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昂昆
一、二者诗歌的开创性
作为20世纪早期的中国代表作家,鲁迅在创作形式上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诗歌也不例外。鲁迅的散文体诗歌和19世纪末的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意象派自由体诗歌都具有开创性,且在创作主题上也有相似性。散文体诗歌经他之后在中国落地生根,在现代诗歌史上拥有了一席之地。而克莱恩虽不擅长于诗歌创作,但他短小精湛的诗歌集为美国20世纪20年代风靡于世界的意象派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虽然两位作家的诗歌创作在他们的文学生涯中都不占主要成分,但他们诗歌形式的创造性为现代诗歌开创了先河。
鲁迅并不擅长写诗,他的众多作品皆以小说和杂文为主,鲁迅1924年到1926年创作散文诗23篇,是他为数不多的诗歌代表作品。鲁迅先生很多散文体诗歌结合了散文和诗歌的特征,同时也展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诗歌的写作和创作方面,深受外国散文体诗歌的影响。鲁迅曾说:“也做了几首新诗。其实我不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他创作出的散文体诗歌,既在形式上摆脱了传统的禁锢,又突破了原有创作模式的形态,比如,所有的这些诗歌和散文都讲述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我意识的觉醒。鲁迅用一种看似浅显的语言阐述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精神文化和矛盾内容,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自我困惑,从而激发出人们对自由主义的向往,唤醒人们对生命的渴望。
克莱恩的代表作品也是以小说为主,加之以新闻报道和随笔,诗歌创作较少。他的诗歌在形式上摆脱了传统诗歌的束缚,以自由体诗来表达情感,诗歌大多短小,使得作者的态度鲜明化、情绪个性化。克莱恩以其鲜明而独特的创作视角,反转于美国文学之中,他的作品如同一头具有信仰的高傲的狮子在狂声怒吼。他不同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惠特曼的浪漫主义,克莱恩的诗歌创作大都采用了十分隐晦的创作手法,在诗歌的形式上带有极浓的个人主义色彩,克莱恩诗歌大部分都由自由体创作而成,摆脱了传统诗歌在形式上的束缚,充满了作者情绪化的自由表达。除此之外,克莱恩的诗歌都以短小、可读性强而著称,其所有作品中的短小诗句都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诗人的自身想法和情绪态度,并带有很强的主题意识,且大多数讨论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且这些诗歌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由主义的向往。
二、生命视域下的诗歌主题对比
鲁迅和克莱恩皆因肺病离世,且家中有至亲也因肺病离世,疾病赋予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內心,除此之外,他们均具有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他们对生命有着无比的尊重与热爱,并将这份热爱表述于他们的作品创作中。他们的生命已经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展现,他们通过诗歌创作的形式宣告着个体生命的伟大与民族生命的顽强。在这个生命的主题中,创作本身的形式已经变为辅助的呐喊形式。他们用这种形式来唤醒更多人对个人自身的认知以及对自由渴望本应具有的呐喊精神的提倡,在他们看来,人们不应只是满足于心理上的些许安慰。身体本身的个体存在固然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则是由心而发的自我认知与民族情怀的认知。鲁迅的诗歌作品以及克莱恩的诗歌作品都表达了浓浓的爱国之情,这些情感贯穿于他们的作品中。两位诗人崇尚自由,其中克莱恩的很多诗歌与短篇小说故事,蕴含了很多自然主义哲学的内容。鲁迅与克莱恩在作品中带有强烈的自由主义精神,这与他们所处的年代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鲁迅的诗歌创作发生在新旧体诗交互的诗歌发展创作时代,而克莱恩的作品所处的年代,大多数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的转型时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近代农业正在向工业化不断发展,并且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成熟,由于观念冲突产生的矛盾一触即发,也造就了当时美国自由主义思潮的不断发展。
(一)自由精神与生命哲学
鲁迅和克莱恩有着相似的经历,并且生活极其的不安稳,再加上民众思想上的麻木,使得他们这一代拥有进步意识的年轻人,选择用求学的手段来报效自己的国家,然而最终他们意识到精神生命的自由倡导,比科技手段下的身体医治更为有效。他们不满足于小家庭的安稳,而想要通过文学上的创作,来唤醒人们思想上的解放。生命是现实的,是需要被尊重的,而拥有自由渴望的觉醒精神恰恰是一个民族所需要的。每一个人都应为这种精神自由的解放而做出努力与牺牲,单纯的个体主义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应表现出它应有的力量。
鲁迅出身于科举之家,可谓衣食无忧。然而家道中落的遭遇,让他更加渴望求学发展的途径,想通过此种方式来解救百姓、报效国家。同样,克莱恩也是出身于清教家庭,生活原本可以平静下去,然而最终也在自由精神的感召下进行了写作,试图以此来挖掘出比生存本身更为深刻的东西,他将这份执着与理想贯穿于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构建出了属于他的写作风格。
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鲁迅,试图从他的文化信仰中去剖析他作品里所映射出的精神内涵。正如他作品中所渗透出的革命精神与个体生命的觉醒,这是对自由生命的表达与渴望,是生命视域下的生活审视,他彰显着生活的苦痛,正如鲁迅许多作品中所表现的自由主义精神一样,在鲁迅的作品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一些西方文化精神,这与克莱恩创作的诗歌作品具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他们都被当时的自由主义精神所感染。从创作手法上而言,两位诗人在创作方面崇尚自然主义,排斥浪漫主义夸张抒情的表达。另一方面他们对现实主义及现实生活也有一定的典型概括,并不是完全追求客观性,崇尚单纯的描摹自然。自然主义诗歌作品往往用简单不加装饰的语言表现出社会的现实,在很多社会现实方面没有任何修饰,只是为了向读者展示最真实的内容,两位诗人的诗歌短小、语言精练,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描写了当时的真实社会。1899年,克莱恩的诗集首次出版,便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明快的语言风格,更衬托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与诗人的崇尚自由意识,这种鲜明的反差让克莱恩诗歌的主题中自由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个人主义与诗歌形式
旧体诗歌是鲁迅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对鲁迅旧体诗歌的研究是新时期研究鲁迅诗歌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新时期30部,鲁迅诗歌专著作品中,旧体诗歌占比1/4以上,并且在学术论文中,大部分都以旧体诗歌研究为主。对鲁迅诗歌的研究有其深刻而独特的历史原因。一方面鲁迅的旧体诗歌,其中蕴含了博大深邃的精神,特别是诗歌中的很多典故不容易把握,因此在理解上出现了很多的偏差和困难,对鲁迅诗歌的阐释也是众说纷纭。特别是《自嘲》一诗引发的争议最多,新世纪很多研究学者对以往的研究学术论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总结和修正,试图通过对鲁迅诗歌的重新理解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甚至是通过这些诗歌文体内容,对鲁迅的整体思想有更深一步的研究。这也彰显了很多学者对研究方法以及学术思路的更新。克莱恩的诗歌作品与鲁迅的诗歌作品具有极为相似之处,诗歌中蕴含了大量的自由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孤独与躁动的一面,可以说在克莱恩的作品中人是一个矛盾体,在这个疏离社会而又极度孤独的精神领域,人的内心世界变得躁动不安。其诗歌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孤独与躁动中不断地煎熬撕扯。在《红色英勇勋章》中,克莱恩的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孤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座孤岛之上,没有人愿意去与周围的人相互了解、相互交融,作为孤独与躁动的矛盾体,在克莱恩的诗歌中将这一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作品中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敌对疏离,又展现了每个人的自由与混乱。人们渴望秩序的思想,希望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并且井然有序,但这样的混乱世界与每个人思想中所渴望的秩序又格格不入,所以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与抗议,直到最后人们依然没有建立起秩序井然的生活,诗歌所描述的事情如此简单,也向读者展现了当时的生活状态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这些情感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文明的思考,文明帮助了人类,建立了井然的社会。但也正是文明的发展,让很多人变得越来越孤独,人们的精神世界不再富足,变成了一个个的荒原,这都是克莱恩对当时社会发展的思考,也是对处于转型时期美国经济以科学发展究竟为人们带来了什么的发问。在克莱恩看来,答案并没有现实那么乐观,经济的发展确实让人们摆脱了贫穷,但也增大了贫富差距,富有的人变得越来越富足,而贫穷的人依旧食不果腹,科技的进步让人们更加接近了真理,但也让人们失去了原有的信仰。所有这些矛盾的内容,在克莱恩与鲁迅的诗歌作品中都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只是利用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
(三)自然主义的觉醒意识
正如前文所述,在鲁迅和克莱恩的作品中充满了个人主义与自由精神,并且二者的作品都带有浓郁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真正的社会生活。尤其鲁迅很多的诗歌作品都属于新旧体诗交替的形式,所以说他的作品中不乏会出现生命的迷茫与困惑,但只是些许的短暂,在与生命的希望之光进行对比中,自然主义下的生存是需要与希望并置在一起的。它不应只是绝望的揭露或是不满的宣泄,而是要在希望之光中去奋斗,去寻找力量的真正存在。鲁迅在文学创作方面深受西方自然主义文学主张的影响,表现出了极强的“为人生”的创作主旨,但在其诸多诗歌的创作方面,仍表现出了独特的价值取向,就创作手法而言,自然主义色彩的客观描述,身临其境的现场实地感受考察,对鲁迅作品的影响极为有限。他的作品大多数所描述的是人与事的自然状态,同时很多作品中都展现了鲁迅少年时期的情感,所以在探索鲁迅作品时,往往发现其内容表現出对象征主义、浪漫主义以及现实主义多种流派兼容的艺术特点。因此从根本上讲,鲁迅的自然主义文学创作与他的立人思想和学术志趣极为相似,体现了他在中国自然主义传统文化下的独立文化品格。然而克莱恩的作品采用了一种较为巧妙的隐喻方式,通过作者的直觉和印象,把自然主义想象与文学作品融合展现。例如其《海上扁舟》就被很多学者称为克莱恩所著作品中的“皇冠”,其中自然主义的表达在整部作品的叙事风格上完全展现了作者的记忆和印象。后期克莱恩在讲述这部作品也曾说到,这部作品更多展示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回忆,其中讲述的一个个的生活奇迹故事对于他来说,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奇怪地钻进他的脑海。所有的故事既展现了严峻的一面,也有柔弱的一面。从故事内容而言,克莱尔描述他在大海逃生的经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现实的逃难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意识流般的想象过程。这种多场景、多记忆,相互交错的方式,以想象的方式将所有故事内容联系在一起,使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并且相互映射出故事的场景,在作者的印象中不断交融,形成一幅贯通的历史画卷,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后现代特征的文本拼贴风格。
鲁迅和克莱恩的个体生命意识根源于对家庭传统的固有观点转变、对自由主义精神意识的觉醒,将其内在的情感化为对祖国的期盼、对家人的关爱;将他们最为敏锐的观察转为文字,在危难之际,向世人敲醒警钟;将爱与恨置于心间,将自由精神与生命哲学、个人主义的顽强、自然主义的生命意识觉醒置于诗歌中,以全新的诗歌形式在世纪之交的文学史上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比较而言,鲁迅在旧有生存模式的挑战与选择中,肩负着更多的自由主义觉醒意识,他将个人主义生命的追求与爱国意识的觉醒放置到一起,暗示着作为个体生命应为国家的富强做出更多的努力与牺牲,他也因此走出了中西文化结合的新路,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更加深远。
基金项目: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斯蒂芬·克莱恩和鲁迅叙事比较”(编号:WGW1520);南昌航空大学第六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育项目“英语国家文化概论”(编号:KCPY1829);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基于OBE理念的《文学翻译》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研究”(编号:JXJG-20-8-16)。
148950118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