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艳,吴晓东
(1.甘肃省临夏市民族医院,甘肃临夏 7311002;2.甘肃省临夏市人民医院,甘肃临夏 731100)
顽固性口腔溃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多因心脾积热或肺胃蕴热所致,春秋季节发病较多,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该病症具有复发性、自限性、周期性等特点[1],好发于颊部、唇内侧、舌缘、牙龈、软腭等部位,病灶周围呈现红肿,具有明显的灼痛感[2]。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药物有很多,比如维生素类、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这些常规治疗方法实际效果仍不理想,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探索[3]。在此情况下,采用针刺地仓穴为主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获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能够丰富该病症的治疗手段,现将具体实施情况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08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研究要求的顽固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5例,男30例,女35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为40.8岁,病程1-5年,对照组65例,男28例,女37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为39.1岁,病程1-6年。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具有可比性。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两组病例均符合顽固性口腔溃疡诊断标准,并且排除创伤性溃疡、感染性溃疡、癌性溃疡等不符合实验要求的患者,本次研究符合医院伦理要求和批准程序,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和同意参与临床研究。
西医:溃疡主要发生在唇、舌、颊等部位,数量少于10个,直径不大于5-10mm,局部有疼痛感,易反复发作,中央凹陷,上覆黄白色假膜,周边充血,有较窄红晕,基部不硬,边缘整齐。中医:溃疡中央凹陷,周边红肿,口内疼痛,兼有口渴、心烦、尿黄、舌红等其他症状[4]。本次研究选择的患者均符合上述顽固性口腔溃疡中西医诊断标准。
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即口服维生素B2片(20mg)和维生素C片(120mg),每日三次,服用1个月。
2.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采用针刺地仓穴为主的方法治疗,每日一次。皮肤消毒后,使用1.5-3.0寸毫针,以15度角由地仓向水沟透刺,得气后停留5min,将针退至皮下,然后由地仓透刺承浆穴,得气后停留5min,将针退至皮下,最后由地仓透刺颊车,得气后停留10min。另外,使用28号针直刺口腔溃疡面对应的口腔外,穿过肌肉层,在口腔溃疡面触及针尖即可,避免刺伤牙龈或舌,大幅度捻转提插10余次,不留针,出针后挤出数滴血液。
对比两组治疗效率、疼痛消失时间及愈合时间、炎性因子指标、实验室相关指标。本次研究主要根据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相关规定进行分类统计,作为评价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最后统计总有效率。痊愈判定标准为:溃疡面消失,伤害区疼痛感消除,一年后不再复发。显效判定标准为:溃疡大小或数量明显减小,疼痛感减弱,且疼痛间歇时间延长。有效判定标准为:溃疡大小或数量减少,但疼痛间歇时间并没有变化。无效判定标准为:溃疡大小或数量没有变化,且疼痛间歇时间也没有改变。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除了该主要评价标准,本研究还针对疼痛消失时间及愈合时间进行了统计,作为辅助评判标准,以全面评估两种治疗方案的实际效果。炎性因子指标包括IL-2、IL-8、TNF-α,收集患者的静脉血,对其进行离心处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以上指标水平。实验室相关指标包括CD3+、CD4+/CD8+,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查以上指标水平。
本次实验利用的数据处理分析软件为SPSS 18.0,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λ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与对照组均有65名患者,根据临床疗效划分标准,结果统计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5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在治疗过程中,研究组患者的疼痛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愈合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下表2所示。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疼痛消失时间及愈合时间对比(±s)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疼痛消失时间及愈合时间对比(±s)
t 例数 疼痛消失时间 愈合时间研究组 65 3.41±1.02 4.85±1.76对照组 65 6.02±1.34 8.67±2.55 t— 2.463 2.94 P— 0.009 0.011
研究组炎性因子指标水平相比,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对比(±s),n=65
表3 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对比(±s),n=65
组别IL-2(ng/L) IL-8(ng/L) TNF-α(ng/L)研究组治疗前633.45±126.87 98.24±6.15 44.45±7.19治疗后951.56±275.54 61.27±10.25 24.18±5.46 t 8.4471 24.9352 18.1014 P 0.0000 0.0000 0.0000对照组治疗前632.67±125.85 99.00±6.37 44.29±7.24治疗后778.39±210.28 82.45±10.40 33.49±5.27 t 4.7940 10.9407 9.7234 P 0.0000 0.0000 0.0000两组治疗后t 4.0252 11.6941 9.8913两组治疗后P 0.0001 0.0000 0.0000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室相关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实验室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实验室相关指标对比(±s),n=65
表4 实验室相关指标对比(±s),n=65
组别 CD3+ CD4+/CD8+治疗前 54.85±8.27 1.04±0.40治疗后 65.24±7.19 1.55±0.50 t 7.6440 6.4215 P 0.0000 0.0000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前 55.30±7.99 1.03±0.39治疗后 57.85±6.18 1.27±0.42 t 2.0353 3.3760 P 0.0439 0.0010两组治疗后t 6.2842 3.4571两组治疗后P 0.0000 0.0007
顽固性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通常是指饮食不洁的湿热疫毒,使得病毒存在,并将人体本来的生理平衡打乱,引发机体内环境的紊乱,使得肝、脾、肾等功能失调,导致患者出同湿热余邪未尽,肝脾肾气血虚的相关症状,而脾虚又会引发湿热不退,谷气下流闭塞,不利于九窍,不通清气。因此,在顽固性口腔溃疡治疗中,需要强化调理脾胃、扶助正气为主要原晨。如患者出现肾阴亏虚、虚火上扬的现象,也会引发顽固性口腔溃疡,故需要以滋阴清热、化湿降火为主要原则。经相关统计表明,顽固性口腔溃疡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具有一定的反复性、疼痛性、自限性。现阶段,该病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还不完善。近年来,有相关报道表明,顽固性口腔的发生与患者的机体、局部免疫力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用药时也需要通过改善免疫力的药物来提高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主要根据症状和病史进行治疗[5],补充维生素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总体效果仍不理想,需要进一步实验研究。中医认为,地仓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口颊局部,取地仓以清泻脾胃之火,疏通面颊之经气[6]。配透刺水沟、承浆和颊车,结合针刺阿是穴及放血疗法,可以解其郁、散其火,从而加速口腔溃疡面愈合[7]。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54%,而且疼痛消失时间及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研究组炎性因子水平与实验室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时,采用针刺地仓穴为主的疗法具有显著效果,见效快,少反复,而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因此,针刺地仓穴为主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是十分安全可靠的,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