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梅 张建喜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3)
董刚提出双高计划建设的根本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主线是产教深度融合、重要任务是提升服务能力。产教深度融合学校要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搭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成为校企命运共同体。
双高计划学校应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领域,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以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技能大师培养等为主要内容,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更新,为行业企业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
中国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与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体系有很大的关系。基础教育的中高考压力,导致学生形成应试型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不足。高校在创新培养中忽略学生基础,没有根据学生特点量身定制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导致我国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校没有产出应有的成果。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应用学科的毕业设计一般都会获得知识产权,并终生有收益。我国高校师生的创新成果却转化率极低。
高职教师普遍存在以教学为主的现象。首先高职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高于普通高校,由于高职院校生师比普遍较高,一般教师每周要承担12-16节的教学工作,这与本科教师平均周课时6-8节相比,增加了一倍。其次高职教师的绩效工资一般都是以教学课时进行考核,教师能够从科研工作中获取绩效收入比例很低。在制度指挥棒下,多数教师选择了通过多上课来增加收入,这也导致教师忙于上课,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
在高职院校建设的初期,社会普遍给高职院校的定位是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甚至还有人认为高职院校教师不必谈科研、做科研。这主要集中表现在高职院校发展初期需要大量教师,因此招收的教师多数来自应届毕业生,没有企业经历,缺乏科研经验。同时受平台、政策导向、自身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高职教师获取科研项目的渠道少,数量少。以上原因导致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科研团队薄弱,科研人员不足的现状。大部分的教职工或忙于教学实训任务,或忙于行政管理与辅助服务,从事科研与成果转化的人员薄弱。高职教师作科研目的性强,普遍是为职称评聘、评优升职,如此导向导致多数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急功近利,产出的成果质量差,价值低;教师一般把科研作为提升职称的跳板,在千方百计达到目的后,主观上不愿意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客观上无法胜任更高级别的研究项目。没有长期的科研训练,高职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与路线,缺乏知识储备与资源积累,不能持续跟踪科研发展,导致无法从事较高层次的项目、工程研发。长此以往,高职院校不能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教师的科研意愿也不能持久。
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相对薄弱。科研处在学校层面负责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过程监管,项目验收,成果审核,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等职能,教师负责科研一线的研究与基础性科研材料的收集与上传。高职院校的科研处一般是一个小部门,具有人员少,经费少的特点。据笔者调研,当前大部分高职科研处部门职数为3人,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职能与教务处合并。受科研部门人员不足、科研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等因素制约,科研处往往主要起上传下达的职能,缺乏对国家地方科研政策的研究,缺乏对各个领域科技前沿的跟踪,缺乏对全校科研工作的针对性辅导,对高职科研工作的助推功能还没有发挥。高职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国内多数高校逐步开展起信息化校园工程建设。办公自动化、教学管理等信息化已经成为日常,然而科研系统的投入和普及率相对却较低。科研项目管理关联资产、财务、合同、审计、人员等各方面,缺乏信息化的科研管理,给教师,因此也进一步阻碍了高职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提升教师科创能力,加强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师生设计科技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创业技能等方面培训方案;整合领军企业、知名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资源,打造科技论坛,科学大讲堂等学术交流平台等渠道,激发师生开展技术研发、文化创意的源动力,培育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科研岗教师与专任教师的合作交流。科研岗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却缺乏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专任教师在课程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能力强,但缺乏科研经验。鼓励两类各有特长的教师组建团队,将科研中的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和实践课程,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增加了科研团队力量。
打造优秀技术服务团队,为企业开展社会服务。将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联动,培养创新人才。以优势专业和应用技术服务平台为依托,以企业研发、技术转化为载体的优秀技术服务团队,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人员与产业的交流互动,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挂职承担企业行业技术开发项目,推动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满足企业向中高端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
建设面向企业行业的科研平台。针对行业企业的学科交叉、技术融合等特点,单一科研平台跨领域资源集成度不够高等痛点,高职院校搭建的校企合作科研平台,着力加强关键节点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可有效解决单一创新主体难于解决的科研与管理瓶颈。建设面向行业的成果转移基地,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突破,新产品、新装备研发,可以增大重大科研项目的中标率。同时面向企业开展应用创新,推动重大技术成果中试熟化与工程化,推动行业技术转移扩散和成果示范应用。
建设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校企协同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提质增效,开展创业、孵化、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以“企业提需求、学校搞研发、协同做项目”的模式,开展需求牵引的“订单式”立项,引导企业早期介入开展“先导式”立项,搭建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网络交互平台,促成“互动式”立项。为企业解决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咨询服务等方面难题,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通过校企合作科研服务平台建设,拓宽教师的科研领域,不再一味追求项目的等级,把科研创新的重点聚焦到个人知识领域的拓展,通过工艺改进为企业提质增效上,提升科研创新的获得感和荣誉感。
高职院校科创育人建设首先要树立科研强校的思维导向,高职院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能有效扩大学校的办法经费渠道,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和学生就业质量。因此,高职院校也要重视科学研究,要改变高职院校重教育教学轻科研服务的意识,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激励教师参与科研。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学习对接前沿技术与成果,提升研发能力;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广。
完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加大科研绩效的激励力度。完善以技术创新水平和行业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考核机制,杜绝“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教师评价。立足服务行业产业发展,对科研的内涵适度拓宽,制定适合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服务绩效考核指标。
完善驱动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加快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量化成果转化率,如制定完善《关于鼓励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办法》《横向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热情与潜力,以机制改革加速成果转化,以成果转化驱动科技创新。
科研工作要坚持“四个面向”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高职院校在“双高计划”建设的新背景下,要依靠改革激发活力,不断完善学校科研协同创新体系,提升教师的科研服务能力,拓宽教师科创育人的渠道,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命健康需求,助力实现“双高计划”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