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马会强
2021 年,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聚焦主责主业,为农服务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实现销售总额2132.5亿元、同比增长22.6%,利润总额8.2 亿元、同比增长31.5%,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业绩考核省级优胜单位一等奖,财务信息管理工作连续4 年排名全国第一,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 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重要一年。重庆市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哪里?
“供销合作社作为党领导下的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必须牢记为农服务根本宗旨,始终做到为农、务农、姓农,持续深化综合改革,把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进一步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加快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生态服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近日,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党委书记、主任李洪义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强调。
记者:过去一年,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哪些突出成绩?
李洪义:2021 年,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国总社的有力指导下,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重点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三社”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积极向全国总社申报四部委“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出台《深入推进“三社”融合发展政策措施》,从发展建设融合主体、构建利益共同体、加强财政涉农资金支持等方面增强“三社”融合发展后劲;坚持典型引领、以点带面,持续打造360 个“三社”融合示范点,培育100 个“三社”促“三变”示范亮点。全市基层供销社与3800 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股份合作、生产合作、服务合作。积极推进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试点。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在涪陵、璧山、巫山、城口、秀山、石柱6 个区县启动试点工作。对“三社”融合发展重点工作进行交叉验收,有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细。
基层组织更加巩固。2021 年新建基层社示范社52 个,累计改造建设基层社915 个,其中,涉农乡镇基层社805 个,覆盖率达100%;按照“四有”标准培育基层社示范社364 个;新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星级社400 个,总量已达1081 个;农村综合服务社总量达6120 个,行政村覆盖率达76%。全年有19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全市36 个区县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签约服务农业经营主体5200 多家。璧山区青杠基层社发展经验作为全国供销系统的4 个典型案例之一向全国推广。黔江、铜梁、璧山等区政府划拨国有资产支持基层供销社改造建设。
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积极推进“1+4+N”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级公司与区县供销社、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组建了13 家区县智慧农服子公司,以市级智慧农服公司为龙头、区县社为主导、基层社为依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加快形成。组建农机租赁、农资配送、统防统治、修枝剪形、烘干仓储等专业化服务组织432 个,全系统开展服务760 万亩次。依托“重庆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大联盟”,吸纳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企业等涉农会员单位343 家。云阳县供销社参股企业群坤农业开发公司会同南溪镇基层社共同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植保业务覆盖上海、山东等10余省市,作业面积超50 万亩。綦江区供销社以财政资金参股组建丰盈农业公司,建立区级服务平台,覆盖全区17 个街(镇),并向周边区县辐射。万州区打造了1.3 万余平方米的渝东北为农服务中心。涪陵区建成2万余平方米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农产品现代流通领域加速拓展。稳步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建成“佰年供销”智慧农贸市场8 个,成为全市农贸市场的样板。市社与市商务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做大做亮“村村旺”农村产业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全年交易结算规模64.8 亿元,跻身重庆市十大互联网平台。投入财政资金800万元用于区县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新建、改建各类农村流通网点及流通设施337 个。推进供销合作社系统冷链分拨仓、“中央厨房”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全系统已形成10 万吨冷储容量。智慧农贸市场运营规范申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标准,涪陵榨菜标准化种植服务示范项目通过全国总社验收。各区县大力开展流通体系建设,武隆、城口、大足等区县党委、政府将9 个农贸市场交给供销社统一打造。梁平区供销社大都发公司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带动发展2000 多个经营网点。
记者:“三社”融合发展已推进了3 年多,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2022 年是推进“三社”融合发展的关键之年,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将从哪些方面着力进一步推进?
李洪义:今年,我们要进一步落实深入推进“三社”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系统集成“三社”融合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不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统筹抓好试点工作。以“三社”融合发展为抓手,统筹推进36 个区县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指导各区县供销社因地制宜探索实践。深化政策配套,持续抓好360个“三社”融合发展示范点建设,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与重庆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实施好6 个区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试点,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2022 年,全市要推动4000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基层社实现融合发展。
二是全面推动基层组织提质增效。大力实施供销合作社培育壮大工程,夯实供销合作社在乡镇、村一级的为农服务阵地。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完善为农服务功能,加快基层社改造建设,按照有资产、有能人、有产业、有制度“四有”标准建设40 家基层社示范社。进一步提升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推动完善制度机制和服务功能,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和自身“造血”能力。推广“村社共建”模式,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合作,加快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2022 年,我们将全面完成40 个基层示范社、400 个农村综合服务社星级社改造建设任务,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签约涉农经营主体新增600 家。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建设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是今后3 年的重点任务,市供销合作总社将出台《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并联合市乡村振兴局共同出台相应文件,从市级层面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各区县社积极跟进,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成400个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今年下半年,将适时召开为农服务中心建设现场会。
三是推动“三社”促“三变”。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专门安排部署,全市供销社要探索以“三社”融合促进农村“三变”的有效方式。各区县社将积极探索,用好用活农村集体资产,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供销合作社联合合作,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构建联结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重庆实际的改革创新之路。市社将联合西南大学等单位开展重庆市“三社”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经验课题研究,抓好课题成果转化。
记者: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主责主业。2022 年,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在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水平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李洪义: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将以能力提升为关键,聚焦主责主业,把为农服务摆在首位,提升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加快形成助力乡村振兴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提升农村现代流通服务能力。围绕建设“一个区县社直属农产品流通企业、一个农产品集采集配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一个农产品市场”要求,加快实施供销合作社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开展供销合作社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强县创建工作,加强基层流通服务网点建设,完善区县、乡镇、村三级流通服务网络,重点打造5 个示范区县。大力发展日用品连锁经营和区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带动县域流通网络完善布局、提升功能,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与邮政、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合作,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主动融入全市“菜篮子”工程,加快“佰年供销”智慧农贸市场、社区生鲜超市等农产品零售网络布局,全面推进农产品生鲜冷链、智慧农贸市场的建设和升级,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谋划筹备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流通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扩大交易结算规模,把“村村旺”打造成为农村产业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加快“三峡柑橘”销售渠道建设,尽快完善产销体系,持续推进品牌建设,做大做强三峡柑橘集团,助推三峡柑橘产业发展。稳步发展冷链物流,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基地)、产地冷链物流设施。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发挥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扎根农村和社有企业立足城市的双重优势,加快构建“1+4+N”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智慧农服集团为龙头、区县社为主导、基层社和农村综合服务社为依托、供销合作社行业协会和成员单位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供销社打造成为提供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的主导力量。完善市级智慧农服集团服务功能,加强统筹协调、制定行业标准、强化品牌运营。在条件成熟的区县成立智慧农服分(子)公司,不断提升自身经营能力。围绕柑橘、两椒一菜等产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加大推广力度,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重庆智慧农服”品牌。围绕重庆山地特色农业,积极推动各级供销社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链条,不断提升为农服务水平。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协会,有效整合全市为农服务资源。2022 年,力争全市供销社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800 万亩次。
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加快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数字化社务建设,实现社务跨层级信息化管理。积极配合全国总社建立健全信息化监管平台,聚焦社资监管、统计分析、财务核算、人员管理等关键环节,实现对供销合作社人、财、物的数字化管理。结合实施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加快经营服务网点信息化改造、数字化赋能,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发展。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建设,搭建农产品销售和日用品采购数字化平台,不断提高主营业务数字化水平。以“村村旺”农村产业电商平台为依托,打造智慧农服大数据平台。
提升脱贫地区帮扶能力。加强与市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合作,尽快出台助力乡村振兴具体措施。积极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17 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基层社改造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优势,引领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不断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继续做好消费帮扶工作,用好国家“扶贫832 平台”,主动参与脱贫地区农村产业扶持和农业服务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提升服务乡村绿色发展能力。积极参与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有机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和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工作,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农村环卫清运网络“两网融合”。2022 年,将开展加厚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示范,面积达7500 亩,回收废弃农膜1.12 万吨、肥料包装物2300 吨、低值可回收物2 万吨,建设村级回收网点在室2240 个以上,村级回收网点覆盖率达到75%。积极参与农村能源保供,配合市能源局选择有条件的区县开展试点。
提升农资保供稳价能力。2021 年以来,受上游要素资源涨价影响,化肥等重要农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给农资储备带来了一定影响。当前,已进入春耕备耕关键时节,各区县社和有关社有企业将充分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把握市场行情,及时优化货源结构,做好春耕等重要农时的农资储备、调运、供应工作;带头稳定农资价格,避免在春耕期间主要农资品种价格快速上涨、市场供应大幅波动等情况发生,以实际行动维护市场稳定;健全农资市场情况监测体系,强化农资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的监测预警;加强质量管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打击力度,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商品流入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流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