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锴,刘晓冰,赵原庆,韩鹏昭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药学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正好将二者结合起来,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查阅文献,分析归纳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但从往年毕业设计(论文)来看,其质量无法达到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因此,本文将分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来保障其质量,培养对国家有益的药学专业大学生。
查阅往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可以发现,部分毕业学生的论文存在很多问题,如无法体现个人思考和创新点。创新是事物发展前进的必要条件,创新性教育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需要以创新性理念为依托,转变医学教育的观念和思想[1]。选题缺乏科学性;内容上空洞,与主题关联性不强;论文结构、格式不合理;实验数据缺乏真实性;抄袭剽窃严重等情况。究其原因,要从学生、教师、专业、院校四方面来分析。
(1)学生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院校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不高,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按时交出一篇大致符合要求的论文就能满足毕业要求,再加上考研、实习、找工作的压力,使大多数学生将精力和时间放在其他方面。高质量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耗时、耗力,且多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本科教育期间缺乏整体教学引导,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自觉困难,容易有放弃懈怠的心态。周边同学热情不高以及往年同学的影响,使整体不能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
(2)教师引导不足,监管力度欠缺。指导教师要兼顾教学和科研工作,时间精力不足,无法做到对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的全程监管。再加上院校对毕业论文的低要求,指导教师责任意识逐步降低。另外,为了方便,在选题上,一般给定主题让学生选择,出现同届、往届选题重复的问题,学生自我思考不足,对于专业认识不深,无找出创新点。
(3)专业认识不深,实际应用联系不足。药学专业是需要实践的专业,因此毕业实习在本专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实习单位与院校没有制定严格的实习规范,或者监管不严,导致实习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理论学习时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不能与实际结合,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
(4)院校支持力度小,时间安排不合理,监察机构不完善。毕业设计(论文)需要进行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大量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任何环节得不到有力支持都将影响学生的设计,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本科期间没有得到有关科研的系统学习,没有掌握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这就加重了最后一年的学习负担。毕业设计(论文)时间长,内容多,各级各时间段需要得到有力的监督,严格的审查以及及时的帮助[3-5]。
分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地原因,将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检查阶段,规定各阶段相关方各自的责任,建立清晰完善规范的质量保障策略。
对于毕业设计(论文)来说,计划制定是整个论文完成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保障。学校教务处统一下发关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文件,对实施、检查、审核等进行具体规定。各专业接收到学校相关文件后,对上一学年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具体问题及可能原因,制定更细化的规则,并严格执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院校将有关科学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的课程加入到本科前三年的教学里,组织各个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的老师、同学定期对本科生进行科学讲座和经验分享。学生在选择指导老师时,要做到自己感兴趣或者要做的实验与指导老师的科研相适应。各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制定更细化的要求,专门开设有关本专业前沿技术、实际应用、未来设想相关的课程,充分调动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及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能达到的最好效果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主动深入。在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所有本科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更充分的理解,对自己将要研究的内容有基本的打算,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创新点在哪,应用在哪里。指导老师要负好引导、监管的责任。在计划阶段,指导老师首先负责引导学生选题,选择的主题要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效用性等。除此之外,指导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时间分配,确保在毕业前能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生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个经历,当成自己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锻炼机会;认真按照学校,专业的要求,前期认真学习各项知识,以便后期能灵活运用;除此之外,要对自己各时期任务有具体的计划,以免后期过于混乱。
实施阶段是毕业设计(论文)的中心环节,各相关方要从计划阶段转移到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需要学校的支持,本专业的检查,指导老师的全程监管,学生本人的坚持不懈,才能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
院校可以采取毕业设计(论文)与大学生实践结合,给予优秀项目奖励。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采取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相结合的模式,首先在相关制药企业进行学习和调研,结合制药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其生产工艺流程,选取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研究主题。企业能提供学生创新的实践环境,利用校企协同的优势,分析校企协同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探索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合理方案[2]。其次,为大学生提供文献查找数据库,相关的实验仪器等。大学生可以在企业锻炼实践能力,再交由学校导师进行实验室管理和论文写作,培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科研思维的药学人才[3]。
专业上规定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要求,要突出本专业的特点。细化各阶段的监管细则,并要求定期进行汇报。如要求学生记录每次实验内容、结果及本人的分析思考,每周交由指导老师进行审查,由指导老师签字后,每月可进行抽查。
指导老师要建立与本科生之间有效沟通,获得对方的信任。定期组织毕业设计(论文)实施情况汇报,本科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和同学进行回答,建立起学生之间交换意见,互相学习的平台,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可能发生的错误。在论文写作阶段。首先询问本科生关于论文写作的格式要求,随时关注写作情况以及是否规范。最后在答辩之前审查,确保毕业论文的规范书写。
作为主体的学生,跟随制定的规范严格实行。在制定整个实验计划前,无论是对本专业,还是自己将要研究的课题,都有清晰明确的框架认识。完成计划书写后,首先从科学性、创新行、实用性、可行性等进行自评。然后交由指导老师进行审查,获取指导意见进行修改。开题时能清楚告知专家老师自己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假设结果,创新点在哪里,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实验操作期间,遵守所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爱护实验仪器,遇到不熟悉的操作,要及时寻求他人的帮助。要养成每次实验结束后进行记录、总结、反思的习惯。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先自己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自我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去询问老师和师兄(姐),要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时,明确写作内容和格式要求,文字表达要符合书面表达和专业的要求。整个论文内容要有自己的逻辑和思考,创新点突出,结构规范[3,6,8-9]。
整个检查阶段分为三个时期:开题、中期、结题。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重点评价内容。
开题时期:在调研和开题阶段,主要考察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程度,是否能从制药企业的实践经验中,找到适用于实际应用的研究课题。即从可行性,创新性,专业性等方面评价学生的选题,并提出指导意见。在文献综述方面,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运用现代技术和工具准确快速查找相关资以及能否准确对专业外文文献进行翻译和运用;搜集资料后能否进行分析整理,找出自己所需的信息;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前沿理论和技术,培养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专家小组从全面性,系统性,逻辑性等对文献综述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中期汇报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考察学生能否运用专业知识,实验工具,实验方法及实际环境对毕业设计进行优化和实施。将前期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将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对比,是否符合先前设想,如不符合,应如何调整实验。中期汇报阶段,是对前期所有实验内容的总结,督促学生将前期所有工作规范化整理,理清思路,做出总结,并根据总结情况,对下一步计划做出调整和完善。这一阶段,指导老师应该做好指导和监督,及时发现评价出现的问题,帮助改正。
结课时期:主要考察学生对整个实验流程的规范化记录,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分析能力,逻辑思考能力,语言总结能力等。指导老师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书写后,从真实性,逻辑性,规范性进行评价。在设计评阅阶段,从他人角度评价毕业论文撰写是否满足要求,是否规范;答辩阶段,评价答辩者是否能清楚讲述毕业设计的整个流程和结果,是否能与专家进行交流,是否有自己的思考。
上述各评价阶段需要由学校和院系根据学校及专业毕业要求及课程目标,学生各方面能力所能达到的层次,进行评价体系的量化,制定评价标准细则,严格按照评价标准执行[7-8]。
除了上述三个时期外,评价应存在于整个实验阶段。首先是自我的评价,评价自己各方面的工作情况,其次是老师与师兄(姐)的评价,各方评价综合起来,最后又回到自身,对各种评价进行甄选,进而完善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可以看出,不同时期都有侧重考察的能力,但又有交叉。对本科生自身来说,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是一个自我思考,自我完善,自我反思的过程,通过自我和他人的评价,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情况。
药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环,一方面体现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兼具科研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高质量药学人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实践和研究是基于既往存在的问题,做出及时反应的要求。对院校,专业,教师和学生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细化到每个人,共同建立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保障本科生顺利且高质量毕业[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