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路遥墓

2022-03-17 05:34孙功俊
火花 2022年3期
关键词:路遥陕北人生

孙功俊

上中学时,我就一直对陕北充满了好奇,而革命圣地延安更是我向往的地方。宝塔山、杨家岭、枣园等遗址也是期待已久,可让我“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的却是著名作家路遥先生。二十多年来,无数次和高加林、孙少平、田晓霞在一起,也无数次遥想路遥先生生活过的那片充满悲情的黄土地。2020年秋季,在西安打工的我,从秦巴山地专程赶往陕北的延安,只为了一趟朝圣之旅,更是为了一种精神上的夙愿。

列车在闻名天下的秦岭隧道里风驰电掣,掠过“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大地,海拔陡然升高。映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这就是著名作家路遥笔下苍茫浑厚的陕北大地。望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沟沟梁梁和一眼眼窑洞,我的思绪禁不住越过逶迤的群山,飞向遥远的往昔——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十七岁的我中考落榜回家,心情灰暗到了极点。有一天,无意中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说联播》,正播放着陕西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听了几次后,我一下就喜欢上了这部小说。小说的情节很感人,尤其是对农村出身的年轻人,当年我们人生中缺乏太多的精神滋养,只有从文学作品中寻找自己的精神领路人。当我翻开《平凡的世界》,一下就被书中一种无形的力量紧紧抓住了,小县城、校园、十七八岁来自农村的孩子,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孙少安、孙少平、郝红梅、田润叶、田晓霞、孙玉厚、田福军……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在脑海里翻腾,我急切地想要知道他们接下来的命运,没人催促,我也是废寝忘食地阅读。前后半个月时间,我近乎狂热地读完了三卷本《平凡的世界》,感受着孙少平的感受,欣喜着孙少安的欣喜,悲凉着郝红梅的悲凉,痛苦着金波的痛苦。这是我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同时也给予了我强大的生活勇气和精神世界,明白了人的一生中要从事某种职业,必须要有“宗教般的意志和初恋般的热情”。

火车在数不清的山梁间、川道里长驱直入,忽隐忽现,驰向黄土高原无尽的苍茫……

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北斗七星照耀下的苍凉原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多民族交融区域。也许是历史对这块土地的影响,追溯到光辉十三年的毛泽东,追溯到罗兵汉式的英雄刘志丹、谢子长,追溯到斯巴达克式悲剧英雄,横行天下的李自成、叱咤风云的韩世忠,甚至追溯到民族荒蛮时期半人半神的轩辕黄帝……各种因素使陕北成为产生英雄和史诗的地方。著名作家路遥先生就生于斯长于斯,1949年12月3日出生于陕北榆林地区清涧县石咀驿镇一个贫穷的农家,父母亲目不识丁,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路遥先生的父亲用一副瘦弱的双肩,挑起了全家十口人的生活重担。为了生存,在路遥先生七岁时,父亲就将他过继给远在延川县的大伯王玉德。路遥先生一直在伯父家度过了他的学生年代。伯父没有孩子,家里也很穷,他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的铅笔而发愁。贫困艰难的童年生活,给路遥先生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创伤。这段饥饿和屈辱的经历,对先生的人生和创作心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路遥先生一直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可他的文学路并不平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段动荡的岁月,他以超常的勇气与远见的卓识,写出一部声讨“文革”的六万字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当时没有人理解他的小说,也没有杂志敢发。后来《当代》编辑慧眼识珠,在杂志上发表并获全国第一届中篇小说奖。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基石。1981年6月,不到三十二岁的他,用了二十一个昼夜,创作完成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人生》对于路遥先生的创作生涯来说,是属于里程碑式的作品,也奠定了他在陕西文学界的地位。当时,有一种论断认为《人生》是路遥先生不可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但争强好胜的先生,很难承认《人生》就是他的一个再也越不过的横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不足以安慰像他这样怀有远大抱负的灵魂,他要完成最尊敬的文学教父柳青对他的嘱托,在更大范围和格局上,确立自己的文学地位。于是,路遥先生背着重如泰山般的十字架,开始了他文学的远征。六年的远征,流血流汗,《平凡的世界》终于在先生顽强毅力的支撑下圆满完成,并一举夺得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但这位原准备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发表演讲的作家,在完成了不朽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后,带着未竟的事业,于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医治无效,走完了他四十二岁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旅程。他活得太累了,非人般的劳动得到的全是苦难:屈辱的阴影,仕途的失败,苦涩的婚恋,环境的掣肘。他的内心的苦衷难以忍受,唯一能够释放的渠道和寄托只能是文学创作,可艰难跋涉的文学之路也是充满荆棘……

火车抵达延安已近中午,下车后匆匆吃了便饭,我第一念想便是去拜谒路遥墓。我很早就从新闻中知道路遥先生的墓地建在延安大学后面的文汇山上,延安大学的校园不是很大,被一条马路分割为两块,两块校园都是在陕北巍峨的山岭环绕之下。究竟哪座山是文汇山,我这个异乡人一时很难分辨。正困惑时,迎面走过来两个年轻人,我向他们打探文汇山的具体位置,他们抬手指了指马路对面校园后面的一座山说,那就是文汇山!

沿着一条非常陡峭、大约一米左右宽的水泥路在深秋的树影下盘山而上。路上静悄悄的,走了十多分钟,在山路的一个转弯处,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文汇山”三个红字。再往前走,便看到一个椭圆形的土坪,路遥墓就坐落在这块不大的土坪上。墓不大,是用条石砌成的,像个微型蒙古包,敬仰已久的路遥先生便安息在这里。碑也不高,没有墓志铭,也没有花鸟龙凤类的装饰物,只刻着“路遥之墓”四个遒劲洒脱的大字。墓地周围有松树、枣树,其中两棵白皮松是路遥生前最喜欢的树种,据说是从陕南的汉中移栽于此。墓两侧置石桌石凳各一套,供祭墓者和游人休息,其中有《路遥文集》的责编陈泽顺先生捐赠的石桌上镌刻“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还有《平凡的世界》责编李金玉女士所捐赠的石桌上镌刻“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墓后黄土崖畔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名言,这是人们对先生的敬仰,更是作家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先生就是凭着这股牛劲,在短暂的生命里完成了惊人的辉煌。

站在路遥墓碑前,我回首眺望山下的延安大学校园和延安城市,忽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的,在《平凡的世界》里,我曾经无数次地“来过”这里。这是孙少平打工的黄原城,是他和田晓霞相爱的地方;这是孙少平为理想而奋斗的黄原城,是田晓霞牺牲后他依然赶来赴约的地方……我静静地站在这位精神教父的墓碑前,似乎想了许多,又似乎什么也没想。我的大脑一片空白,纯洁得如同一张白纸,不敢存有一点私心杂念,整个身心都被一种摄人魂魄的力量裹挟着,情不自禁眼睛开始湿润了起来。

每次读路遥先生的小说,都能给我一种奋进的力量和触及灵魂的思考。《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一幕》《平凡的世界》这些碑一样的作品,以及他短暂而辉煌的生命本身,还有那坚忍执着抗争不已的陕北汉子气概,都向世人昭示出一种崇高和永恒。相比之下,他的墓地却是这样的简单朴素,如同他本人一样,这是我绝对没有想到的。我想起了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托翁的墓是建在远离尘嚣的林荫里,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也没有墓志铭,而这便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也是最感人的坟墓”。我不敢说路遥先生的才华、影响和成就比托翁大,同是作家,他们的精神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正如作家高建群在《最后一个匈奴》一文中所言:他们把死亡叫做“上山”,把出生叫做“落草”,把生存过程叫做“受苦”。路遥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以“初恋般的激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换来文学作品的美丽绽放。所幸的是,陕北的父老乡亲们最理解他们的儿子,最终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魂归黄土地,并用这种朴素的方式,作为作家永远的安息之地。先生与他日夜思念的黄土地紧紧拥抱在了一起,与他爱得深沉的故乡的土地融为一体。

在路遥先生的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是一种强大的主体和蓬勃欲出的生命力,他笔下的主人公虽然生活得艰辛,却并不为苦难和痛苦所击倒,他们有西西弗斯的执着,也有斯巴达克的勇气,他们的奋斗让平凡而普通的青年人看到前景和希望,这就是路遥小说最触动人心的地方。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厚重、真挚又充满理想主义,作品所探讨的是人类永远需要思考的“我想飞得更高”的问题,这是贯穿人类始终的问题,所以一代代青年都能从中找到共鸣。路遥先生和他的作品像一面镜子,照见现实,也照见我们自己,这也是三十年后读者们依然离不开先生的原因。

在路遥先生墓前,我浮想联翩,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暂的四十二年,但为世人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丰厚文学遗产。他是为讴歌他所挚爱的黄土地而累死的,他太需要休息了,然而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打扰先生的宁静。先生毕业于延安大学,也长眠于延大。延大学子可常来这里坐一坐,陪一陪他孤独的魂灵。常有全国各地像我一样的文学爱好者,或先生的忠实读者慕名而来,总要折些花草或是点上一支烟放在碑前。我怕打搅了这位生前为文学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的逝者,于是,回身折下几支绿油油的松柏叶,恭恭敬敬地摆放在先生的遗像前。

就要离开路遥先生的墓地了,我再次回头望去,墓碑上先生头像上的目光向南瞥望。我想起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墓志铭:“冷眼一瞥,生与死,骑者,且赶路。”顺着先生的目光,我也向南而望,可俯瞰的延安大学尽收眼底,极目处,绿色屏障一般的凤凰山伸向远方,延伸到陕北大山的苍茫里。两抔黄土一高岗,就是先生的归宿!只是平凡世界中的我们,仍然会走向平凡……

从陕北回来已一年多了,我的心绪却一直无法平静。路遥先生离世已三十周年了,岁月的风尘已经掩埋了许多东西,但一直没有掩去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先生用自己坎坷的经历和笔触,塑造了一批通过奋斗改变自身命运的青年形象。他们追逐梦想的信念坚不可摧、乐观自信,这对当下年轻一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鼓舞。人们可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说是希望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虽然路遥先生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个时代背景已经“翻篇”了,但作品中人性的东西是永恒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在他的书里可以找到精神上的共鸣。这说明,坚韧、乐观、永不停息奋斗的路遥精神,已经通过其作品融入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中,路遥精神不会成为绝响。

最后借用先生写在《早晨从中午开始》扉页上的一段话来结束此文,同时也表达一个草根习文者对路遥先生的怀念之情:《人生》辉煌在前,生命夭折于后,你拥有《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却不再有你。路遥,成功属于你,失败属于你,成功失败两悲壮,平凡的世界永远记着你……

猜你喜欢
路遥陕北人生
言论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路遥的激动与平静
人生中的某一天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陕北老人》
贾平凹义助路遥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