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背景的小学数学问题化教学研究

2022-03-17 02:23王曼珍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20期
关键词:钢板深度思维

王曼珍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如此。因此,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精细化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中进行深度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

一、问题化教学概述

(一)问题化教学的内涵

问题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整理、设计高效教学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教师采用问题化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激发探究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

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相对简单,其涵盖的都是小学数学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学生通过基础性知识学习为数学能力和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小学生思维方式简单、直观,没有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而数学却是一门抽象思维较强的学科,概念学习、运算求解、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过程比较枯燥,学生很难产生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丰富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问题化教学模式是其中的良好策略和方法之一,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有效完成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二)问题化教学与深度学习的关系

问题化教学与深度学习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问题化教学与深度学习可以彼此促进,相互影响。深度学习的内涵是帮助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发展,学习目标指向学生自主决策、解决问题。而问题化教学需要经过思维操作,以问题为切入点,促使学生明确问题条件、目的和解法,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刺激认知系统,确保思维处于持续活跃状态,此时便产生了深度学习。[2]如果没有经历思维运转过程,学习只能停留在浅表层面。深度学习开展过程需要外部因素和个体认知进行多样化、多角度、多方位的相互作用,需要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强化批判性意识,不断思考、反思,建立知识体系,达到更高水平的思维层次。所以教师应该利用问题化教学模式,帮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深度学习。

二、小学数学开展问题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培养核心素养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同样可以习得知识,但是学生仅仅是掌握知识而已,缺少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以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应用能力培养为纽带。教师应采取问题化教学模式,通过问题设疑、持续探究、思维拓展的方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持续提高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知识归纳与应用的能力。学生在以素养培养为导向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就感,为持续的数学学习提供动力。[3]

(二)有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教师的教也仅仅是“听”与“看”,思维并没有“动起来”,更别说开展深度学习了。问题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打破教学瓶颈,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在问题驱动下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三)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问题化教学模式中,学生经历问题提出到问题分析再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学生从知识掌握到知识应用的过程。问题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拓展思维,对解题路径、数学思想进行深入质疑与探究,不断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系统性的知识体系。[4]

三、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问题化教学优化策略

(一)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巧妙的数学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始终保持思考状态,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立足教材内容,设置挑战性高、探究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将浅层思考转变为深度设疑,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探究欲望,对数学知识开展自主学习。[5]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下称“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时,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组织学生完成一个小游戏:全班学生合理站位,围成一个长方形,在中心点位置放置一个篮子,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向篮中投粉笔,对准确投入篮中的学生在学分榜上累积一分。游戏刚进行一轮,就有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游戏不公平”。教师询问学生:“你为什么说不公平呢?”学生回答:“我站在角落里,离篮子距离最远,而萌萌离篮子最近,只要一抬手,就能顺手将粉笔轻松投进篮子里了”。其他位置不佳的学生也附和“不公平”,教师启发道:“那么,你们认为怎么站位才能公平呢?”于是,学生进行激烈讨论,也纷纷走动位置变换队形为正方形、正多边形等各种图形。也有学生提议说围成圆形,教师立即提问:“为什么围成圆形最公平?”学生在围成圆形后回答:“现在我们每个人与篮子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借此,教师引入教学主题“圆的认识”,向学生介绍“圆,一中同长也”。[6]通过设计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深入体会圆的半径相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在不断实践中进行自主探索,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化导入教学效果。

(二)有效追问,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为了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构建“问题串”。传统教学思路是“解决遗留问题、提出新的问题、突出疑难问题、解决新课时问题”,问题之间缺少层次和逻辑性,学生思维容易跳脱,知识体系也易脱节。而“问题串”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持续追问,将复杂的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关键问题,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的串联,帮助学生形成思维路径,发散学生思维,提升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7]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平方数》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六个问题串。问题一:“老师手里有三幅点图,哪位同学愿意试一下用它们拼出正方形呢?”;问题二:“大家猜猜看,1到10数字之间,哪一个数字对应的点图可以拼成正方形?同学们应该怎么证明呢?”;问题三:“同学们,老师在PPT中列举出一系列点图,下面有对应的计算公式,你们发现什么特点了吗?”;问题四:“大家看下一张图,两幅4的点图,可以拼出一个新的平方数吗?”;问题五:“大家思考一下,至少需要几幅4的点图才可以拼成4的平方数呢?”;问题六:“所有四个相同数的平方数都可以拼成全新的平方数吗?”。[8]根据六个问题串可以看出,问题一的设置属于解决老问题,虽然设计简单,但是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问题一学生可以利用点图拼出正方形。问题二的设置属于解决新问题类型,“1到10数字之间,哪一个数字对应的点图可以拼成正方形?”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种是动手操作,另一种是想象操作,但无论哪一种都需要学生在脑海中进行思维运算。问题三的设置属于疑难问题解答类型,学生需要在计算过程中总结规律,有效考察学生归纳能力和观察能力。问题四的设置又回到解决老问题类型,问题条件细化、问题内容具体,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以自主判断数字与点图的关系。问题五是新问题解决类型,问题难度系数明显升级,问题条件不再确定,而是出现“至少”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探究,一是逐一摆放点图,尝试得出结论;二是计算数字4,总结出规律。无论哪一种方法,学生思维都会得到优化,积累相关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问题六是发现新问题类型,在五个问题基础上提出总结性问题。总之,通过问题串形成的一系列追问,教师将同一类型问题的新旧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帮助学生迅速建立知识体系。同时将“平方数”知识点分解成六个问题,由浅入深,从现象分析到规律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学习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思维,对“平方数”进行深入思考。[9]

(三)创设情境,拓展学生思维深度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就难以开掘学生思维深度。因此,教师应巧妙利用问题化教学方法,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引导学生将理论问题向生活或实践问题进行迁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练习题。问题一:“苗苗家里开了一个钢铁厂,急需一批钢板,在与供应商商量具体数量时,商家表示考虑到运输成本,只能运输一趟。商家现有一辆可载重20吨的卡车,苗苗家订购的钢板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的,每块钢板的边长分别是2.8米和0.6米,钢板的单位面积重量是8.4kg/m2,问,一趟可以运输多少块钢板?”问题二:“苗苗家钢厂想为向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引进了一批边长分别是6米和4米的平行四边形大型钢板,现有一客户想要1块正方形的钢板(厚度不变),询问厂里最大能提供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的钢板?那么,原钢板浪费的面积又是多少呢?”。本题中,教师将问题进行情境化处理,为几何图形计算面积的知识点增设了实践化应用案例,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很容易与生活建立联系,有效拓展了思维深度。

综上所述,问题化教学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理解问题化教学的内涵与应用价值,综合考虑教材内容、新课改数学教学目标、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因素精心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提升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动性,形成数学思维,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从而培养数学综合能力和素养。

猜你喜欢
钢板深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临氢设备用125mm超厚2.25Cr1Mo钢板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