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生,李 娇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民生之痛,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感。习近平生态福祉论的提出,明确指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揭示了满足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与提升人民生态福祉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蕴涵着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充分彰显了增强人民生态福祉过程中自然生态价值与人的价值紧密相连的价值意蕴。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我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不断深化。因此,对习近平生态福祉论的相关理念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解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创造出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态环境,以此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生态安全和生态获得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体现在对物质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方面,人民迫切地需要一个更加美丽安全的生态环境。可以说,为人民谋生态福祉的关键就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众所周知,“生态”是指地球上所包含的一切自然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福祉”释义为幸福、利益、福利。它代表着幸福祥和的生活环境、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以及宽松开放的政治环境。而“生态福祉”就是指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纯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和绿色安全的食品等,通过这种方式使人们能够切实享受到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惠益,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及其产品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也象征着社会正在向前发展,国家和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的发展中不断开创美好未来。
习近平生态福祉论超越了西方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无休止的价值论争,强调既不能竭泽而渔也不能缘木求鱼,而应当在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赢得自然生态的回馈。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生态对人的价值。“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揭示人与自然关系时也表明作为主体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如果想要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条件,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发生作用,因此,人也不是简单的适应自然,而是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在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习近平也提出:“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3]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自觉养成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动员全社会公民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让人民群众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与成果共享者。
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实践活动同样充分体现了生态对人的价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福祉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治理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4]要借助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进一步实现人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价值诉求,着力破解影响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而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促进保护生态环境与增进民生福祉协同发展。
绿水青山和绿色生态是民生福祉的重要体现,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归根结底就是要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化,业已同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一道,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中的重要特征与要求。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是生命的象征,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价值的作用。“两山理念”深刻体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它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协调的关系,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生态价值,就是保护生产力。习近平也指出:“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5]从而保障人民生态权益,为人民创造生态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要坚持绿色发展,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问题。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为实现人民群众所期待的“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新、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家园而不断努力,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也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不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绿色生态需求,在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价值的同时增进人民生态福祉,还自然以绿水青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保护环境中增进民生福祉,继而又相继提出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并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随着我国的历史方位发生新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然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愈加迫切。生态文明建设更是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要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标志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人民在摆脱了基本物质生存条件的限制后,对美好生态的诉求就会逐渐提高,从过去只求温饱到现在追求环保,从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人民对生态福祉的期盼愈加浓烈。应当看到,中国“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各种权益,其中最首要和最基本的权益是生态权益”[6]。而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人民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然转化,就必须想人民所想,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跟随时代的步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争取美丽中国目标早日实现。
习近平生态福祉论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建设生态文明的诸多实践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正确的价值理念,即始终要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人民福祉饱含着民众对清洁的水资源和空气、安全绿色的食品以及优美居住环境的美好向往[7]。“我们要心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面共赢,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8]。”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彰显生态福祉的价值意蕴为导向。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较之以前发生了重大转变,矛盾的重点也转向了人民对美好居住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针对当下环境承载力达到饱和状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损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等情况日益严峻的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正所谓政治关键还是在于人心,只有将人民群众的事情时刻放在心上,才能够赢得人心。因此,必须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确保产品更加生态化、优质化,使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中高速发展的态势,但仍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城市化的推动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加大了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城市拥挤的居住环境潜移默化地给人们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物质和精神世界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说明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正如习近平指出:“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所希望的。”[9]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绿色环保原则,重点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高产品的品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促进均衡发展,使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居住环境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绿色生态福祉的实现,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及优美的居住环境,同时实现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生态财富的同步增长,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获得感。
生态安全感是个体基于生态安全问题所作出的主观感受客观化的过程。生态安全包含许多方面,比如: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土壤污染、废物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安全问题。习近平指出:“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0]大气环境质量决定生活质量,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纯洁的空气。然而,1952 年英国爆发的著名的“伦敦雾霾事件”,给人民敲响了警钟,近8000 人死于这场空气污染,使人民对自己的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怀疑。此外,饮用水源安全也是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生态环保意识不强等原因,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居民的饮水安全。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因素还有很多,积极解决此类问题,消除人民心中的担心和忧虑,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安全感是当下所要采取的关键步骤。
当前,我国已开始重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问题,积极解决煤炭矿排放及水污染的源泉问题,采取车辆限行、碳减排等举措,之后更是将水源地保护提升到社会稳定和民生工程的高度,将其作为重点突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役之一,明确要求打好“蓝天保卫战”和水源地保护的污染攻坚战,生态环境安全系数逐年提高。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保障公众健康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硬目标,要建立全面的面向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的规划,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即让全国老百姓更早、更多、更好地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而努力。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必须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为了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安全感,人民群众也要提升自身生态环境安全意识,自觉承担生态安全责任。
“幸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是人类毕生追求的目标。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对生态幸福的期待。习近平多次提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1]生态产品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生活的渴望与日俱增,其产品也成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活需要,成为现代人民提升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态幸福感既是人民群众的美好诉求,也是党和国家奋斗的目标。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人民群众所获得的幸福感,并不仅仅取决于已经拥有的东西,还取决于对根本性缺失的弥补。只有弥补根本性的缺失,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要把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攻克的首要问题,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家和政府也必须采取一些硬措施,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让人民在宜居宜业的环境中幸福健康地生活。提升人民群众对美丽的居住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幸福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让人民群众获得对生态环境的满满幸福感对于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终究又归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生态福祉论的提出,既是当前社会环境下我们党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充分体现,也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为人民谋福祉的根本要求,为我们党在新时代如何更进一步地提升人民福祉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实践范例。
总的来说,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的中国已经在提升自身生态素质方面迈出新的一步,正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环境质量,稳步前进,并持续好转。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正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必须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与稳定性,为增强人民福祉提供更多更切实的物质基础。
习近平指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12]针对我国绿林较少的情况,要加快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治理,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对湿地的保护和修复,退耕还林还草,逐步恢复土壤的涵养能力。“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过程的核心,生物多样的损失不仅导致生态系统过程的退化,而且严重地影响生态系统服务。”[13]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和破坏将严重威胁人类福祉。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生物种类消失的状况也日益严峻,必须加快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构建生态保护的安全屏障体系。同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植物属于不可或缺的自然子系统,不能搞简单局部分化切割式的生态治理,要建立合理完整的生态治理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高科技手段构建精准施策的环境治理体系,将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依靠大数据平台,全面掌握分析区域、流域的发展水平、产业分布、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环境质量监测等情况,实施科学准确的治理方案。政府各级部门也要制定合理的生态恢复制度,完善生态治理的统筹机制,注重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推动构建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绿色发展理念是基于全球人民的生态福祉,在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倡导人民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而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想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020 年的10 月26 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重要的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4]。各级领导干部要抛弃过去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发展的旧观念,树立正确的绿色发展理念,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并非发展的全部,而是要统筹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15]一方面,要根据绿色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民经济绿色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动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支撑的生态经济体系,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生态福祉提供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倡导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要坚持以自然恢复能力为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总之,要将绿色和低碳作为发展的核心要素,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态权益。
无规矩不成方圆。正如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6]。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无休止地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毁坏,另一方面,人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关键在于没有合理的制度引导,机制不健全等。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制度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17]。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意识,从制度设计方面加强领导干部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对于不能严格履职尽责,以牺牲生态环境而进行自杀式决策的行为要严厉进行责任追究,同时还要制定完善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区域间的功能规划以及生态补偿机制。
当然在全球背景下,如果其他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损害,那么中国也不能够独善其身,必须共同构建全球绿色低碳的能源治理格局,促进全球绿色发展合作。各国人民在享受全球绿色福利的同时也应该通过有效的国际机制,为维护生态利益团结协作,不断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尽可能地通过有效的生态治理,减少“生态贫困人口”的绝对数。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倡通过绿色发展合作思想推进全球的绿色发展,“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战略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在倡导全球能源资源转型、引领全球绿色发展合作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18]。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观念,生态文化的理念与实践造就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养成,是增强新时代生态福祉的精神引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要将蕴含着丰富生态文化理念的优质生态产品提供给人民群众,促进生态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确保生态富民的目标顺利实现。
生态文化产业是彰显生态文化理念的载体。生态文化产业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文化产业中,与经济、人文、旅游等相结合,向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与此同时向消费者传递低碳、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低消耗、无污染的文化产业。良好的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挖掘其中的生态文化理念并适当利用当下主流媒介进行宣传,倡导人们形成低碳生活、绿色发展的生活方式。在生态产业得以兴起时,政府部门一定要给予生态文化产业大力支持并进行统筹规划,积极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对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品牌。一方面,要将生态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建立生态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出新的产业模式,将生态文化产业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培育生态文化理念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尤其注重保护好生态文化资源,对一些珍贵的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必须予以重视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
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决定性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也要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地位,让人民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引领者,让人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中来[19]。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不断提升自身的生态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培育良好的生态文明行动准则,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育,鼓励人民群众进行绿色环保消费,形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推动全社会养成积极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使人民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优美生态环境以及优质生态产品的生产者和享有者,从而能够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并且能够自觉参与到行动中去,让全社会成员以实际行动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增强生态幸福感,提升幸福指数。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习近平生态福祉论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最好呼应,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的初心和使命的最好诠释。习近平有关生态福祉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彰显了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的丰富内涵,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