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莉
(东营市胜利科技小学,山东 东营 257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精神命脉”,习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现实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从小学生起便常常阅读中华经典故事、中华传统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感受民族精神、汲取营养智慧、学习优秀品质、获得精神力量。在传统文化课本中,就采用了很多故事来帮助学生感悟经典、理解经典。怎样运用好这些故事,使学生产生共鸣?笔者现就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关于体验教育故事方面做一些探讨与研究。
首先要了解和明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简称《传统文化》课程)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主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育中小学生正确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为主要目标的地方课程。
小学传统文化课本共五册,旧版课本每册八、九、十个单元不等,新版课本每册四个单元。无论是旧版还是新版,单元主题非常明确。比如,以旧版五年级为例,九个单元主题分别是:蒙书诵读、诗词诵读、魅力汉语、古代都城、饮食文化、诗词诵读、传统戏曲、历史名臣、科学技术;新版以一年级为例,四个单元主题分别为:知礼守规、尊师敬长、入则孝亲、亲和友善。每一课都穿插故事,新教材还专设了“绘本启智”这个环节,课本中的这些故事不是随意选择、信手拈来,都是通过精心挑选的紧扣单元课题的经典故事。
在解析这些经典故事时,首先要明确课程宗旨、单元重点,这样有助于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以五年级第八单元历史名臣为例,这个单元共五课,分别是:《魏征》《包拯》《文天祥》《林则徐》《康有为》,课文中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采用了大量故事来表现人物特点,通过这些故事,了解了魏征的犯颜直谏、包拯的公正无私、文天祥的高尚气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康有为的忧国忧民;通过故事,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些伟大人物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的气节、中国的脊梁。以文中人物故事为载体,挖掘人物优秀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就成为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
明确了课程宗旨,了解了单元重点,对挖掘故事内涵,从故事中探寻人物精神,起到了指引作用。
学习目标的制订,对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理解重难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目标要依据《课程指导纲要》制订,在研究故事、挖掘故事内涵时,就要紧扣学习目标来进行。以三年级第九单元《成吉思汗》一课为例,笔者认真研读文本后,制订了本课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讲述、表演成吉思汗的故事,理解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是他历经磨难、不畏艰险的结果(知识与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了解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探究铁木真成就一番事业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3.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学会面对困难的正确态度,养成吃苦耐劳、自理自立的习惯与品质(行为与习惯)。
这一课内容较多,课堂容量大,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课文分为初识成吉思汗、走近成吉思汗(坚韧不拔、战无不胜、丰功伟绩三方面)、学习成吉思汗以及对成吉思汗的评价几方面,围绕着教学目标,将走近成吉思汗这部分内容提炼成三个故事,分别是《苦难的磨砺》《十三翼之战》《铁木真与札木合》,以小组分组选择故事、合作讲故事、班内表演故事形式进行研究讨论,挖掘故事中蕴含的人物品质。如讲述《苦难的磨砺》,对比自己的童年,感受铁木真的悲惨童年,在学生受到触动时,继续追问,引发其深入思考,铁木真在遭受一次次打击时,他害怕了吗?退缩了吗?他是依靠什么战胜重重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故事的讲述中、师生的互动中,学生自然而然受到感染,很容易就理解了他是依靠什么战胜重重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从而明白从小树立志向、不畏艰险、坚韧不拔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同样,《十三翼之战》的故事,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后,引导学生思考,铁木真是否真的输了这场战争?他输了战争却赢得了民心,学生明白了铁木真的雄才大略、目标远大和充满智慧。
接下来请小组代表表演情景剧《铁木真与札木合》,全班交流感受,了解铁木真的心胸宽广。就此出示南宋赵珙对成吉思汗的评价:其人英勇果决,有度量,能容众,敬天地,重信义。学生体会到成吉思汗征服草原不只是靠武力,他心胸宽广、重情意、守信义,因此受到大家拥戴,大家心服口服。
教师要认真分析课文,制订准确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首先自己深入分析,选取课文中、故事中的有效片段,挖掘德育内涵,然后结合学生认知和实践,通过适当的引领,抽丝剥茧,挖掘故事内涵,对故事所传达出来的深刻含义有感同身受的认识和感悟,从而受到启发和熏陶。
结合教学目标,挖掘故事内涵,才能引领学生在故事体验中增强情感,受到熏陶。那么怎样 “讲”好文章中的故事呢?
读一读,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也很容易,其实不然。首先要明确,传统文化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与语文课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语文课上,要求学生读准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但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故事是为主题服务的,要分析故事中的点,而不是训练朗读方法,因此要求学生把故事读懂就可以,重点了解故事讲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至于读流利、有感情、字通句顺,学生能做到当然好,如果有偏差,也不必做过多过细的要求。
有些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场景难以想象、不易理解,或者故事过长以及艰涩难懂等,教师就可以运用观看视频的方式来解析故事。观看视频之前,教师要明确重点和要求。比如《魏征》一课,在引导学生通过泰山封禅故事,养成勤俭习惯,知道如何面对批评这部分内容时,因故事内容较长,且单纯讲述难以呈现当时场景,于是笔者采用了视频播放故事的形式。教学设计如下:观看《泰山封禅》故事视频,以中间为界,左边的学生注意观察魏征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右边的学生注意重点观察唐太宗的言行。故事播放完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左边的学生说一说你所观察到的魏征的言行,学生回答时顺势引导思考:魏征为什么反对封禅?(爱国忧民)并出示视频中魏征的名言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进行解读。古人倡导戒奢从简,我们现在有没有铺张浪费的事例?通过身边事例,更加深刻地理解戒奢从简的重要性。右边的学生汇报唐太宗的表现,结合身边不听劝告造成不良或者严重后果的事例,思考:应该怎样对待批评?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从而学会正确面对批评,结交挚友。通过这样看视频了解故事的方式,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了故事内涵。
教师选择和剪辑视频时要注意,视频一定要简短有效,不可冗长拖沓,避免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视频图像上,降低了其思考力度和探究的兴趣。
讲故事是常见的教学方式,讲故事可以在小组内讲,也可以在全班讲。那么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故事要讲什么?怎么讲?讲故事的目的不在于讲,而在于通过讲引发思考。对讲故事的学生要求不必过高,故事情节讲述明白就可以,无须咬文嚼字。重点是对听故事的同学要提出明确要求和问题,边听故事边思考交流,使故事的讲述能够引发倾听者的思考和共鸣。
有的故事和情境还可以通过演一演的形式来进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比如,《西安》一课,笔者将课文总结为三部分,即险固之都、开放之都、文化之都。在“开放之都”部分,单纯地讲述难以理解,我设计了三个交易场景,让学生设身处地进入当时的情境。先请一组共六个同学两两分组上台表演三个交易场景。其他同学作为观众,台上同学表演时,台下观众注意观察,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完成了哪些交易?你有什么发现?一会儿可以对表演者进行采访。
交易情境一:
西方商人:您好!您马背上的绸缎太好看了,能卖给我吗?
东方商人:当然可以。你看,我们的丝绸颜色多,柔软、吸湿、保暖,穿上特别舒服。不信,你摸一摸!
西方商人:哦,多么神奇的丝织品啊,美得难以言表。你的绸缎我全都要了,多少钱?
东方商人:一共20匹,300两银子你拿走吧!
西方商人:能便宜点吗?
东方商人:我这里还有5大包茶叶,送给你吧,喝茶好处很多,你喝喝看?
西方商人:好的!成交!这是我自己种的石榴和葡萄,特别甜,送给你尝尝,很高兴和你成为朋友!
交易情境二 :
东方商人:您好!我手里拿的是唐三彩,你看,这匹马颜色多鲜艳啊!你喜欢吗?可以换你们的货物吗?
西方商人:呀!我很喜欢,我用上好的毛皮跟你交换吧!如果你能让我学会制作唐三彩,我可以给你疗伤的药,教给你疗伤方法。
东方商人:太好了!我们喜欢你们的皮毛,我们更需要你们疗伤的药,谢谢你教给我疗伤方法! 我一定帮你学会制作唐三彩。
交易情境三:
东方商人:啊!这么热闹!你们在干什么?
西方商人:我们正在表演舞蹈和杂技。
东方商人:太美了!我喜欢你们的舞蹈,你能教我吗?
西方商人:好啊!你们造的纸很好,我们都喜欢,作为交换,你帮我学会造纸如何?
东方商人:我的朋友就会造纸啊,我带你去学。
西方商人:让我们交个朋友吧?
东方商人: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啊!
这三段交易场景的设计,既表现了东西方交易的物品多种多样,再现了西安作为“开放之都”繁华的景象,又通过表演学生和观看表演学生之间的采访与互动,大家明白了在交易中,各国不仅促进了经济交流,还促进了文化交流,更促进了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同时通过采访表演者:你们把自己最珍惜的、擅长的东西和技术给了别人,你这边就不是独一份的了,不觉得可惜吗?结合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明白“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任何朝代,国家要发展,都应该打开国门,对外开放。这样的表演使学生真正地了解了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开放之都的繁华,以及打开国门对外开放互通有无的重要性。
无论是读、看、讲、演,最终都要落实到说。我们从这个故事中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学习到什么?这是学生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说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小组交流、班级内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碰撞火花、提炼精华、明确主题。
《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课程定位中的课程宗旨指出, 本课程坚持“以文化人”,注重“知行合一”,以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中华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课堂上只是讲故事听故事远远不够,还要在故事中有所感触,以故事中获得的价值观来引领自己的实践与行动。
以《魏征》一课为例,学生通过《泰山封禅》的故事,了解了魏征反对封禅的原因和坚决的态度,明白了戒奢从简的重要性。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接下来的思考更重要。顺势引导学生思考,魏征强调了戒奢从简的重要性,那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奢侈浪费、不知满足的例子?请学生看下面的案例。(出示小朋友逛商场买这买那的例子)并思考,如果你是她,你会怎样做?引领学生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更深刻地理解,提倡节俭、学会自律的重要性。同样,在分析了唐太宗的表现后,也出示唐太宗没有听从魏征劝谏而坚持出征高丽大败而归的例子,引导学生谈谈所知道的不听劝告造成不良或者严重后果的例子,结合身边朋友,谈一谈同学、朋友之间应该怎样对待批评,我们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引领学生把明白的道理运用到行动中去,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润泽了中华大地,并将继续影响着中华民族。传承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