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秦梅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 福建·厦门 361000)
美育,与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相关。一个健全完整的现代社会结构,必须将美育作为既体现现代文明又体现社会进步的理念贯穿始终。作为美育组成的中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实现自我价值方面,意义非比寻常。
当下中学美术教育无论是生员规模和课程建设,与以往不同。一是课时充足,才能保证“美术核心素养”作为中学美术教育的重点贯穿始终,如写生部分,以课外风景写生和课内静物写生这两部分有序推进,通过铅笔素描与水彩着色训练,了解从黑白到色彩的渐进式写生的感觉变化;二是初中生在经历小学阶段学习后,心智已然成熟,求知欲旺盛,特别是部分美术生,对自己专业方向有所筹划,对艺术的热情和兴趣浓厚,他们总是千方百计了解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或是为三年后省考、院考作好准备,这些兴趣面能不能在初中美术课程设置上有所体现,使这部分美术生能够朝着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发展,即把他们突出于其他文理科学生的美术潜能挖掘出来,而不是把考出文理综成绩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要求。毕竟芸芸众生之中,有些人会展现出某些与生俱来或不同于他人的特色、长处,比如是艺术方面的绘画或表演才能。以美术生为例,假如个人的潜能得不到发挥,那就等于抑制他们的成长,限制他们的发展空间,最后是美术专长既得不到发挥,平时的文理功课也学不扎实。经常是文考成绩不如于那些往文理方向发展的学生。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在推动国民教育包括了对美育的一系列改革,培养人们能以审美的眼光判断对错,明辨是非,美育研究才开始走向正道。人们从艺术欣赏中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境界,而不再盲目于虚无缥缈的道听途说。当时的中小学美育教材是由一批专业人士编写的,如徐悲鸿、丰子恺等艺术家对“小美术”课程的建设,使“这时期编写的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美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包括让学生通过欣赏发表研究的学习过程,促进各种能力发展,以及培育熏陶世界观和审美观的形成。”①
当前的美育任务,即21世纪美育普及率如何提高?这与综合国力不无关系。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美育知识普及进入到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社会上各种辅助措施,如相应的艺术展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了这些硬件设施,构建中小学美育体系就有了保障,通过社会力量加快美育进程,使之变成一种动力、任务。也正是这些措施的落实,使每每获取美的信息渠道更加多样,如集中在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经常推出各种艺术大展和设计作品展,正是这些活动的不断举办,让人不再对关乎于美育信息和资源感到陌生,对拓宽美育课程社会化极为有利。比如任课教师把学生带入展厅,将欣赏艺术及对富有创意的设计,作为课堂教学实施。显然,这是一种比较切合现实生活有意义的美育知识推广,通过在现场的“观看”,体验与课程知识不同之处,能营造出更丰富的美育氛围,这对于求知欲旺盛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最触动他们视神经的艺术审美活动。所以,当下中学美术应通过构建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体系,努力提升学生们整体的艺术素养,使学生对不断变化着的现代美育知识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
面对形成机制的现代美术教育,对各个教学环节一定要有新的认识,从选定的目标中去开拓新的路径。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美育研究,始终站在与时俱进的创新高度,结合时代发展需求,着力提升创新水平,包括教师教学能力的亟待提高,既要重视普遍现象也应注意个体多样性发展,倘若某些教科书内容还一成不变,就很难满足作为普及教育的对象——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对美育知识的渴求,可谓是求知若渴,倘若个别教员还是像往常一样照本宣科地上完课,会不会是一种不够尽心的表现?当然,一些滞后的因素确实阻碍了美育进程。所以必须从课内走向课外,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一起,比如一些思想活跃的中学生,他们会及时大量从教科书以外如媒体视频等传播渠道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美育资源。而且对于绘画技能的接触、实践,不能一概要求以西画那一套为准绳和标准去实施。这十几年来运行的应试教育模式,考前艺考生投入大量时间到国内各地艺考班集中训练,才稍微具备掌握了考入专业院校“敲门砖”素描这一技能。对这些情况应客观分析,一方面确实对艺术天赋突出的个别中学生成长,短时间内起了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如何将美育知识普及到更广泛的人群上来?同样是当前中学美育的重点考虑。
现当下中学美育,离不开社会转型中的各种信息变化,被瞬息万变的生活节奏影响着,就欣赏艺术作品来说,既有相对熟悉的画家和与之相关的作品,像徐悲鸿等艺术大师,其笔下所呈现出的画面和内容,多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反映,这些与立足于具象表现的素描和色彩写生运用不无关系,而与此不同是通过自由想象构造出来的别样画面,不再让人陌生,像已然接受的抽象画。在艺术多元背景下,若只停留在简单地摆几组静物和石膏几何让学生长时间写生,这似乎与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拓宽艺术视野有所背离?虽说推行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的确给每年的艺术考场输送了大批斗志昂扬的应考生,而现当下美育任务,强调的是如何广开美育路径,让更多学生包括文理科生从中受益。各种美术教学举措不该多样吗?故强调艺术特征之一的主观想象因素,就应该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呈现,而不是一味地以为把瓶瓶罐罐画出质感,将一幢幢建筑再现的有前后空间透视效果的素描练习作为唯一方式进行。其实,也有学生对当前艺考培训千篇一律的素描模式颇有看法,似乎不画的黑乎乎油腻腻的样子,就不够彻底深入?以及怎样表现才好,形成更多内容的艺术画面?大千世界之丰富性,不全都由素描说了算。当下中学生不会只满足于埋头作画,以为他们只会照搬专为冲刺艺考的大量范画,已不符合新时期男生女生的真实想法,我们通过开设图案创意课,尽管它比素描色彩课时安排,要少去许多,但学生们能在短时间内设计出各种很有美感的符号图形,特让人喜出望外。课堂中要求学生以熟悉的生活用具加以设计,比如热水瓶、花瓶、水杯等各种造型图案,突出每个人内心想法,按照黑白图案关系尤其是点线面想象创造,让每一张作品充满赏心悦目之处,这是一活生生例子,证实了在画头像素描上略显一般的学生,却在图案设计上有超常的发挥,富有创意,从而给当下美育教学如何多样化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思考。不过话说回来,当一年一度全国专业院校招生考试又都统一为素描考试这一方案时,所谓以突出艺考生个人特点,必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能否实施还是个未知数,也许是一厢情愿?如果不改变专业考试长期以素描为不二法门,势必使具另类艺术特质的考生最终进入不了名牌院校深造,而让人甚为可惜。
时代在前进,使加快美育进程刻不容缓,才能最大化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对于审美需求这一变化。经数十年社会力量的整合和推动,中学美术教学手法愈来愈多样化,具体反映在:不再仅限于一两种方法,而是在这种前提下一些变化尤其明显,它让人看到希望;学生视野开阔了,势必要求中学的美术教学体系,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几方面有所转变,以适应当前新的教学需求;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有知识更新的紧迫感,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教学内容,一旦教学上有新目标,比如同样强调学生动手能力表现,照物体表象写生只是其中一种,它容易在短时间内出效果,但从长远的眼光要求,又难以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长期下去,理应尝试其他方式可以是比较主观的想象发挥。像装饰图案设计或实验水墨创作,包括每年寒假前的剪纸课,让学生借鉴民间的剪纸艺术形式,明确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寓意性的形象或符号进行加工,比如从初始的以梅兰竹菊、京剧脸谱、十二生肖这一类家喻户晓的文化内容艺术符号为题材,后续还可通过结合现实生活的形象创造,如围绕本地城市建设中不断出现的地标性建筑物,或者以当地植物特色,做一些艺术形趣的剪纸表现,这些过程很是吸引文理科女生的欢喜,而且上这类课的女教师通常比起男教师,有明显的优势。
为了给中学生上好新开设的课程,像类似于实验水墨画课,教师们还要多些课前准备。就当前任课的不少中年教师,二十多年前刚好是一名在校的本科生,但当时的院校并不开设类似的水墨画课。所以,请教本地区的专业院校教师,目的是为了将实验水墨画材料技法应用于中学美术教学上,在观念上应与以往不同比如它既不属于传统绘画形态,更不是现代写实范畴。一些美术教员虽有过传统技法及现代写生训练的基础知识,但一门新课程开设,总会带来新问题,这就促使自己要有思想认识,及时补充新的技能知识。通过走进院校观看本科生的实验水墨作业,从中很受启发。
课堂结合示范,让学生明白了作画工具不一定还是毛笔,纸张也不再是宣纸,平时的素描纸水彩纸等都可以拿来一试,实验过程也不一定像临摹山水画花鸟画那样纸面平整干净,可以先将画纸揉的有些皱纹,然后依据表面的皱褶或纹路,想象某种情感或图式去泼墨印拓,或冲刷。手法无固定,照着美感把握发挥,最适合表现自然界粗糙干裂的形态如枯枝落叶、海岸礁石,在学生们眼里,运用抽象手法可以表现出某种不需太具体的形态,某种有节奏意味的点线面,总之不一而足。这既与早期循规循矩的教学方式不同,也与一两种固定模式区别开来。像这样大胆全新的尝试,其别出心裁的画面,都能从学生作业反映出来。
开设美术创意课,也是可行的。据说国内著名的美术学院博士生考试,其内容就要求考生给名画《流民图》某个局部作变体画尝试。中学生正处于多思的人生阶段,鼓励他们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名画,作不同变体画尝试,从个人审美角度去改变原画风格面貌,假如原作品是暖色调的,可尝试用冷色调图变之,反之亦然。像这样有意义的教学探索,极大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当每个人看到经自己一手改造后出现的另一种画面,那种不一样的新鲜感和效果,不由得感叹色彩之魅力,这么富有个性的绘画媒材,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色彩有更多了解。虽然只是几周练习,但每个学生学的用心,画的开心。
综上所述,作为对现代美育部分的中学美术教学的不同探索,已见成效,尽管有待完善的地方不少,但只要我们上下一心,铆足了劲,就能极大地推动中学美术教育向前发展。
注释
① 胡知凡.图说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发展 [N].美术报,2021-1-16(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