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转型进程中,学校中层队伍建设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基于教育转型的时代语境,针对学校中层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突围路径,即强调理念重构,从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注重角色重塑,从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到师生成长的服务者;实现结构重建,从科层制的打破走向立体化组织的形成。
【关键词】教育转型;中层队伍建设;理念重构;角色重塑;结构重建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0-0018-03
【作者简介】刘正旭,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37)党委副书记,正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当下,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教育转型已成为时代和事业发展的必然。在教育转型进程中,学校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中层队伍是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怎样提高他们的执行力和引领力,成了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议题。
一、学校中层队伍建设的时代语境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应遵循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和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破除传统理念的影响和惯常做法的藩篱,让人回到教育的中心位置。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中层队伍的建设水平成为对学校改革成效的一种考量。
1.教育是育人的事业,人理所当然应该站在中央。
《说文解字》以“上所施,下所效也”来解说“教”,以“养子使作善也”来解说“育”,从字源角度解释了“教育”的本初含义,即用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性。教育使人向善的使命蕴含其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这是党和国家提出的育人要求,也是教育应有的责任担当。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和新高考的实行,从制度层面引导教育向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实践表明,只有把人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育好“人”;而育好“人”,才能成就“业”、守好“业”。
2.时代发展让个体有了更多的成长可能,中层权威遭遇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张扬个性越来越受到部分年轻教师的追捧。他们不屑“苦口婆心”、反感“指手画脚”、讨厌“颐指气使”,他们习惯“自以为是”、喜欢“我行我素”、崇尚“标新立异”,他们宣称“做自己”、嘲讽“你不行”、扬言“看我的”,他们热爱学习也热爱自己、关心成绩也关心付出、不慕名利也不羡成长,他们把整齐划一看作单调乏味、把遵章守纪看作不懂变通、把规范要求看作束缚禁锢……这样的变化让学校中层管理者的“权威”遭遇新的挑战。
在当下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进程中,学校加大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成长的关注度。特别是2021年“双减”政策的落地、课后服务制度的推进,为基础教育生态的改善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怎样在变化中找到管理的突破口,对于中层管理者而言,是个新挑战。
3.管理只是一种分工,中层状态需要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让社会分工更加精细,技术进步也让管理更为便捷。众所周知,社会分工越细,表明工作的专业性越强。但从管理层面看,分工并不意味着分层,更不意味着管理者地位高。学校年轻中层越来越多的发展趋势,给学校的教师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导致部分教师形成这样的认识:你的专业还不如我,凭什么管我?
无疑,中层在学校整体工作中最为辛苦。在教师面前,他们要做先锋表率;在学生面前,他们要做专家学者;在领导面前,他们要做有力的执行者。这样的工作状态,决定了学校中层队伍建设必须优化。中层队伍建设只有兼顾个人发展和学校需求,才能生发干事创业的合力,激发育人成业的动力,回应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待。
二、学校中层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学校中层队伍建设也面临着新的建设形势和新的发展困扰。
1.管理理念与时代发展节律有冲突。
传统的教育管理多以说教的方式,站在道德教化的高度,用奉献、牺牲要求教师,用统一标准、唯一答案要求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光荣与按劳取酬、人格平等与尊重个性等已成为社会基本共识。这些共识常将承担大量具体管理工作的中层置于尴尬境地。
2.角色定位与服务师生发展不相符。
新时代,教育是保障民生的服务行业,要满足服务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需求。而受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影响,学校中层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需求来揣测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因为“我认为你需要”,所以事无巨细,给予规定、约束和要求,将服务者身份错位为强势的要求者身份,将自己划分到教师与学生的对立面。
3.通行模式与满足教育期待相抵触。
当下,不少学校推行以级部为主体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即“校长—分管校长—年级中层—教师—学生”。这种职责相对明确的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校中层的工作热情,使学校业绩得以迅速提升。但与此同时,它也无形中造成了“重教学、轻科研,重管控、轻教育”的学校管理现状,满足不了教师与学生对幸福教育的期待,导致学校中层似乎进入了一个逼仄的空间。
三、学校中层队伍建设的突围路径
困境,既意味着困难,也预示着机遇。于学校中层而言,重构理念、重塑角色、重建架构是有效突围困境、获得发展机遇的路径。
1.理念重构:从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
管理的理念影响着管理行为和管理成效。制度化管理是學校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学校实现法治化管理的重要路径。新时代,要让刚性的制度和温暖的人情相得益彰。中层作为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如果仅以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为“本”进行师生管理,就必然要被斥责为“不讲人情”,甚至是“没有人性关怀”。众所周知,制度是管理的基础,在规范人的同时也在束缚人。规范利于管理,束缚却与教育的本质相悖,创新则更强调打破束缚、冲破固有思维。所以,中层管理要转变理念,努力实现从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的重构。
以人为本的管理注重唤醒人的发展自觉、提高人的成就动机、激发人的奋斗志趣、鼓励人的拼搏精神,进而成就个体的事业与人生。优秀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是文化管理的重要表征。文化管理强调以激励、沟通等方式尊重人、解放人,目的是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角色重塑:从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到师生成长的服务者。
作为纽带和桥梁,中层要积极转变角色,从学校制度的执行者转变为师生成长的服务者,切实关注教师与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为他们的发展与成长提供机会和支持。
一是要勤。学校中层要经常走近师生。这里的“走近”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还是为了发现需求。只有这样,制度的执行过程才能成为各方齐心协力、共同完善制度的过程。“勤”既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又使师生的需求得以满足。
二是要思。学校中层要善于观察、思考教育转型过程中的一些新现象、新动向,判断其对教育起引领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学校中层有许多直接接触教师和学生的机会,也就有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学校中层只有在思考上“越位”、职权上不“越位”,才可能赢得师生的尊重、受到师生的欢迎。
三是要引。在教育过程中,学校中层要善于从认知、情感、价值观层面引领教师与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当学校中层将师生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其工作才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学校中层只有学会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师生,将大家的行动和想法统一到学校发展的目标上,才能更好地服务师生的成长。
3.结构重建:从科层制的打破走向立体化组织的形成。
无论是传统的科层制,还是当下较为普遍的级部管理制,都在学校发展的特定时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在运行实践中,它们的弊病也日益凸顯。因此,学校有必要尝试重建管理结构。
比如,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遵循“提高全校师生生命幸福感”的原则,尝试突破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减少层级关系,淡化科层色彩,明确层级边界,使学校管理结构走向立体化。在不断地探索中,学校开始实施“条块整合”的管理模式,使级部与各职能处室平行,以中层分工协作、教师参与级部管理的方式,通过整合“校党委、校长室→各职能处室、各年级部”这根“条”与“各年级部”这个“块”,保证学校管理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贯彻执行,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级部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353250058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