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同治理研究

2022-03-17 02:34:00吕义凯周萍
教育现代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学位双一流

吕义凯,周萍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

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

自1908年美国哈佛大学设立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实践与发展,西方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自1991年3月批准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开展工商管理硕士试点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不平凡历程,至今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格局发生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专业学位建设道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黄宝印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30年》一文中以首个专业学位研究小组、首个专业学位类别等27个“首次”或“首个”梳理了30年来我国专业学位走过的重要节点,对专业学位发展历程提供了全方位概括[1]。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在“双一流”背景下,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培养各行业高端服务型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二是有利于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有利于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打造中国研究生教育品牌等。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专业学位建设力度,陆续出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案(2020-2025)》等重要文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了指南,着力推动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从2021年学位点增列看,全国共有484个单位共新增2023个学位点,其中专业学位点1308个,占全部学位点总数的65%,超出学术学位授权点。为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主动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提升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加专业学位授权点已成为国家学科布局的重要导向。从研究生招生人数看,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1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 2017年起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始终高于学术学位硕士[2],且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长。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概况——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博士和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总数分别提高了1.9和2.4个百分点[3]。

二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归因分析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大量行业型人才,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美国、英国、法国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国相比,由于建设周期相对偏短、发展规模相对较快,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存在社会认同度仍相对偏低、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结构与质量问题并存等发展困境。

(一) 社会认同度仍相对偏低

由于我国“重学轻术”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当前仍然存在社会认同度低的问题。从社会认同度上看,由于报考条件、培养目标等方面的不同,很多人误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含金量没有学术型研究生高,甚至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偏见[4]。从高校学位点申报的布局看,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者和学院师生更倾向于申报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对于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意向不强、动力不足。同时,学校和学院在专业学位的师资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投入力度相对较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缓慢。

(二) 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整体进展仍相对缓慢。培养方案与学术学位区分度不够明显,没有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制定相宜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学术型课程相对偏多,实践指向的课程相对偏少。同时,导师队伍相对学术化,缺乏专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很多导师是由学术学位导师兼任。学术学位导师虽然学术能力强,但相对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导致在培养过程中不能因材施教,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水平不高。

(三) 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兼具“学术性”“实践性”“职业性”[5],具有鲜明的产教融合属性。但从实际效果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没有完全适应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校内校外导师深度融合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不够健全,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足。研究生虽然有实践学分要求并参与了一定的实践活动,但实践基地建设仍相对滞后。校外实践基地在管理职责有待进一步厘清,产教融合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学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体系仍不健全,以非论文完成学业考核的比例仍有待提升等。

(四) 培养质量与结构问题并存

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对偏快,规模增量相对较大,由此带来了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如学位论文质量不高,在论文送审和抽检中问题较多;个别专业学位研究生类别发展缓慢,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提升等。同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相对偏小。根据2018年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我国已设立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7个,有力地支撑了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但博士专业学位发展仍相对滞后,4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只有13个专业学位博士点,整体规模相对偏小,不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需要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省级主管部门的统筹作用和专业学位教指委的指导作用,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场域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推进中外联合培养,全方位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 加强省级统筹,优化专业学位布局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区域和省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行业发展和产业转型等需要,通过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等方式,引导高校撤销布局数量较多、培养规模偏大、社会需求不足的学位授权点。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专项项目,加大对高校优秀教学案例、优秀学位论文和优秀课程教材的培育力度。同时,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抽检力度,强化质量监控。

(二) 充分发挥专业学位教指委的指导作用

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指导组织。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强化统筹和协调,加大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对于提高专业学位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专业学位教指委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在深化制度改革、提高生源质量、培养方案修订,教材案例建设、导师队伍培训、国际交流合作、推进教育认证等方面积极行使职能,规范和促进专业学位发展。

(三) 推进中外联合培养,提升国际化水平

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有着多年的发展经验,强化合作、注重学习,对于促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行业领域不断深化合作,着力建设国际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如中国农业大学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硕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积极推进国际合作。比如在农业硕士和工程硕士的部分领域,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和荷兰瓦格宁根等大学合作,采用“0.5+1+0.5”模式,开展中外联合培养[6]。北京师范大学设立海外人才培养专项,精心设计课程学习或实习实践方案,选派研究生赴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学习;同时支持国内外教师联合授课、开发教材、举办讲座等,打造国际化的课程教学体系[7]。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要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拓展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研究生外语课程数量与质量,丰富研究生海外学习与学术交流渠道。

(四) 高校发挥主体作用,全力打造闭环管理机制

高校要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入口”到“出口”的闭环管理机制,持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切实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1)不断创新招生机制,提高生源质量。

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增长,但与之相伴随的生源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迫在眉睫。高校要通过微信、微博、网络直播等新型媒体方式进行院校推广,并探索以项目制、订单制、举办暑期夏令营等手段创新招生方式,拓展宣传渠道,由点带面,全面提升生源质量。

(2)优化课程教材体系,完善培养方案。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大力推进核心课程、实践类课程建设、打造精品教材,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常态化做好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扎实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探索研究生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的选修学分机制,增强本-硕-博课程的层递和进阶特征,显著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前沿性,切实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

(3)改革导师评聘制度,加强队伍建设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为纲,加大兼职导师选聘制度改革,推进校内学术导师和校外合作导师的专业学位双导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导师的实践能力、育人能力等。严格初次评聘程序,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和评价制度。多措并举,不断构建专业研究生导师队伍培育的长效机制,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重点培养、精准扶持,努力打造高水平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

(4)加大实践基地建设,服务教学实践

加大经费投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申报与建设,提升实践基地的运行实效,服务研究生成长成才。积极与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展合作,探索开展与产业界联合培养研究生,通过在校外设立研究生工作站等举措,激发行业导师积极性,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学位论文选题及指导等方面积极提升行业导师的参与力度,主动服务教学实践。

(5)创新学位论文形式,改革评价机制

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不断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改变以往的单一论文评价方式,积极倡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实践案例、研究报告、发明专利等形式代替学位论文或者作为学位论文的补充。同时,论文评价应注重其技术的创新性、成果转化率及市场需求满足度,在论文评审时要聘请实务导师并适当提高校外专家的评价权重等。

(6)参与国内外专业认证,提升实践能力

积极引进国(境)外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加快推进专业学位参与国际认证,提升专业学位品牌影响力。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为目标,探索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的体制机制。坚持实践导向,不断拓宽实践教育资源,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深入合作,扩大研究生实践锻炼规模,创新实践锻炼方式,增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学位双一流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15 11:52:20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幼儿100(2016年4期)2016-11-30 03:19:55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财经(2016年22期)2016-08-30 10:51:34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南方周末(2016-07-07)2016-07-07 07:59:31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职业技术(2015年8期)2016-01-05 12:16:44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