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的破解途径

2022-03-17 02:41王琳璐
教育现代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情绪家长孩子

王琳璐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2021年5月,笔者承担了一个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的一个项目课题,选题方向为“心理资源进社区,共化中小学生家长的教育焦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课题原因主要有三个,①笔者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置身其中,对此深有感触;②笔者身边的朋友和邻居曾多次向其求助或讨论过相关的话题,笔者明白这种需要不是个例,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③作为一名学校的心理咨询专任老师,笔者遇到过不少来访者,他们的问题部分源于家长的教育焦虑。这让笔者明白,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影响的不仅仅是家长自身,还有他们的孩子们,该问题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家长教育焦虑是中国转型时期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也是当前教育改革过程中备受关注的核心话题。2022年3月,以“教育焦虑”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搜到177篇相关文献,按照年度发表数量看,从2013年的2篇到2019年的22篇每年呈递增之势,2020年为17篇,但2021年陡增至77篇,考虑到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的社会背景因素,可以说这几年来关于教育焦虑的关注和讨论一直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2021年7月份我国出台了义务教育减负的政策,在该政策的影响下,两股力量同时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前半年是学业负担过重的焦虑,后半年则是对减负政策的不适应,对未来教育模式不确定的焦虑。综合分析本年度发表的论文著作,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两种焦虑交织作用的身影。这样看,就不难理解2021年相关主题文献数量陡增的原因了。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生家长的教育焦虑(为了叙述方便,下面将之简化为家长教育焦虑)情况逐渐变得清晰。对解决该问题,笔者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路。在实践探究方面,通过设计游戏和小范围的实验尝试,验证了其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下面就具体阐述笔者对该主题的认识与探究过程。

一 为中小学生家长的教育焦虑画像

家长教育焦虑是指家长对其子女教育问题产生过度担忧的情绪状态。这种担忧的状态虽然在不同家庭、不同阶层、不同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也会随着某项政策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但不变的是这种焦虑状态从未停止过。具体表现如下。

(一) 义务教育减负前后的变化

减负政策实施前,家长们为孩子的作业负担过重而焦虑,“没有作业时母慈子孝,有作业时鸡飞狗跳”就是其鲜明写照;减负政策实施后,学生的课业负担虽然减轻了,家长又在担心这样“轻描淡写”学过的知识,孩子能否掌握?自己的孩子按照政策要求放松下来,别人的孩子是否还在继续之前的努力耕耘,以后在各种比较中自己的孩子是否会被落下?要不要为孩子继续报那些“弃明投暗”的培训班?

(二) 教育主体责任改变的不适应

随着《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动规范》的发布,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责任上进一步通过文件的方式明确下来。一直以来,在孩子的教育上,学校、老师一直是教育主体责任的承担方,家长的责任多是配合老师和学校。规范与减负政策将更多的教育责任转移到家庭教育上。然而,多数家长没有足够的教育常识,对教育的目标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么听之任之、要么人云亦云。调查发现,68%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较焦虑”或“非常焦虑”。家长教育焦虑的因素中占比最高的是社会环境,其中包括课外培训班、校园安全、手机上瘾、学习成绩等[1]。

(三) 中小学家长教育焦虑领域多,范围广

家长的教育焦虑既包括学业焦虑、未来发展焦虑、身心健康焦虑,还包括品行焦虑和安全焦虑[2]。除了领域多,焦虑范围也有逐渐蔓延之势。从担心中考和高考阶段性有限性的焦虑,向以此为核心全方位蔓延开来,按照时间轴向前蔓延到小升初、幼升小乃至婴儿期的早教和出生前的胎教;向后蔓延到大学之后的考研考博以及各种进修。在焦虑项目和焦虑程度上,会因地域、孩子数量、职业、家庭年收入的不同而不同,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焦虑。

4.家长教育焦虑表征形式多样。既可能表现为家长对其子女提出不切实际的教育期望,家长为子女争取优质教育资源产生的不正当教育行为以及不合理教育观念。也可能表现为家长在孩子的发展基础上知识与兴趣的“两手准备”,以及在教育期待上既想在性格、气质、综合素质等方面培养孩子,又想让孩子通过学习走出自己的人生路“两手准备”之间的权衡困难[3]。

二、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产生的原因

(一) 来自家长自身的原因

有些家长对学习主体认识不清,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一味地着急,恨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他们做事,从而忽略孩子才是自己学习的真正主体。只有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不断成长中将自己的任务管理和完成得更好。因此,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所起到的作用是必要的引导而非时时与事事的监督与纠正;有些家长因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既不知道如何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又不知道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遇到问题只会自己焦虑;还有些家长他们对教育功能的认知不够全面。在他们看来,孩子如果学习不好,就彻底完了,不能动态地看到孩子的学习变化,也不能全面地看待教育在孩子身上所起的作用。他们只会在教育孩子成长的独木桥上为自己徒增烦恼。

(二) 来自教育制度方面的原因

古语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某个区域内,高考分数线对所有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但在备高考过程中,因为国家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与教育预算分配的不均,必然会导致不同学生所受到的教育质量,接受教育的环境有所不同,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但各种学校的排名,重点班层出不穷。不为孩子做点儿什么似乎无法安抚家长的爱子心切与爱女心切,于是各种择校热,学区房,培训班应运而生。这些进一步增加了家长的教育焦虑。

(三) 来自阶层分化的原因

多数中国家长对当下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生存方式、职业选择有着不满的情绪,他们对现状的归因往往是之前不努力或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企图改变自身和家庭的现状,因此将这种想法寄托于子女[4]。同时,在阶层渐趋固化的当今社会,教育作为获得文化和技术资源的主要手段,其公平性远高于其他手段。教育有助于子女及未来家庭社会阶层的提升。因此不同阶层的家长,尤其是中间阶层的家长,更加看重子女的教育。

(四) 来自媒体方面的原因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媒体的兴起,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时代。信息作为一种关键资源,正在重新定义着现实环境,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然而,信息传播内容良莠不齐,甚至有些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出于增加点击量的目的而夸大事实,以偏概全,用貌似合理的逻辑营造恐慌情绪。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下,许多家长因缺乏足够的分析与鉴别能力而变得更加焦虑[5]。

三 教育焦虑存在的后果

客观地讲,适度的焦虑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是有益的,可以激发我们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使我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准备状态投身到任务的完成中。但过度的焦虑对人的影响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焦虑情绪会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

过度的焦虑情绪会影响我们免疫系统正常地发挥作用,进而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研究还发现,80%生理疾病的致病因来自不良情绪。除了身体健康,焦虑情绪还能扰乱我们的心理状态,有时会因过度紧张和担忧而错失良机,走向“增益其所不能”的反方向。

(二) 焦虑情绪影响到家庭氛围

焦虑情绪会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在家庭成员间因“同频共振”从而引发更严重的焦虑情绪,让整个家庭笼罩在焦虑的氛围中。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这种情绪的存在,或焦虑情绪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就有可能在无意中伤害到家庭成员,造成亲子和夫妻关系紧张,也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无形的伤害。

(三) 家长教育焦虑对孩子的影响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来访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如焦虑、内疚、无助、抑郁等不良情绪,追根溯源都能找到其成长环境中受家庭氛围影响的因素。有些问题虽未伴随家长的焦虑情绪同时出现,却像一粒种子,埋藏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在将来的某些情景下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年幼的小学生,由于他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有限,家长的教育焦虑会被他们错误地解读为自己的不乖、不优秀、不努力导致的,从而背负上重重的内疚。有的孩子已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自己的能力,但还是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从而产生无助甚至抑郁。虽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焦虑是出于想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努力做一百分的父母,到头来却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 破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可供选择的途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长的教育焦虑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寄希望于一招见效,立竿见影的心态并不可取。需要根据家长焦虑的不同来源、不同原因、不同表现,并结合家长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施治。有些情况,仅通过思路的改变就能奏效;有些情况,还需要各方面的沟通与协调才能缓解;还有些情况,则需要更多的实践参与,在活动和亲身经历中才能领悟。下面就以上三种途径进行详细阐述。

(一) 通过改变思路破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首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的变化,一时的落后并不能预示着将来的不如人,有时就是因为曾经的差距引发的幡然醒悟,从而奋起直追而后来者居上。对孩子的教育也不用抓住某个点进行无限放大来找其中的瑕疵;其次,变家长的需要为孩子的需要,教育确实是家庭的责任,但成长最终还是孩子的需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孩子需要了,家长再给予启发与配合,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孩子没有需要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家长的独角戏无论演得多么尽心与精彩,其收效都是甚微的,甚至还有可能变成揠苗助长;最后,父母需要先解决好自己的事情,不应该借孩子这只“鸡”为自己下蛋。其实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产生的教育焦虑,实际上是自己对自己的焦虑,只不过通过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将其表现出来而已。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当自己春风得意的时候,即使孩子错了或者什么事情没有做好,我们也有足够大的包容心而不产生焦虑情绪;反之,当我们自身因什么事情而焦头烂额的时候,孩子身上不值一提的小毛病小问题也能激化我们的不良情绪反应。因此,父母及时觉察并妥善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二) 通过多方沟通与协调来化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家长的教育焦虑的产生源于不同的因素,学校、家庭、社会……可能都是其中的影响因素。加强不同因素间的沟通与协调,将多种因素的积极力量拧成一股绳就势在必行了。首先,家长需要加强与学校与老师的沟通,主动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接下来的发展路径,争取用客观事实而非主观臆想来了解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学校也要尽可能从课堂入手,实现课堂公平,建立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感,学校和老师也可以通过尽可能地将教学活动和安排变得透明,减少家长的不必要担心;其次,家长的教育焦虑有时起源于家庭内部,夫妻在孩子的教育上意见不一致,或者干脆是“丧偶式”教育、“诈尸式”教育,甚至是二者的结合,这种内讧式的教育焦虑还需要家庭内部的沟通协调来解决,最好通过家庭会议的方式,让所有家庭成员畅所欲言,直至对孩子的教育达成一致的目标,然后再进行合力而非内耗式的行动;最后,社会环境虽是一个大而无形的存在,但其微小的改变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比如,可以借助社区服务平台为需要的家长提供及时的服务,通过志愿者服务、组织公益活动或协调分配教育资源或预算投入来化解家长们的教育焦虑问题。总之,在解决家长教育焦虑问题上,或许单一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多种力量形成合力,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 通过组织实践性的活动化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首先,家长资源进班级、进学校是家校沟通与共育的典型方式[6],也是解决家长教育焦虑的有效方式。学校通过摸查了解自己学生家长拥有的专业特长或个人专长,凡是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教育方法或实践,都可以模块化地通过家长会的方式传递给更多家长,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多地成长。这样做不仅能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提供智力和经验支持,这样的团体活动还让他们感到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自己不是孤军奋战,在孩子的教育上变得更加从容与稳定;其次,通为中小学生设计和组织个人游戏和团体游戏,提高孩子心理素质。遵循中小学生成长规律,还孩子以玩的机会,游戏完成后的思考总结与分享又能很好地将游戏与生活、学习结合起来,用游戏中的领悟启迪生活学习中的智慧,用玩游戏的轻松化解学习中的劳累,带着快乐去学习生活。情通了,理就顺了,“通情达理”的孩子势必能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最后,组织家长活动,帮助其看清并学会逐步划清与孩子的界限,尊重孩子的独立,归还自己应有的自由,善待自己并发展好自己,努力做九十分乃至一百分的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多信守“无为而治”或用导师的身份引导孩子,而非时时事事看护孩子的保姆,做个六十分及格的父母即可,相信孩子的主体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内部动力,他也会像你一样按照他自己的意愿,通过自身的努力与调整,走好自己的人生路[7]。

五 结语

在写就本文的过程中,笔者虽已努力汲取已有研究中的智慧,也在自己的课题里开展着调查、分析与总结的实践研究,在此基础上试探性地提出了三条自己认为可行的,有助于缓解或化解家长教育焦虑的途径。但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研究还非常的初步,有些问题掌握得还不够全面,对问题实质挖掘得不够深刻,甚至在表达上还可能有些不妥之处,欢迎各位同行和读者对不妥的地方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情绪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