容与主题创新的关键。

1.关注社会人生,发现生活之美

以“欣赏”为关键词结合学生生活实践设置情境,提供三个不同的角度和立意方向。如,“我们也要学会欣赏他人,欣赏他人会在自己心中播下善与爱的种子,不断提升人生境界;我们还要学会欣赏自己,欣赏自己才会内心有光,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写欣赏他人,立意要落在“善与爱”“人生境界”上,写欣赏自己,立意则落在“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上。无论哪个角度的“欣赏”,其宗旨都是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关注他人与自我之“美”,形成健康的“三观”,构建幸福和成功的人生。

《课程标准》初中学段目标指出,学生要能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3]139,使作文言之有物,真切自然。生活是天然的课堂,是写作素材的重要“产地”。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社会人生,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带着情感认知生活与世界的美,写“真景物、真感情”[3]13,审视并思考生命的价值,从而在生活中学会审美,在审美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多维度引导,为“创新”搭建思维支架

“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是《课程标准》关于作文创新方面的要求。思维支架主要有平行的横向角度和层递的纵向角度。就横向角度而言,作文题目设置针对“欣赏”这一关键词,从“他赏”“自赏”“赏他”三个并列角度横向为学生提供写作思路,搭建思维支架,引导学生根据对情境的个性化解读,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叙写生活体验,发表观点与见解,开放的角度为实现内容和主题创新提供了客观条件。思维引导是实现写作创新的关键因素。对同一事物,观察、理解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深度不同,观点就会有差异,差异就可能引发“创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可引导学生横向发散思维,促使其发现与众不同的写作视角,从而使其获取不同于他人的发现。如,面对题目,想一想,我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我的感觉是否和他人相似;在行文的时候,想一想,我可能忽略了什么,如果加上它是不是就有了新意;关于事件给人的启发,我所写的是否会和他人重复,还能不能发掘出更有价值、更有见地的主题。同时,引领学生在注意事物或事件表象的同时,关注细节,深度思考,剖析内里,自我追问,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内容纵向深入挖掘,从而让学生获取独特的体验。触发思维多维度立体发散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启和形成过程,也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过程。

3.渗透“思政”思维,实现内容与主题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写作课程的“思政”要素,也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是涵养思想、丰富精神的宝库,也是提升作文立意和境界的源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具有时代感的素材永远是新鲜的,内容的时代性会触发思维创新,充满时代感的内容和主题,更是作文思想价值的重要体现。例如,从“时政”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低碳生活,关心身边生活的新变化,了解航天科技、国防事业的新发展和当今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等,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思政”,在思想中挖掘“思政”,在作文中引入“思政”,是提升作文境界、实现主题创新、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培根铸魂的重要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策略远不止于此,诸如仿写、改写的训练,阅读与写作的融合,作文的升格方法、评价策略,信息技术对写作训练的支撑等,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和总结。作文植根于现实,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感悟,教给学生撷取写作素材的方法,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把语言表达、审美意识培养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为其打开一扇写作之门,是语文教师的基本职责。总之,应秉持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写作实践,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写作教学中,不断探索符合天津特点的“人本”作文教学新生态,努力构建高效作文课堂。

猜你喜欢
命题中考角度
神奇的角度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37°女人(2017年8期)2017-08-12 11:20:48
人啊
滇池(2017年7期)2017-07-18 19:32:42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下一站命题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对联(2011年24期)2011-11-20 02:42:38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对联(2011年18期)2011-11-19 23: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