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分析

2022-03-17 02:41陈景亮黎藜
教育现代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仪式思想大学生

陈景亮,黎藜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 南宁)

仪式教育是德育的一种手段,中国从古至今,都讲究讲礼重仪,仪式教育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生活处处可见仪式,每一个仪式背后也都蕴含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现着人的价值情感、道德操守,更传播着中华礼仪文化。如古代的二十加冠,冠礼就是成人礼;又如结婚仪式,仪式文化的背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再如升旗仪式,强调的是尊重旗帜形象之于爱国的重要性等等。目前,诸多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仪式教育,但是,很多高校教师受传统的教育思维与理念影响,仪式教育常常停留在理论层面,既缺乏仪式教育实践,更缺少仪式环境与氛围,仪式教育效果不理想。因此,本文全面总结当下高校仪式教育的困境,提出一些仪式教育对策,从而促进仪式教育开展。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育人功能

(一) 提高思想政治认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

仪式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它往往通过仪式活动的方式呈现,是大学生在参与仪式活动的过程中,去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更好地践行思想政治理念,潜移默化中强化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校园升旗仪式就是良好的体现,通过升旗仪式,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国旗保护意识、民族精神等等。同时,借助仪式教育活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大学生将道德素养、情感价值、思想理念付诸于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要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增强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为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文化修养的主要教育渠道,需要将仪式教育融入到课程思政之中,使两者之间牢牢结合,共同推动大学生仪式文化知识、道德精神、文化修养的形成。

(二) 培育情感道德观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古汉语的《说文解字注》中对“仪”进行高度解释:“仪,度也,从人,义声。度,法制也”。而且《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中提到:“仪式是按照一定的传统文化将具有象征性的行为、动作集中起来的一种活动程序”[2]。仪式教育的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通过仪式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华礼仪文明的了解,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促进社会和谐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同时,每个仪式活动中都会要求人的情感、思想融入,通过仪式教育,自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精神、情感、道德观念。另外,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立足思政教育视角,开展好高校仪式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实施仪式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性要求,更是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文化修养水平的必要举措。

二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问题

(一) 仪式教育偏重理论,忽略仪式教育的实践

目前,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很多高校教师仍然缺乏对仪式教育的认识,大部分高校教师都单一性认为,仪式教育就是组织大学生升国旗、开各类典礼,对于仪式教育的认识面局限,自然导致仪式教育力度不高,仪式教育内容较为简单、乏味。另外,在我国相关政策的引领下,也有很多的高校切实践行了仪式教育,但是很多仪式教育都过于理论化,如,一味地强调大学生对礼仪文明、仪式文化知识的掌握,课堂上,通过口头形式去教育大学生重视仪式文化,实际上却缺乏仪式教育活动的实践,导致仪式教育不能够走进大学生心间,更无法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及良好行为[3]。

(二) 校园中缺少仪式环境,大学生缺少仪式观念

当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较为典型的问题就是缺乏仪式教育环境,纵观整个校园,很少形成一种良好的仪式氛围感、仪式环境感,不能够通过仪式环境创设的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另外,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大学生都较为缺乏仪式观念。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本身对仪式文化不够了解,所认识的仪式都局限于生活中常见到场景,如结婚仪式、升旗仪式、祭奠仪式、开学仪式、毕业仪式等等,除此之外,缺少其他仪式的认识。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对仪式的了解都停留在表面,更缺乏仪式观念,没有仪式自觉感,比如,很多高校每周一早晨都会举行升国旗仪式,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大学生不能够按时参加升旗仪式,虽然学校辅导员、学生会一直通过点名的方式去督促学生参加,但是仍然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大学生升旗仪式观念;而且,在升旗的过程中,学生之间有接头交耳、嘀嘀咕咕说话的现象,这显然不符合升旗仪式的要求,大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就是缺少仪式观念,仪式文化没有走进心间,没有对仪式的庄严感、认真感、敬畏感[4]。

(三) 仪式教育内容乏味,仪式教育方法较单一

目前,一些高校所开展的仪式教育内容较为单一、乏味,一方面,仪式教育没有紧贴本校大学生实际情况,更没有让仪式教育与当地文化结合起开,大学生缺乏仪式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设计仪式教育活动时,仍然从学校角度出发,没有从大学生角度出发,没有体现出仪式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且仪式教育通常以课堂、正式活动形式开展,仪式知识、仪式文化都没有融入大学生生活,仪式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完全隔离开来,导致仪式理念无法走进大学生心中。甚至一些高校为了完成上面下达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不注重仪式教育目标、仪式教育内容设计的情况下,盲目性开展仪式教育活动,学生虽然参与仪式活动,但是无法通过仪式活动形成对应的核心素养。导致仪式教育沦为形式化、重复化、程序化,这显然不符合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规定[5]。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开展策略

(一) 加强仪式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促进仪式教育形式与内容统一

高校仪式教育的开展,前提条件就是做好仪式教育体系的设计,从规划仪式教育目标、仪式教育内容、仪式教育形式等层面入手,使仪式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板块,促进仪式教育规范化、标准化、正式化。例如:重新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板块,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入仪式教育单元,并将其列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重点。以课程化的形式去推动仪式教育实施。在仪式教育单元规划中,可以设计国家仪式、传统节日仪式、民族仪式、民间民俗仪式、纪念日仪式、生活仪式六大板块章节,每个板块章节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实现仪式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联系。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贯穿仪式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礼仪教育连接。同时,依据着不同类型的仪式教育内容,进行仪式教育目标的确定,从而保证后续仪式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如国家仪式教育板块,主要面向大学生民族意识、家国情怀的培养;传统节日仪式板块,主要面向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精神、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培养等等。通过仪式教育体系的设计,为相关教育活动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更加有效地培养大学生仪式观念、道德素养、思想情感[6]。

(二) 定期开展好仪式教育活动践行,拓展高校仪式教育活动的场景

仪式教育本身离不开仪式活动的举行、参与及践行,仪式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更是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与仪式环境高度接触、与仪式场景深度融合的过程,只有拓展高校仪式教育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仪式学习、参与平台,才能够促进大学生良好思想观念、仪式观念、道德操守及行为方式的形成。例如:借助传统节日优势,在校园中创建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仪式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仪式活动实践,如中秋节,组织学生参与做月饼、送月饼、吃月饼、祭月、赏月,通过传统节日仪式活动,去增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实现对传统节日文化、民俗文化的传承,培养大学生文化传承与传播意识,并且,也有效培养了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又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烈士陵园,为革命烈士扫墓,举行祭祀仪式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家国情怀及民族精神。也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寺庙,举行礼祖诵经、上供和大众牌位前回向,按照佛教礼仪,组织学生按照规定哀悼方式与时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及逝世同胞牌位前举行默哀和念经上供回向。通过该礼仪教育方式,去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感化大学生精神情感,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高校更可以在每年的12月13日,开展国家公祭日仪式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佩戴白花、默然肃立,向逝去的同胞们默哀。默哀完毕后,播放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国家公祭献曲》,为逝去的同胞献花圈。通过该仪式教育,使大学生不忘家国仇恨、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7]。

(三) 创建良好的仪式教育校园环境,从思想情感增强学生仪式观念

环境既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更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养成,而且与人的情感、精神形成都有着密切关联性。因此,高校开展好仪式教育的核心,就是着重创建良好的仪式教育校园环境,使整个校园中处处彰显仪式氛围感,以仪式环境去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例如:让礼仪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礼仪文化作为仪式教育的主要体现之一,需要使校园中处处彰显礼仪文明。通过规范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定期对大学生开展好礼仪文明教育,教给大学生在校园中遇到老师、同学、学长、学姐及长辈应文明打招呼,正确使用称呼;在餐厅、宿舍、教学楼区间,要经常使用“请”、“谢谢”、“不客气”、“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引导大学生习惯成自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校园中形成一个礼仪文明的环境,从而使校园生活处处存在着仪式感,彰显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文明意识、精神风貌[8]。同时,也要从日常的班级文化建设入手,如,每一个班级在上课前,都需要起立喊老师好;放学时,起立喊老师再见。同样,教师应认真地回应学生的问好。通过该方式,使校园中处处存在仪式感,去培养大学生仪式观念,增强师生之间情谊,培养大学生尊师重长的意识,实现仪式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另外,也可以在校园中定期举行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毕业典礼、休学仪式、校园运动会启动仪式、学习标兵颁奖仪式、道德模范颁奖仪式等等仪式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仪式活动,通过多举行校园仪式活动教育,在校园内创建起一个良好仪式环境,从而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仪式观念,最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9]。

(四) 坚持仪式理论与仪式实践结合,仪式内容与各类文化特色结合

从教育学角度出发,仪式教育既离不开理论知识的传授,也离不开仪式实践与体验。因此,做好仪式教育的根本就是教师合理把握仪式理论与仪式实践的度,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在增强大学生对仪式知识了解的同时,去带领大学生实践与体验仪式活动。同时,在仪式教育内容上,要坚持中华传统文化与仪式教育的结合,通过传统文化去升华仪式教育主题,使仪式教育的价值发挥至最大化。例如: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单独规划出一门仪式教育课程,以课程化形式开展仪式教育。仪式教育中,加入国家仪式、传统节日仪式、民族仪式、民间民俗仪式、纪念日仪式、校园仪式、生活仪式等等内容,并对学生实施仪式理论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各类仪式文化、仪式知识。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好对应的仪式实践活动,通过仪式实践与仪式理论结合,让学生体会仪式文化的魅力。仪式教育内容上,可以结合着当地文化特色,进行仪式教育设计,使当地的民俗活动、民间礼仪等走进课堂,让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仪式场景,以文化与仪式结合,去升华大学生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10]。高校也可以对本校文化特色进行发掘与提炼,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多种校园文化,可以对校旗校徽、校歌校训进行特色化设计,使学校文化与其结合,在开展校园仪式活动中,组织学生集体唱校歌、念校训、升校旗,如此,就可以赋予仪式活动特殊的文化元素,既彰显了仪式教育特色,更使学生对学校文化传承与发扬,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一直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尤其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步促进仪式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通过各种创新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的仪式教育,使大学生充分参与到仪式文化活动之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认识,促进大学生良好思想观念、道德素养、行为方式及情感价值的养成。通过上述对仪式教育功能分析,在指出高校仪式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仪式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开展好仪式教育活动践行、创建良好的仪式教育校园环境等教育方法,更好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提供方法借鉴。

猜你喜欢
仪式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Talking strategies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