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博 张高境 槐彩昌
(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 山东·潍坊 261011)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因此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才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已逐渐取代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通过“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从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入手,在育人环境、课堂教学、德育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目的是探寻在信息化条件下对中职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对已发表的文献和成果入手研究发现,基于信息化教学改革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相对匮乏。因此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可以弥补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更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技术人才的基础保障。利用“互联网+”构建沉浸式教学环境,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基于中职院校实际,探究信息化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让信息技术走进心理健康课堂,探索出能够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活动载体,自身感受,领悟知识,回归实践”体验式教学模式。
根据中职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助掌握学习、择业、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其自信、乐观、积极等优秀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身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要求。通过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活动,结合线上线下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指导教师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技术手段,构建课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思考、从而学会成长,以此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全心理品质。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愉快安全的课堂氛围,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创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中。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效果。
信息化条件下的信息资源是以电子资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储存在光、磁等非印刷质的介质中,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发布、传递、储存的各类信息资源的总和。网络环境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资源是指利用全媒体网络技术手段,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加以整合,以实体、纸质、数字等形成建立全方位、多维度、高频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这个教学资源体系包括文献资料、图片资料、音频视频、案例(个案)与分析、教材与参考等,实现课程教育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材内外、档案内外的资源整合。
课程资源结合文本、图像、视音频作为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载体,与线上课程资源平台相结合,建设立体化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库。课上为学生提供视音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拓展学生思维,展开广泛的讨论,潜移默化的学习理论知识。课下通过在线心理测试和在线心理咨询等途径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不良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丰富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研究资源、学习与实践资源,推进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支持。
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推广建设心理咨询公众号,同时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性高,隐私性好的学习、咨询和沟通渠道。通过公众平台向教职工、学生和家长宣传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实现“人人都是心理咨询师”的构想。借助公众号平台的聊天功能实现在线心理咨询和沟通。避免了学生排斥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困扰,最大程度的保障学生隐私安全。利用公众号推送心理健康科普知识,解决家长针对当前年龄段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满足家长的学习需求。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通常以纸质问卷和档案的形式进行,难以进行系统的分析。借助公众号推送心理测评问卷大大提高了测评效率,即时统计的数据信息为学生心理状态分析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撑。
(1)建立“金字塔式”的包保责任制。实行从学校领导、院系领导、班主任、教师全员参与学生心理教育,分工明确、领导跟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并参与并监督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班主任在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科任教师承包所任课班级的学生并签订责任书,负责所承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级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帮扶小组,每组任命心理健康素质比较好的班干部或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学习,交流经验,力所能及地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帮助,积极向老师反映本小组成员的心理状况,以便老师及时全面地了解情况,更快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顺利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严密网络,使教育责任明确到人,疏而不漏。
(2)完善管理方式。以人本的理念和科学、民主的管理方式,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能将人本原则接受为自己的人际交往、立身行事的准则。
(3)转变工作作风。教职工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学校教职工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帮他们疏导心理困惑,切实解决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问题。以勤勉务实、严格自律、大公无私的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减少了德育管理中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也不断把榜样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力量内化为自己的动力,形成正确、持久的人生观、价值观。
(4)营造校园精神环境,利用校园标语牌、楼道展示牌、宣传栏、橱窗、板报、班级条幅等形式,展现学校的教风、学风、道德风尚和整体风貌。在这种良好的校风校貌的感染和熏陶下,学生的心理品质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逐步形成了勤奋务实、积极上进、文明礼貌等良好心理素质。
基于信息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教学过程贯穿学生生活。在课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共享平台了解有关课程内容,并通过发布课前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完成心理测试,观看视频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前任务。在课上引入情景演示,分组讨论等环节进行讨论。课后可以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交流,网络环境中学生的隐私得以被很好的保护,鼓励学生可以大胆地吐露内心的感受,师生能够单独交流,帮助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
在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表现方面内容的研究还比较笼统,不够全面细致。事实上,中职学生心理的不成熟,情绪激动、感情用事的行为时常发生;不但对自己、他人的身心和财产造成威胁,而且可能走向极端。
在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研究中,新时期的家庭问题越来越多,单亲、留守、溺爱等家庭原因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家庭问题要在家庭中去解决,仍需进一步尝试构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融合机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职业学校,育人很重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始终是我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