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与思考

2022-03-17 01:42李慧慧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敌后战场抗战

李慧慧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治史传统,浩瀚的史书记录着厚重的历史智慧和丰富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得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延续至今,成为我们今天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历史源泉。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对象是15~18岁的学生,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历史课程承载着厚重的华夏文明,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如何将蕴含着正确的历史观的“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中学历史教学中,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学历史教学的价值思考

中学历史课程思政,是指挖掘历史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并将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新型教学观。所有课程的育人目标都是为了共同培养爱党、爱国、爱家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这是中学课程教育的向心力,也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历史学科亦是如此。历史课程需要立足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

新课程标准中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相似点。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史学品格的过程,即具有求真精神、贯通意识和批判思维。求真是让学生理解历史学习讲究就事论事,我们所得出的任何观点,以及对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发展过程的认识都要基于历史材料,论从史出,这是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在信息化时代,手机、网络上的信息铺天盖地,学生需要具备史料实证的素养,增强实事求是、辨析信息真伪的能力;贯通意识是告诉学生古今中外、时间、空间都是联系的,这就是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批判思维是告诉学生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上的人和事,这里实际上体现着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不仅仅是喊喊爱国口号这么简单,它还反映在评价一件事情的对与错,要看其对于主流利益或者历史大势是否有积极意义。比如,一项改革政策的推行势必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如果这项政策对国家有利,对大多数百姓有利,那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就要趋于正面的评价。学生的理解达到了这一层次,才算具备了家国情怀。具备了这三方面的史学品格,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就真正落地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起到重要作用,利于培养学生日后分析解释各种事物的能力。历史学的本质就是思考人或事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变与不变,不变的东西,要回答“继承了什么”;变化的东西,则是要理解“发展了什么”。所有的历史现象、事件也都有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把这些给学生讲清楚,就事半功倍了。通过对史实的学习让学生加强对价值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核心素养很好地将课程思政的理论融入其中,充分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二、课程思政在教学设计中的实践路径探索

“通史+专题”的模式是历史统编新教材的创新之一,既保证了历史的时序性,也有利于深入分析史事,使课程思政理念融合到教材中。教师高效地利用教材资源,能使历史课程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高中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与初中历史知识较好地衔接,不仅体现历史的时序性,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利于学生通过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形成时空观念,从宏观上认识国家的发展历程。

带有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教师备课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工作。例如,在《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中[1],笔者挖掘教材中课程思政的元素,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结合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相关史实,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离不开国共双方的相互配合,尤其是中共在促进团结中的中流砥柱的地位。抗日战争中许多抗日英雄为保家卫国英勇牺牲,抗战的最终胜利来之不易,通过相关抗战史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在材料中呈现出相关战争的形势图,直观反映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学生通过地图更直观地感受抗日战争;同时,大量运用时间轴处理多元的历史线索,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结合多种类型的史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理解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敌后战场的抗战”这一子目中,笔者梳理了抗战初期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一方面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另一方面就要伺机深入敌人占领区,展开广泛的游击战。出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引导学生从空间上理解敌后战场的开展。出示百团大战示意图,以及百团大战的战果列表,认识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简要讲述“皖南事变”,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坚决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和坚持敌后游击战和根据地建设,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始终坚持抗战,同时通过“三三制”等进行根据地建设,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东方主战场”这一子目,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并出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战场的起止时间”时间轴,通过对比,分析中国战场的特点: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唯一战场。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抗击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以及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结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历史大事记时间轴,理解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的谋划和指挥;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得到了国际公认。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除了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体会拥护党、拥护祖国的爱国之情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观念的不断发展,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以“思政”理念代替“传统”教学理念。课前应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多思考问题的引导和历史知识的感悟,结合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和课程思政理念,切实践行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史料、教材,融汇课程思政内容到课堂上,才能使学生学习到知识并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学历史课堂要遵循教育规律,实现学科育德的根本任务,不遗余力地探索课程思政在历史教学中的多元实践路径,多方协同共进以激发历史课程的育德功能,形成历史教育的最大合力。

猜你喜欢
敌后战场抗战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奋勇战敌后 担当主力军——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