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研究①

2022-03-17 01:42张瑞君余志飞左盛楠邢晓琳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药材林地云南省

张瑞君,余志飞,左盛楠,邢晓琳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 65005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佑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千百年来,中药材取于深山密林,药效高、药力足,是中医药治病救人的物质基础。近几十年来,中药材需求急剧增加,野生药材几乎挖空殆尽,大部分药材不得不通过人工栽培来满足市场需求,人工高产栽培的中药材药效质量低、农残和重金属含量偏高等诸多问题,使用安全性受到普遍质疑,阻滞了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快速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优质中药材生产的新模式。近年来,院士专家团队通过系统研究,克服了技术瓶颈,形成了具有知识产权的林下中药材生产新模式,将林下生境特性和中药材生物学特点相耦合,使中药材回归山林,不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林下中药材生产,为优质中药材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

当前,云南省中药材产业正迎来向有机、绿色、可持续换道发展重要机遇期:一方面,以模拟农作物生产模式的大田中药材种植始终难以摆摊追求高产的目标,不自觉地会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中药材药效质量和使用安全性受到普遍质疑,三七等一些品种连作障碍十分突出,用地荒压力凸显,严重影响了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随着三七、黄精等一批中药材林下种植技术取得突破和示范种植的顺利开展,中药材的药效质量和安全性将得到回归。

1 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1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药用植物资源有6 157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55.4%,资源和品种居全国第一。据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快报统计,2019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8.2万hm2(含药食两用药材),产量95万t,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1 077亿元,同比增长29.9%;三七、灯盏花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滇龙胆、滇重楼、砂仁、草果、云茯苓、云木香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滇产中药材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1.2 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在云南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力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等重大战略举措有力推进,云南省中药材在绿色基地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2019年,全省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17.7万hm2,其中:草果11.0万hm2、砂仁3.3万hm2、滇龙胆1.5万hm2、天麻0.7万hm2,滇黄精、石斛类、三七、云茯苓、丹参、滇重楼均达0.1万hm2以上,其他0.7万hm2。产量 31.7万t,农业综合产值135.8亿元。

2 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

2.1 自然条件优越

云南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及寒温带等7个气候类型,孕育出适宜多个气候带生长的众多植物种类,并形成多样性丰富且稳定的药用植物生长环境;云南总体处于季风气候区,具有光热资源充沛,干湿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十分有利于植物生长;云南因海拔和纬度变化,土壤形成南北水平地带性和高低垂直带普,土壤类型丰富多样,且富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对保障中药材品质具有独特作用。

2.2 种质资源丰富

云南生物多样性突出,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微生物王国”、“药材之乡”、“香料之都”、“生物宝库”的美誉。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云南药用植物资源有6 157种,民族药材资源有2 000多种。云南省人工种植品种145种,占全国人工种植品种的48%,规模以上种植品种30种,占全国的10%,种植大宗品种10种,占全国的25%。

2.3 产业基础良好

截至2019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和农业产值连续3年稳居全国第一。从种植规模看,三七、天麻、重楼、云木香、砂仁等17个品种种植面积突破0.7万hm2,云当归、滇黄精、茯苓、石斛、粗茎秦艽等9个品种种植面积达0.3万hm2以上,种植品种总体呈现大品种高度集中、特色品种突出、小冷品种多元化的分布特点;从农业产值看,三七、重楼、砂仁、石斛、天麻等10个品种的农业产值超过10亿元,云木香、当归、粗茎秦艽、灯盏花、银杏等 21个品种的农业产值超过1亿元;从加工产值看,中药材加工产品总产量36.1万t,加工产值502.4亿元,销售额526.0亿元,全省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近60家,中药材标准化基地率达14.4%,获绿色认证、有机认证、GAP认证基地种植面积0.9万hm2,良种繁育基地103个,中药材庄园31个。全国现有35大类、43个剂型、5 000多个品种的中成药,使用云南中药材的超3 500种,并形成了亚洲、欧洲、北美洲等众多国家在内的广阔市场。

2.4 林地资源丰富

2020年,云南省林地面积2 826.7万hm2,森林面积2 493.3万hm2,森林覆盖率65.04% ,森林蓄积量20.67亿m3,均居全国第二位。依据《云南省林下种植林地利用规范》林下种植限制和优先利用林地的相关约束条件,以及中药材在林下生长特性适宜性需求,云南省可供林下种植优先利用的林地面积达353.8万hm2,其中:商品针叶林125.0万hm2,阔叶林72.1万hm2,乔木经济林156.7万hm2,林地资源十分丰富(表1)。

表1 云南省林下种植优先利用林地面积Tab.1 Priority utilization area of understory planting in Yunnan Province 万hm2

2.5 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人工给水是保障成活率和稳产的重要条件。云南省大部地区降雨充沛,山区水资源丰富,引水和蓄水条件较好,且近年来水利设施和电网工程建设投入加快,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库遍布各生产区,为人工给水设施建设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以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为补充,可有效解决绝大部分种植适宜区的人工给水,具备其他多数省区难以比拟的优越条件。

2.6 技术瓶颈取得突破

近年来,专家团队在云南省开展了让中药材回归山林,还其本原,培育道地药材的有益探索,通过系统研究,克服了三七、天麻、黄精、云茯苓等林下种植技术瓶颈,形成了具有知识产权的林下中药材生产新模式,把林下生境特性和中药材生物学特点相耦合,以绿色化、有机化生产模式,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林下中药材生产,为优质中药材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产品倍受市场青睐。

2.7 中医药文化深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医针灸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筛选出的适用于治疗各型新冠肺炎的唯一通治方“清肺排毒汤”总有效率达90%以上,正是从中医典籍中汲取智慧。屠呦呦院士发现青蒿素是现代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卓越贡献的典型范例。中医药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的基础上发展了云南特色中医药文化,形成了傣医药、彝医药、藏药、纳西药、苗药等多样性民族传统医药。

2.8 市场前景好

全球使用中药材人群超过40亿人,据统计,中国中药材市场规模2018年近1 246亿元,预计2024年将超过2 000亿元,年均增长近1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管理需求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医疗保障体制不断完善,大众对中医药认知度在逐渐提升,对药物以及养生保健品的需求量日益扩大。结合中医“治未病”和治病防病理念,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健康产品对中药材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林下中药材以药效质量为目标,利用林下自然环境和腐殖土壤,以绿色化和有机化的种植方式,有效消除了传统种植中药产品农残、重金属超标以及膨大素、化学肥料过度使用带来的忧患,市场效益和竞争力优势十分明显。以三七为例:林下有机三七一经上市就得到市场及消费者的高度青睐,据市场调查发现,近年来,有机三七市场价格一直保持在传统大宗三七价格的6~10倍,且市场供不应求。

2.9 支持政策日趋完善

林下种植中药材,一方面缓解了中药材种植用地荒的压力,同时减轻了粮药争地矛盾,符合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十四五”期间提出的“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政策需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印发的《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云南省林草局下发的《关于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七条措施》《云南省林下种植林地利用规范》等政策文件,对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在使用林地管理和用地保障方面的政策思路逐步明朗,鼓励搞活林地经营权,经营主体可在林下中药材产区和基地建厂、修筑生产、管护等生产服务设施,有助于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设。《云南省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鼓励投资办法(试行)》(云财规〔2018〕3号)及“有关事项补充通知”对新增种植、加工、冷链物流等资产性投资奖补政策,将深刻影响行业招商,有力推动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

2.10 合作平台基础较好

1)科研平台:经过多年发展,以本土研发机构为主体,联合国内外研发平台共同构建的开放性中药研发体系基本形成。拥有中药材及三七等单品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技术创新联盟等多个科研技术创新平台,活跃在中药材科研一线的高级科研人才数万人。

2)企业平台:2019年,云南省医药生产企业共有257户,其中规模以上150户。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有8户。另据相关资料统计,全国以云南中药材为重要原料的中成药生产企业超1 500家,其中不乏国药集团、云南白药、广东康美药业、天士力控股集团等多家产品研发能力强的上市企业。产品涉及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眼科及皮肤科等用药,几乎囊括了目前医药产业中的所有剂型。

3)销售平台:云南国际中药材交易中心和文山三七、昭通天麻、龙陵石斛等专业交易市场影响力日趋凸显,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在天府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目前,90%以上的三七原料均通过文山三七市场上市交易,基本主导了全国三七价格走势和行情。据初步统计,在阿里巴巴、淘宝、天猫、京东、苏宁易购、文山三七商城等电商平台注册销售三七的网店达3 867家。

4)产品追溯平台: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行业协会搭建的“云药质量追溯平台”获得国家追溯平台可追溯码和国家“中药追溯”标识认证授权,协会利用“中药追溯”和“云药追溯”双标联用对中药材追溯企业进行授权管理和服务,截至2020年10月,申请使用建设追溯体系的企业已有103家,品种发展到26个,涉及中药材有效追溯面积超过2万hm2。

3 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及建议

云南省林下中药材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技术、资金、产品质量及市场管理、产品品牌建设、林地使用及生态安全监管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建议强化如下几方面工作。

3.1 产业定位

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药效质量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云南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为重点,走“有机化、规模化、规范化、设施化、数字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努力把林下中药材打造成“云药”高端产品,将云南建成全国林下中药种植的示范省份,把中药材产业引向绿色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轨道,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品牌”和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3.2 发展重点品种选择

林下中药材种植品种选择应重点突出体现“适宜林下发展、药材道地性、产业基础良好、经济效益显著”4个方面的原则。以药材品种生物学特性为选择科学性前提,具有“云药”名、特、贵、优等特点或已广泛引种成功、品质优良的名贵中药材。优先选择药食两用品种,产品市场需求在有机化、绿色化方面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拓展前景;所选品种在云南已广泛栽培,且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建议选择重点发展品种有三七、天麻、滇黄精、云茯苓、石斛类、滇重楼、丹参、滇龙胆、草果、砂仁等,其中草果、砂仁2个品种重点考虑修剪扶壮和设施建设等提质措施;一般推荐品种有珠子参、半夏、白及、云当归、秦艽等。

3.3 发展布局

1)种植品种布局:发展“一县一业”,以重点县示范带动,一般县为补充,以单品种进行重点县布局,重点县符合单品种最适宜种植区,且林地资源、产业基础条件优势显著。

2)加工布局:强化产地初加工布局,提升清洁、规范、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药材产地加工能力,推进中药材资源的综合利用,保障中药材初加工产品质量,严格控制有机中药材原料和初加工产品流向清晰;强化电商拓展,建设直采直销直供基地、发展直播销售业态,加速完善云南国际中药材交易中心建设,提升文山三七、昭通天麻、龙陵石斛等专业交易市场建设,依托产地加工,布局次级中药材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中心,连接电商平台,融入快速投递系统,实现产业基地、经销商、客户等协同对接管理。

3.4 种质资源保护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确保种源安全”。云南省药用植物资源占全国的55.4%,资源和品种居全国首位,保护好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将使云南始终保持中药材种业竞争的高地,为林下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云南省野生中药材资源普查成果,强化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并在昆明市、大理州、保山市、普洱市、红河州等州市,依托国有林场和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区域性濒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收集保存圃,开展濒危稀缺中药材种质资源繁育、回归、驯化研究,争取建立国家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

3.5 良种选育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提高良种自主可控能力”。良种推广对产业发展影响深远,云南中药材良种选育示范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空白点多,应大力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组成有区别地共享科研成果的合作关系,加大中药材良种选育技术攻关,坚持“藏药于林、藏药于技”的良种战略。积极推进中药材种苗繁育新技术应用,按良种先行的原则,开展中药材优良品种扩繁推广,以规范化、市场化要求建设中药材良种综合繁育基地,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保障种植基地的良种供给。

3.6 种植基地建设

种植基地建设力求“有机化、规模化、规范化、设施化、数字化”。追求药效质量、食用保健市场拓展、产品高端性和规模效益;统一规划,保证地块、品种选择的科学性,视不同规模采用备案或审批制,确保规模适度、有序推进。加强种植基地数字化管理,适时提出产品产量测报和预警。

3.7 经营主体培育

中药材生产周期长,市场信息反馈滞后,种植面积失控、产量过剩与不足并存,价格起落幅度过大等问题普遍存在,组建产、加、销一体的合作经营主体可有效降低产量失衡风险。以引进产品加工、研发、销售能力强的企业为主角,与种植管理能力强的企业联合,培育“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中药材农业经营体系,鼓励林地经营权入股方式,并把部分林农培训成为新型技术工人参与到种植生产全过程,股权所有者对等分担经营风险和责任,同时享有利益分配的权利,便于管理制度落实,保障原料产品品质。

3.8 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林下中药材种植尚处于起步阶段,种植技术研发尚有很多空白点和进步空间,就已研发的专利技术而言,种植技术要求高,需要精细化管理,且种植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化种植需要大量的技术、管理人才,需强化行业协会、专业培训机构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撑作用,开展研发、种繁、种植、管理、质检等专业化技术推广服务,培养和认定一批林下中药材种植能手和技术药农,为林下中药材产业建设提供生产技术人才。

3.9 标准化建设

标准是组织生产、出厂检验、贸易、技术交流、仲裁、质量监督检查的依据,对产业发展影响深远。加强林下有机中药材标准体系建设,采用“林下中药材有机种植技术规程”作为准入条件(无“规范”的品种补齐“规范”),按照有机种植标准推进林下中药材产业基地规范化建设,保持林地生态服务功能不降低。逐步完善种子种苗、加工质量标准规范化体系。

3.10 产品追溯体系

提升林下中药材生产经营和数字化管理水平,在中药材种苗繁育、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购销存储四大环节形成全过程数字化信息闭环管理,并将信息录入商务部门统一管理分析平台,提供对商业及消费者的一站式质量追溯查询入口,基本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确保商品质量。完善投入品管理、档案记录、有机认证、产品检测、合格证准出等经营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质量管理和诚信体系。

3.11 有害生物防治

林下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属阴生半阴生植物,在森林的荫蔽下生长,必然受到森林虫害的潜在威胁,在连续干旱的年份发生概率更高。因此,应在种植区建立统一高效的虫害监测预报系统,并加强灾害的生物防治研究,以生物防治手段,实现早发现早防治,保证种植区安全。

3.12 生态监测

林下中药材种植突出优点在于产品药效质量和使用安全性大大提高、土壤不受化学肥料、农药污染,缺点是林下植被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山地种植会加大水土流失的风险。因此,根据关于林下种植应不降低林地生态功能等相关法规要求,有必要开展林地生态监测,制定林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建立第三方生态监测机制,开展生态监测和评估,提出更为科学的经营强度、生产作墒方式、种植区原生植被保护带设置等有效保持水土、保持林地生态功能的技术措施。

3.13 林地监管

依据《云南省林下种植林地利用规范》相关要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为林地监管责任单位,应对林下中药材种植利用林地范围、经营强度进行规范监管。经营主体依据备案或批复的实施方案所拟定的经营规模和用地范围以及“限制利用林地”和“优先利用林地”的不同经营强度要求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经营活动。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手段,适时对利用林地范围、作业规范性和强度等开展监测和管理,保障林地利用安全。

猜你喜欢
中药材林地云南省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图片新闻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