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理念”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以扬州市Y小学为例

2022-03-17 00:49褚梦笛朱奕瑾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

褚梦笛 朱奕瑾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0)

0 引言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小学阶段,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使学生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体会劳动光荣,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促进其健康健全人格的形成,并为中学阶段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打下坚实基础。

1 当前存在的问题

1.1 对劳育的误解

劳动时常会沦为惩罚学生的手段。比如,学生迟到罚扫教室一天;不按时完成作业,罚倒垃圾一次等。这是劳动教育的大忌。学生会觉得劳动是件令人不快、丢脸的事情,只有犯错的人才会搞劳动。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厌恶劳动,轻视劳动者,这不利于树立社会主义劳动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违纪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教师要多一点教育和引导,多一点耐心和爱心,尤其不能将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段和形式来“教育”“感化”学生,以免错上加错,有损师表形象。

1.2 有劳无教的窘境

劳动教育被泛化、窄化以及呈现娱乐化的趋势,使得劳动的教育功能、育人导向没有发挥出来,反而因为形式主义加重了师生的负担,因此存在“劳而无教”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劳动教育的内容为要求学生做手工、家务等简单形式的体力劳动,缺乏创意和创造性。虽然学生常被要求参加实践,但没有受到关于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缺乏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和灌输;第二,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无法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课上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是分离的、没有联系的,两者很难做到一致。或是局限于教学用具等客观原因,或是某些主观因素(师生皆把劳动课堂当作硬性规定,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再加上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是零碎的、点状的劳动活动,没有明确的劳动理论教学目标和系统的劳动实践教育体系。在劳动过程中匮乏价值引领,不少孩子是被动的,无感情的。甚至有学生表示,喜欢劳动课的原因之一是可以不上“主课”,实在是把劳动当游戏、娱乐,亵渎了劳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3 劳动教育主体单一

当下的劳动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学校开展的,尚未形成家校协同发展机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成果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因此家长也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劳动的责任。调查数据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家长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过劳动教育,让孩子做家务只是为了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频率极低),更不用说劳动意识、观念的培养,这是家庭版“有劳动无教育”。大多数家长都是把应试教育的学习任务作为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甚至在劳动价值观方面给学生以错误引导(“好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你操心”或“如果学习不好就只能去搬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如鸟之双翼,人之双足,单纯的学校教育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 “知行合一”理念在Y小学落地

2.1 专设劳动必修课程,构建劳动教育新固态

为积极响应江苏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学校每周开设专门的劳动实践课,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情况,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劳动教育内容,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可变化的劳动要求,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劳动生活体验。每年五一前后的两周为校园劳动周。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协助食堂工作人员打扫卫生;在图书馆协助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借阅信息登记、整理和归类工作;在门卫室协助门卫师傅给外来人员测温、登记等。此外,学校基于扬州传统剪纸文化开设特色主题课程并出版教材《爱上剪纸》,开展夏令营、设立剪纸社团,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对扬州剪纸文化和精神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体悟剪纸背后蕴藏的传统内涵,理解传承的意义与价值。剪纸工具简单,材料易找,需要动手动脑,更需要耐心恒心。Y小学通过价值观的浸染与劳动能力的培养践行“知行合一”理念,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普及美育、劳育知识,发展学生个性,提升素养。

2.2 课外活动丰富课程,构建劳动教育新动态

学校以某些特殊节日为契机来锻炼全体学生的劳动技能,如在每年三八妇女节发出“为妈妈、奶奶做件事”的劳动号召,并得到了孩子们的积极响应;将四月定为“劳动教育月”;在五一期间开展如“劳动的人们最美”“劳动最光荣”等主题的课外活动:做家务、厨艺、变废为宝的手工;制作感恩父母养育的信或贺卡等。在抗击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历史背景下,鼓励学生用传统艺术创作剪纸、手抄报、征文等多种形式的作品致敬在防疫工作中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体悟不同社会角色担负的劳动责任,不同职业角色负责的劳动内容,不同性质的劳动活动体现的内涵。Y小学巧妙利用教育契机帮助学生培养学生以劳动获取幸福,以劳动创造生活,以劳动获取社会责任感的正确劳动观。这样的活动流程设置符合陶行知“知行合一”理念,将观念灌输与能力培养进行融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3 总结与反思

大多数人对劳动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体力劳动的层面,想当然地把劳动教育限定于技能学习、实践体验,忘记培育劳动价值观、让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等劳动教育应有的核心或本质目标,劳动教育的意义被偏颇化,失去了创新性和吸引力。而将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则会让学生更加远离劳动,当羞耻感和拒绝心态深深刻在脑海中,谁又会发自内心的觉得“劳动最光荣”呢?因此我们势必要摒弃对劳动教育的错误理解和偏见,基于“知行合一”的理念和目标,完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

3.1 家庭教育要担当

想要更好地普及劳动教育,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一门心思搞成绩、忽视劳动的传统观念亟须更新。当下,社会应该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帮助家长认识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人生观的建立需要劳动教育和学习教育相结合,这样孩子才能更加容易适应未来形势多变的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家长要教育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诸如自己洗红领巾、安排全家旅行计划、整理房间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劳动作业,让孩子从生活中获取和发现劳动的乐趣,家长要注意灵活变通,切忌为了图省事而一手包办。同时,学校需要协助家长制定家庭劳动教育的操作手册,分年级设计劳动教育项目的基本内容,为家长提供一份可参考的“说明书”。此外,家长还要定期和老师沟通学生在家表现情况。

3.2 教师教学花样多

3.2.1 培养责任意识

劳动相当于一种责任意识。所谓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也是一种传统美德。教师可以开展关于责任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深度了解自己的个性和情感状况。以“我为什么这样?我可以怎样?”等问题来深入剖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是认识自我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现和习惯[1]。再次,认真的学习态度也是学生责任意识的体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保证质量、拒绝抄袭等,大力倡导学生凡事都要做到专心致志、认真仔细,着眼课堂,培养良好习惯。除此之外,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还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例如班里可以建立流动的班干制度,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当小领导,使班里没有闲人,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通过参与到班级的日常建设中,做一个对班级有贡献的人,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是相得益彰的,一个劳动意识强烈的人,必然是一个恪尽职守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对待劳动的态度也必不会冷漠。

3.2.2 打造“见缝插针”的课堂

除了专门的劳动课堂以外,各科教师应具有“教育机智”。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政涛所说:“每个学科所教的知识背后,都有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要让劳动教育渗透、贯穿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方式里。”以语文课堂中的《走,我们去植树》这首诗为例:在提到植树的作用时,诗歌运用了“绿色工厂”“叫风沙乖乖低头”等形象生动的字眼,而这些不是一笑而过的简单问题,背后隐含着丰富的道理。教师可以在此向学生介绍其内在的科学知识,以促进学生对诗歌主旨作深一步的感悟。当然,不少学生对树木的环保作用已有所知晓,固沙蓄水,防止水土流失等等,教师可以再科普植树的具体步骤,让植树这件事不只停留在书本上和想象中。数学学科则可以制作学具,因为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某些知识中,借助相关学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概念以及数学思维的形成,如果学具也让学生动手完成,一方面,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另一方面,有机的融入劳动教育,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3.2.3 把劳动当成奖赏

国外教育从不用劳动惩罚学生,他们经常奖励表现良好的学生参加学校劳动,让孩子们在劳动中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赞美、成功与喜悦,体会合作和交流的快乐,深刻感受社会劳动工作的辛劳,从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中学会珍视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在劳动教育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对待劳动有了愉悦的情感体验,确立了积极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就能够真正的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同样的道理,对待劳动的厌恶心理和消极态度只会树立起学生错误的劳动观念。

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对劳动的期待。每一个学生都有为老师做事的满腔热情,当老师要请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孩子们总是举手如林甚至纷纷拥到老师的身边来争取。许多教师仅仅从完成劳动任务的角度出发选择学生,比如选个大的擦黑板,选力气足的拖地,选腿长的送材料。这实际上就影响了很多同学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够能经常表现出这样的态度:谁表现最好就让谁做这件事,不知不觉地,在孩子们的心中劳动就会成为一件光荣的、令人羡慕的事情,领到任务、参加劳动就会成为他们纯洁的心灵里一个小小的愿望。

其次,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每一次有组织的劳动,教师都要重视劳动前的发动、劳动时的指导,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在劳动中遇到难题能够得到顺利解决。这样,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就能始终带着积极的态度和愉快的心理体验。劳动结束后,要注意及时总结:一是要大力表彰奖励表现优秀、任务完成出色的同学,二是组织学生畅谈劳动的快乐,如锻炼自己的能力、营造舒适的环境是一种快乐;为老师同学服务、培养奉献的精神是一种快乐……这样的表彰和总结,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成就感以及对再次参与劳动的期待。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劳动不是种体力的付出、过失的弥补,而是种精神的愉悦、付出的回报。对劳动结果的肯定本身就是对劳动的肯定,劳动过程的劳苦伴随的是思想改造后的甜蜜。不妨把劳动作为一种奖赏,让学生在这种奖赏中变得可爱,在劳动中学会坚强。

3.3 学校统筹需增强

3.3.1 加强校社合作

目前开展的校外实践的接触面比较小,多样化程度较低。学校应大力拓展实践场所,利用本地条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尽可能找到多的合适的劳动教育的资源,比如农业种植、动物养殖基地,组织参观车间等。知而不行,等于无知,学校应努力构建劳动教育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支持作用,为学生提供“行”的机会。

3.3.2 课程设计

要增加学工和学农等内容。目前的教学内容几乎为“手工制作”“剪纸”,千篇一律,学生无法切实感受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这样的课程单调乏味,而且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对容易,不如添加一些“金工”“木工”“陶工”等专题的学习,或者一些“机器设备”等辅助性质的学习内容。在农学方面,可以设置“养护”“种植”等活动,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花朵、树苗的种植,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习到植物种植和养护的方法,又能学到观察的技巧和日志的写作技能。总之,要让学生在学工和学农课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体验到劳动创造价值,增长社会经验;同时也要让学生们在劳动中发现问题,产生创新灵感,并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改进和完善学习方法和技能。

3.3.3 日常化

专设“劳动教育”专项课程的益处不必多言,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在学校课程体系已十分拥挤的情况下另添新课程,给师生带来了负担,也会削弱劳动教育自身的价值,所以必须寻找新出路。要发挥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作用,就要把劳动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使之成为一种生存方式;亦应将其与其它“各育”融通起来,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式的贯穿渗透,让劳动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中无时、无处不在。例如,将劳动教育与智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动脑并激发创新能力,通过一些具体事物的小创造、小实验、小改革等,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与其它“各育”融通起来的劳动教育,只有日常化的劳动教育,才最有生命力,也才最为持久。

3.3.4 教育评价

评价的主体一定要将学生和家长加入在内。让学生成为评价者,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而家长作为劳动教育向校外延伸的管理者,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给予及时、客观的评价,激发动机。劳动教育的评价内容应包括两个维度:“知”与“行”。“知”要涵盖劳动意识、知识、态度等(认知和情感),“行”要涵盖劳动技能、方法、绩效等(行为),以此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和创新设计等方面内容的评价模式。评价指标要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以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要将劳动教育的完成情况计入综合素质档案,并将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可尝试任务清单式评价,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现实条件设定合理的劳动任务,包括家庭、校内、校外三方面,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树立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一周一次的填写频率较为合理,清单内容的设置要注意实践体验和意识感受的兼顾;最后,要注重评价的过程化而非一锤定音。多次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可以及时监测和调控学生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要给予相同程度的重视,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过程性评价以学生的“参与”为中心,以“劳动”为载体[2],对学生参与劳动做出客观的评价,从而形成表现性评价。此外,教师应学会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评价的方式和手段。

4 结语

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的教学,更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高尔基曾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青少年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对劳动缺乏正确认识,甚至轻视劳动,远离劳动,必然会对其价值取向产生影响,影响个人的终身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劳动课程体系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