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军
摘要
历史学科应该借助有力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善待知识差异,理解能力差距,呵护性情差别,诚挚关爱,创建美丽的课堂生态;要精巧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要用好教材,连通社会,设计带有批判性的问题供学生研判,提高审察力,激扬思辨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国家意识和人文关怀。
关键词
历史教学 人文素养 生态 思维 批判
历史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历史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善待差异,优化生态
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有目标,有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在接受知識上的差异。对于外向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展现的机会;对于性格内敛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
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发挥优长。有一名学生喜爱历史战争故事,但是他的课堂表现往往比较散漫。在教学“开辟第二战场”的内容时,我鼓励他收集诺曼底登陆的背景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他将查阅的资料分门别类,图文结合;介绍时声情并茂,还讲述了为战役胜利付出生命的英雄的事迹。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他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精巧设问,激活思维
教师要研究教材,精巧设问;依据学情,从众多知识点中找准能够激活思维的某一个问题,达到“牵起一处,满堂皆活”的效果。
在教学“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体”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些人物和作品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和文化的最高成就?”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从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认识到农业发展,从祖冲之和《缀术》以及圆周率知晓了数学、历法成就,从王羲之和《兰亭集序》认识了书法成就,从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认识到绘画成就,从范缜和《神灭论》认识到思想成就。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和文化成果。
教师也可以设置问题串,借助渐进式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历史事件,走近历史人物,挖掘内涵,洞悉意义,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提升人文素养。
在教学“文艺复兴运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1.文艺复兴运动是如何兴起的?
2.文艺复兴的本质是什么?
3.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及成就有哪些?
这三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引领学生对文艺复兴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辨,激活了思维,催动学生认识到人文思想的可贵,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审察物事,学会批判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要的是透过纷纭的历史现象,学会审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教师既要用好教材,设计带有批判性的问题供学生研判,也要连通课堂内外,让学生在课堂里看到生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激励,提高学生的审察力,激扬学生的思辨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之中汲取经验教训,明确使命,学会担当,理解生命,珍惜人生,达成时代认知。
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之后,我带领学生回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订立的《凡尔赛条约》,于是,师生之间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师:《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保证了世界和平吗?
生1:《凡尔赛条约》并没有带来世界的真正和平。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令人遗憾的情况?
生1:因为对德国的领土要求,为法西斯主义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师:这也就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缔结的条约,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对于这一结果,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1:人们应该放下仇恨,向前看。
师:还有吗?
生2:珍爱和平,远离战争,要从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开始。
师:你的意思是对失败者也要给予人格上的尊重。尊重他人,不应该区别对待。
生2:对。
生3:有强大的国力,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
在历史课堂上,学生的见解不一定要有多深刻,但此类见解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有价值与意义的。
学生掌握了知识有助于形成批判性思维,反言之,批判性思维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历史课是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该创造更生动的历史课堂,让鲜活的知识滋养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