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应来
古人有饮酒持柳送别的习俗。“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美酒一杯,在此时是多么令人伤感的事。垂柳绿茵浓浓,折下一枝用来挥手,也用来做信物。此去经年,再归来时,依然是天空湛蓝,草色清新。饮了这杯酒,我们将天各一方,折了这枝柳,春去春来,我在杨柳青青里等你。
用柳枝蘸一下烈酒,为你送别的,不仅仅是语重心长的话语,不仅仅是华丽的辞藻,还有这浩瀚的四季。春天送你绿柳茵茵,夏天送你垂柳浓郁,秋天送你柳枝枯瘦,冬天送你白雪压柳。那酒,是温的,是热的,代表我一片诚诚恳恳的惜别之心。柳枝长长地垂下来,在风中轻轻摇摆,多像离别之人的心情,不忍,不舍,又迫不得已。由此可见,古人饮酒折柳作别是典型的相送方式。
唐朝诗人王之涣有诗云:“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酒在古人的眼里,尤其是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眼里,是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相聚离不开酒,分别离不开酒,而把美酒和垂柳缠绕在一起,则更具体又形象地抒发了彼此之间的浓厚情感。
左手酒杯,右手柳枝,也是有着极其渊远的典故的。
王莽地皇三年,古代灞桥水灾,王莽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便将灞桥改了名字,为“长存桥”。后又重建成于隋开皇三年,因在原灞桥址以南,故称之为“南桥”,并在桥两边广泛地种植了很多柳树。到唐朝的时候,开始在灞桥上设立驿站,无论亲朋好友相互离别,都要携手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且要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也为文人墨客们的诗句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和想象力。
在古代,分别似乎是与“酒”与“柳”相依相连的。李贺的《致酒行》,其中“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表达了离别后家人盼望早日归来的心声。晏殊也有《木兰花》:“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因物及人,又借柳思人,诗中的“千万缕”指的当然是柳枝。隋无名氏《送别歌》:“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同样描绘的是隋炀帝的惜别之情。由此可见,酒和柳除了别情,还具有浓郁的古风,更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
古代文人墨客赋予柳诸多使命,经后人研究应该是“柳”与“留”的谐音有关,借指彼此之间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但是后来,折柳送别升华为一种归人与离人的共同心声,描绘着他们的离别愁绪和离别情怀。另外,在我国人民的传统意识里,柳还具有祛祸辟邪的作用。因为古人远游很多时候都带有生离死别的成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所以,都要给远行之人带上象征吉祥的惜别之物—柳条。除了挽留和怀念,更希望亲人或者友人此去平安,逢凶化吉。
其实,“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中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直到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江南岸,江北岸。折送行人無尽时。恨分离。酒一杯,泪双垂。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都是在离别之际,不仅以酒送别,更以柳送别。
现在友人或者亲人之间离别,相赠的信物有很多,但是,酒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想想古人的浓厚情感和诗情画意,不禁也想效仿一番,他日若有别离,也“酒柳”相送。左手酒杯,右手柳枝,祝君顺风吉祥,也愿君早归!
136850118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