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要素的课堂落地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景阳冈》一课教学为例

2022-03-17 04:26陈智文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景阳冈武松打虎要素

文∣陈智文

语文要素涵盖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策略、语文习惯等。结合课程标准的语文五大领域,语文要素又可以分为识字与写字要素、阅读要素、习作(写话)要素、口语交际要素、综合性学习要素。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这种“双线组元”的方式,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特色和亮点所在,它解决了长期以来很多一线教师面对一篇课文不知道“教什么”的问题,让语文变得更加“便教利学”。

那么,在促进语文要素课堂落地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呢?笔者结合《景阳冈》一课的教学,谈些看法。

一、语文要素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语文要素”集中体现了“编者意图”。各年级的语文要素,无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来看,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呈现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特点。在教学中,只有把语文要素当成课堂教学的重点来抓,才能有效落实课程标准和部编教材相关理念。

1.注重语文要素贯穿教学“全程”

当下的课堂,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往往会让学生认识单元导语页的语文要素,从而有个明晰的学习目标。虽然方式比较单一,但关注语文要素的意识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让语文要素贯穿全程。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单元。在语文要素的确定上,编者将“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作为“阅读要素”在单元导语页提出,同时在“语文园地”中对这一阅读要素进行适当细化,主要包括: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语句知道大意即可;借助相关资料、影视剧能够对课文有更多的了解,得到更多的乐趣,提升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作为本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的《景阳冈》,与第一篇《草船借箭》有所不同。《草船借箭》一文,是编者根据原著进行改写的,课文和原著有很大差别,主要考虑学生初次接触古典名著,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而《景阳冈》一文,虽然选作课文时有删节,但保留了原著的语言风格,导致学生对课文一些词句比较陌生。

在《景阳冈》教学的初读环节,学生遇到不懂的词语,如“筛酒、梢棒、榜文、客官、印信”,教师应该及时提醒他们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猜大意,从而保障阅读的流畅性。但是,这并不是阅读要素教学的结束,在后续指导细读中,遇到“绾在、撺将、棒橛”等难理解的词,教师同样需要引导学生使用此法。同时,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只是引导学生走进中国古典名著的“引子”,在更广阔的课外古典名著阅读中,能够初步学会并运用这个方法,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

2.注重语文要素突破教学重难点

部编教材编者在语文要素与课文特点的对应上,可谓精挑细选。单元课文为语文要素的落实,提供了最佳“例文”或“样本”[2]。

《景阳冈》作为一篇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和“概括人物特点”是其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学生阅读“武松打虎”的部分,脑海中并没有相关的画面,这时就需要借助相关资料、影视剧,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而这,恰恰就是编者设定相关阅读要素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相关段落,把老虎和武松的主要动作词圈画出来,用心体会,尝试梳理讲述打虎的过程。当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办法完全掌握时,教师可适时补充呈现武松打虎的连环画,播放相关影视剧片段,就能很好地辅助学生学习。而这恰恰也是阅读要素的要求所在。同样的,在“概括人物特点”的时候,教师补充武松相关的介绍,播放武松在“三碗不过冈”酒楼喝酒吃肉以及他与店家对话的影视剧片段,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体会武松“豪爽倔强”的性格特点。

“自古以来,打虎的故事很多,为什么唯独武松打虎最为出名,流传至今?”在初步“把握故事情节”和“概括人物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追问,并适时补充介绍作者施耐庵为了写好打虎的场面,多次“爬树观虎”的故事,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只有深入调查了解,细致体验观察,才能让作品更加传神精彩。至此,借阅读要素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水到渠成。

3.注重语文要素分类实施落地

知识分类学习理论把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语文要素落地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要素特点进行教学。

知识类的语文要素,指向的是“陈述性知识”。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对于这类语文要素,重点是理解、识记、积累,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记、背就好。

能力、策略类的语文要素指向“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以及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对于这一类的语文要素,教师要强调实际运用,注重语境融合,通过创设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方法,习得经验,提升能力,谨防语文要素“标签化”。

程序性知识主要聚焦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对于这一类的语文要素,关键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一次次的巩固和强化,进而转化为自主自觉的学习实践行为。

二、语文要素不应是课堂教学的全部

1.关注基本训练的落实

语文要素与语文基本训练,是相互融合的整体。例如,默读、批注、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属于语文要素,又是语文基本训练的内容。某一个内容,在某个年级、某个单元,作为语文要素被要求重点落实,是教科书编者出于“系统性”的考虑。同样这个要素,换成在其他年级、其他单元,也许就成为一般性的语文训练。例如,“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可是到了高年级,就变成了一般性的语文训练。又如,“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到五、六年级,也变成了一般性的语文训练。况且,语文要素的安排,往往都不是一次到位,而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推进的过程。

因此,教学时既要时刻关注基本训练的落实,特别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默写、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等练习,又要及时对以往学习过的语文要素进行必要的复习。例如,《景阳冈》一课,课后练习题第二题让学生把“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的故事发展顺序关键词补充完整,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课后练习第三题让学生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以上这些并不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而是以往“语文要素”的巩固性训练,是一般基本功的训练,但也需要特别关注。又如本课生字中的“箸、绰、踉、跄”等是读音易错字,“兼、悉、截”等是书写易错字,都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加以重点关注。

2.着眼阅读能力的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3]课标要求的具体落实,需要细化到每篇课文的学习之中。换句话说,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应该成为每一节阅读课的“底色”。教师可以针对某一种能力“有所侧重”,也可以进行“综合训练”。只有这样,学生阅读能力才会得以逐步提高。

《景阳冈》一课,在阅读理解力培养方面,笔者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6、7自然段,然后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武松打虎的大致过程:躲闪—棒劈—脚踢—拳打—棒打。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就把这么几个词连成一句话,武松打虎的故事会流传至今吗?”紧接着,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这两段话,把老虎和武松的主要动作用词圈画出来,批注品读,最后再加上语气、表情和动作,试着描述这个场面。概括关键词、解析动作词、把握故事的发展过程,这些都是很好的阅读理解力训练。

在阅读欣赏力培养方面,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描写的精彩。例如,武松在打虎过程中的“轮、劈、揪、按、踢、提、打”等动词,字字千钧,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刻画了武松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

在阅读评价力培养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不同的评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人认为武松真勇敢,也有人认为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这个问题未必需要统一答案,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当然,教师还可以设境促写,综合运用,将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融为一体。例如,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读写练习:武松打虎,成为大家眼中的英雄。人们见到他,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从阳谷知县、乡亲、猎户、店家四个角色中任选一人,模仿他的口气,写几句话。

特级教师刘仁增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语用解读》一书中指出:“语文要素不是单元教学的唯一目标”“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落实语文要素却不排斥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扎实训练”。[4]在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教学中,要将语文要素的落地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关注基本训练的落实,阅读教学尤其要着眼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景阳冈武松打虎要素
新“武松打虎”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The Alcohol Culture in Water Margin
武松打虎,他是英雄吗
漫道三碗不过冈,武松豪饮猛虎降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观笼中虎
也谈做人的要素
缩写《景阳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