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育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感导引

2022-03-17 15:18陈金梅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情感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充满活力,富有激情,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在这一阶段将情感教学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加便利,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创造灵活多样的课堂情境,运用心灵、情感方面的因素适时激发初中学生的丰富情感,提高道德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以情育人 道德与法治教学 情感导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2.03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突出情感感知、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应有价值,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机融合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目标,但关键在于进行价值观教育,在于影响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转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是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内驱力。教师积极肯定的情感能调动学生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极否定的情感则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必须对学生施以真情的爱,在思想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关心体贴,用爱心融化学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这样肯定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教育是为了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培养美好的品德,情感教学是道德与法治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情感导引,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进而达成以情促学、以情导行、以情育人的目的。关于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真实引真情

新教材要求以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依据,以学生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及世界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整合道德知识、心理知识、法律知识及国情方面的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学生的知识大多来自家庭和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课堂上有时难以让学生融入课堂中,学生在家庭情感上无法得到满足,这就限制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想办法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学生爱听爱学的课程。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要注重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家庭、学校的变化及影响。

比如,在讲《家是温馨的港湾》时,让学生准备自己与家人团聚、出游及自己儿时可爱照合影的照片,展示自己温暖的家庭氛围,体会爸妈及其他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感受浓浓的亲情。

再如,开展《你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小调查,55%的学生只知道其中一位,而13%的学生不清楚。這时就需要抓住时机,进行行为引导,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回报父母,感恩父母。通过活动升华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从而更加热爱家庭,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由此达到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教育的目的。这种从学生实际出发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在交流分享中产生情感共鸣,加深理解家是温馨的港湾,做到与家人和睦相处。

二、从社会时政出发,以时事引实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一大目标。所以,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社会时政热点,并且挑选能为课堂提供支撑的内容是检验教师课堂设计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

比如,学生平时对国家政治生活比较陌生,对政治制度了解不多,因此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八下《根本政治制度》时,展示《2021两会报道》《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问题:国务院总理为何要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人大的职权有哪些?学生通过分析视频及小组讨论来明确。通过两会报道展示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时政新闻,还能将九年级这部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知识生活化,通俗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分享国内、国际时政,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点拨和引导。结合时政热点讲解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更容易体会到我们国家的强大,体会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道德与法治课堂也会更有吸引力。

再如九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内容以国情教育为主,课前要求学生多收听、收看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加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感悟,把握时代脉搏,也可安排课前2分钟收听新闻,或是两会期间播放视频,了解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等。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形式,也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生活,将知识融入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的重要成长期, 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的储备,更应从社会时政出发,以时事引实情,关注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结合时政热点讲道德与法治课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规范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引导。

三、从师生关系出发,以沟通促和谐

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催化剂。要达到良好的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洞悉青少年心理发展趋势,重视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内心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丰富、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让学生积极投入于教学之中,优化课堂教学。只有教师以谦逊温和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才能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心田,使其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在如此和谐的教学氛围之下,学生自然会自觉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德育效果。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对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实现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和谐统一。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有陌生,隔阂,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大声讲出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促进其更加快速成长和发展。

如学校举办建党一百周年书画比赛,我们班有两个学生考虑马上中考了,认为绘画会影响文化课作业完成,所以抗拒参赛。我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余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了比赛,最后获得了区级一等奖。后来学生说,“教师,你在我们班要弃权时和我们一起参加比赛,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度,也让我们更爱这个集体!”我听后,既意外又感动,在不经意间促进了孩子们的成长,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

从实际教学活动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偏重知识传授,轻视学生情感教育与渗透是主要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师生关系出发,以沟通促和谐,促进学生知识与素质全面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与学生交心,以朋友身份交流,除了从教材知识中挖掘情感教育素材外,还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挖掘教材,实现情感与道德与法治的共鸣,达成教学目标。

四、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活动得感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的教育一定是从实践来,并回到实践中去的。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与“时政”相关的实践活动。

比如,2021年两会期间,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以“我是小小代表我提案”为活动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分为三个流程:流程一,“人大代表”人民选: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成全体选民,通过班级民主选举选出“人大代表”。(理解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流程二,选好代表为人民:为本班级事务的管理提出代表性意见和建议。(理解人大代表的产生)流程三,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相关报告与提案(理解人大的职权)。最后,通过班长主持的汇报课进行汇报交流,积极为班级管理献言献策。

这样的实践活动保证了学生人人能参与,人人有感悟,人人有话说,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的关系,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产生,区分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权力机关、和监察机关的关系,并学会如何积极参与国家民主生活。

五、从情感渗透出发,以尊重得共鸣

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情感素材,而且要研究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联系起来,从教材中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演变为自我情感。为此,教师需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并能准确地表达、渲染自己的情感,通过积极向上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共情。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做到亲近学生,走到学生中去,从生活中、学习中的小事去引导学生,关注学生,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学会感恩、回报社会。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才能更好地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比如,有一次,课堂上我发现一女生袁某写纸条,我让她交给我,她却说,教师,我不想,看她难为情的样子,我同意了她的要求,但要她保证以后课堂上不做和学习无关的事,并且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成绩。之后她果然认真听课,并且成绩提升了一大截。在学生犯小错时,给予宽容理解,让学生欣然接受,从而给学生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再如,还有一个同学吴某,经常在课堂接话,且不着边际。经过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到,该同学聪明好学,但自小缺乏管束,说话表达很随意。课后我了解到他对动漫感兴趣,就给他推荐动漫展,他参观完后,积极与我分享。我抓住时机,给他说明,课堂上语言表达的时机及技巧,并且要学会倾听。慢慢接触下来,吴同学有了很大变化,课堂上该表达就踊跃发表观点,该思考便安静下来。因此,只要放低心态,尊重学生情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便会慢慢成长。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巧妙利用情感因素教学,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无穷的学习乐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从布置作业出发,以落实得强化

道德与法治课作业的灵活度显然高于其他学科,如果只布置理论类作业,很难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具体有效的实践活动,去感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布置适量的作业是情感体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布置道德与法治情感作业,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认知和感悟能力的形成,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觉悟。但是,探究式教学并不是唯一适合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创新一系列可行的教学方法,开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以适应学科发展。道德与法治情感体验教学还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如教师的风度气质等非语言艺术,教材的情感挖掘等等,都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完善。

比如教学七年级上《讓家更美好》时,拟定了一周的践行作业,打印出表格让学生带回家,积极完成并让父母签字。具体内容可设计为:给父母洗脚,洗碗扫地等,引导学生体谅父母的辛劳,用行动感恩回报父母。

再如,九上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的主要内容是弘扬民族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较抽象,实践起来有难度,但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因此,在讲解完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带领学生去我们当地的革命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感受革命先辈前赴后继,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写出自己的实践作业(收获),在班内展览。同时结合学校的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志愿活动比拼,及时上交实践活动总结。可参加的活动有“环卫我助力”“敬老我参与”“公益我先行”“班级我出力”,等等。通过活动,带动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热情,他们也认可这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学习课本知识点的枯燥,每天关注自己实践活动的成效,在校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将学生的成绩提升一个档次。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自知者明”的自我教育法、“道德与法治自然”的疏导教育法、“不言之教”的身教示范法等等。我认为各种教育法多元存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中,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从情感教育出发,着重阐述了以情育人,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感导引的教育内容。当下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适合本班级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活跃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引导学生逐渐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达成更高的教育教学目标。

没有情感的道德教育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语言。为此,一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一定是有感情的,一定是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让学生不断体验情感、逐步明了道理,注重行为养成,是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一直追求努力的方向。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与社会时事政治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孔德静《让情感教育引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纳税》2017年第17期。

[2] 龙天凤《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新课程》2017年第7期。

[3] 陆学武、刘吉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巧妙融入分析》,《中华少年》2017年第30期。

(陈金梅,1974年生,女,汉族,山东东营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3659501908292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情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