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杰能
2021年10月29日,南昌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公布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作业设计竞赛结果的通知》,南昌市东湖区共有20名教师分获一、二等奖,其中初中语文学科的朱海英,初中数学学科的方实,初中英语学科的李玉琳、丁湘,初中物理学科的曹昌华,小学语文学科的万瑾、李芸芳,小学数学学科的罗炉枝、刘韦歆,小学英语学科的涂凤艳、杨艳萍,义教音乐学科的杨扬、陈文磊,义教美术学科的陈琳、杨洁均获得一等奖。
比赛结果在全市学校引起强烈反响,有人把这誉为“东湖现象”。作业设计是“双减”工作的重头戏之一,也能折射出学校常规教学水平,东湖区学校这次在全市作业设计大赛中取得好成绩,也检视了3年来深度推进学校文化与品质课程建设的成效。
一场声势浩大的课程变革成就了东湖教育的高品质。
在高起点上重新起跳
什么是“高品質”课程?东湖教育人的认识很清晰,是办学质量高和特色鲜明的教育,不仅仅是要孩子学习成绩好,更多的是要求孩子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真正的核心素养高。
东湖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周林说:“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早在2002年,东湖区就全面推进‘一校一品’的办学探索。经过16年的发展,‘一校一品’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整体提升了东湖区教育的品质。但随着‘一校一品’建设向纵深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显露出来了,破局发展成为东湖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品质课程建设应运而生,东湖教育在高起点上重新起跳,向着打造“优质、均衡、特色、卓越”的发展目标重整行装再出发。
2017年开始酝酿;
2018年3月正式启动;
2019年1月,举办全区品质课程推进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展示品质课程建设的成果;
2020年1月,举办全区品质课程推进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发布课程改革取得的最新成果……
东湖区推进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的步伐是如此铿锵有力。
高位推动是东湖区品质课程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都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全部由“一把手”挂帅,是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 在品质课程推进新闻发布会上,每所学校(幼儿园)都是“一把手”上台在规定的10分钟内谈品质课程建设思路、特色举措和亮点。从2018年开始,区财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课程建设,并组织人员编写课程建设学习资料,安排系列化课程专题讲座,营造了浓厚的课程改革大环境。
东湖区还建立社会第三方评价机制,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大关于课程改革的赋值权重(4 ~12分),从课程领导力、过程管理、实施跟进、建设成果四个方面,全面考核全区学校、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工作,为各校(园)加快品质课程建设步子,勇于改革创新探索注入了竞争活力,保障了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度实施。
顶层设计指向3.0版本
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基本载体,而课程规划力则是决定教育品质高低的前提。在全面推进品质课程建设的进程中,东湖区聚焦内涵,强化顶层设计,立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高起点的品质课程规划设计。
东湖区引进上海市教科院杨四耕专家团队,以项目推动的方式对全区24所学校、幼儿园进行打包管理,绘制区域推进蓝图和路线图,在课程开发理念转变、课程开发实践运用、课程开发效果评价等方面寻求支持,整体推进区域中小学(幼儿园)品质课程迈向3.0版本。通过反复打磨,东湖区课程改革确立了灯塔计划——学校文化提升项目、灿烂计划——学校课程计划项目等八大项目计划。在这八大项目实施中,把课程规划力、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课程领导力放在突出位置上来抓。
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课程股股长万远芳说,品质课程建设方案的制订是系统工程,先要有课程总体规划,然后才有学科规划,既要依托学校的资源优势,还要反复研磨学校的生源情况、本地资源和教师结构等因素,各学校都要几易稿件才能完成。
邮政路小学是百年老校,校园内一棵历经沧桑而傲然挺立的百年枫杨见证学校的发展。在全区课程改革之前,学校就已经深耕“树文化”多年,并编辑了“树文化”系列校本教材。全区品质课程建设启动后,学校聚焦的一个难点问题是怎样把“树文化”提升为学校的品质课程,该校副校长熊婷受命起草课程改革方案。
虽然当时是暑假,但熊婷那段时间工作特别忙,她只得在晚上写规划方案。“当时我的思路出现了卡点,只得‘临时抱佛脚’,短时间内研读杨四耕老师的专著,并研究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还把杨四耕老师请到学校来指导。我从王阳明的‘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中受到启发,五易稿件,最终提炼出‘心根课程’体系和‘心向阳光,根深叶茂’的课程文化,‘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根的树’。”
万远芳说,像邮政路小学一样,学校的课程整体设计需要有教育哲学作支撑,需要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融合,然后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加工提炼,最终形成课程文化。
滔滔赣江水把扬子洲围成一座孤岛,这里曾是南昌市“菜篮子基地”,扬子洲学校是坐落在孤岛上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在做课程规划设计的时候,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特点,初步确定为“勤耕课程”。
在对初稿反复琢磨之后,该校校长胡华兵觉得“勤耕课程”还是有点“浅”,需要进一步提炼。“虽然学校周边满是菜地,但真正能进入课程与课堂的文化资源不多、系统性不强,处于小、散、浅的层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向性不明确。”胡华兵告诉记者为什么要对课程文化进一步提炼。于是,胡华兵把原稿推翻重来,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内,周末带两个馒头当午饭,重新构思课程规划方案。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都有自己的兴趣与需求,都有生命的闪光点和求索点。我们的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关”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的胡华兵终于“悟道”了,提炼出“扬长课程”,让学生“扬子之长,顺性成长”。
在扬子洲学校的文化长廊上,“在课程实践中扬子之长”这行大字让记者过目难忘。扬子洲学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学校,但压花、创意盆景、艺术根雕等办学特色如“一枝红杏出墙来”,不仅在东湖区,而且在南昌市学校里都是屈指可数的。特别是压花教学,在全国的中小学校都是不多见的。在每天的课后服务时间内,这些农家子弟兴冲冲地走进兴趣小组活动场地去发展自己的特长。
“这说明推进品质课程建设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很重要。”万远芳说,东湖区从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入手,结合“双减”工作,着力打造学校的教育特色:南京路小学的“小贤士课程”、东湖小学的“翔梦岛课程”、右营街小学的“新生态课程”、向荣小学的“涓流式课程”、北湖小学的“灵创课程”;出新幼儿园的“还原每个孩子的探究天性”、城北学校的“在这里,遇见最闪亮的自己”、南京路小学的“给童心撒下向贤至善的阳光”……这些个性、丰富、多元的课程理念传递和表达了现代教育课程价值观,构建了绿色的教育新生态。
构建课堂新常態
“窨井盖为什么是圆的多?”南京路小学的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老师并没有直接解答学生的提问,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于是孩子们走出校门,去马路上实地观察窨井盖,去请教建筑工人师傅,然后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推理,在老师的指导下把物理、数学等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联系起来,找出为什么窨井盖圆的比方的多的答案。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窨井盖模型,并拿到窨井上去试了试,发现做小了,真正应用还要考虑井沿,不然会掉下去,他们又拿回去重新制作……
像这样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是东湖区学校课程教学的一个新常态。
东湖小学语文老师皇甫海燕结合学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月活动,用相机拍摄了学校周边几个路口上下学高峰期乱闯红灯的照片,并用投影演示给学生看,学生的热情瞬间被点燃。她心想:“闯红灯,一个大家身边的话题,这活生生的话题,我应该围绕它提出一个有研究价值、思维含量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来实施教学。”就这样,“‘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之调查研究”的主题式研究性学习课程诞生了。在进行主题研究时,她教学生如何制作调查表,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分工并汇报。令她欣喜的是,在制订调查计划的时候,几个小组的同学主动把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列了出来。整个活动过程,学生都处于兴奋状态,并写下了有关遵守交通规则的倡议书。随后,她还陆续开展了感恩生日、缝扣子、主题家务事、小小推销员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很好地展现了学校品质课程的亮点。
熊立庆老师是扬子洲学校的美术老师,学校的压花社团就是她一手办起来的,现已成为学校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前不久,她与语文、数学老师一同上了一堂融合课。数学老师讲画方形、圆形对称轴的方法,熊立庆则讲如何运用对称轴知识去制作压花图案,用对称轴骨架去拼贴植物材料,让压花图案在统一中有变化。语文老师则教学生如何以诗歌的形式去赞美压花图案的美妙,训练学生说、写等综合能力,还把每5个孩子分为一组,以朗读或舞蹈的形式表达压花图案的感情色彩。有的学生还吟咏当场作的诗歌,打通了学科之间的壁垒。
课堂不变,教育就不会变,东湖区的课程变革直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在深度推进课程变革中,东湖区坚持面向全体,重构课堂生态。全区24所学校分成7个片区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每个月由片区主体校或轮值主席校牵头,进行一项课程展示,每所学校都重点打造一个特色课程。
以往的语文课往往是按照课本排版,逐篇进行讲解,对作者进行简单介绍……在品质课程建设中,“大单元”教学成为东湖区学校语文教学的主流,以群文阅读的方式,与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一起解读;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走出作品,亲近作者;以全学科共同参与的方式,多维度、多元化地学习。邮政路小学语文老师肖志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譬如在教学民间故事这个单元时,我把几个民间故事揉到一起教,课的容量大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了,效果也特别好。”
在教学中,老师既尊重学生,又尽量让他们有新的体验。滕王阁保育院的老师在教“层”的概念时,把孩子们带到滕王阁,让他们自己去数一数有多少层,回到幼儿园又用积木搭一搭“滕王阁”,“层”的概念就这样被孩子们轻松掌握了。
2020年底,东湖区作为全国的第七分会场在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品质课程在线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该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邓国亮的《项目学习的区域创意与探索》、八一嘉实希望小学副校长朱艳婷的《植根项目学习,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小小劳动者”》、八一嘉实希望小学教师程红红的《小小绿豆是如何长成细长豆芽的》会议发言赢得了大家的点赞。
让教师站在课改的正中央
由东湖区教育体育局原局长、现任东湖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舒小红主编的《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丛书12部结集出版,这是东湖区品质课程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这部丛书大部分是教师在系统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是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智慧结晶。”万远芳说。
东湖区教育人明白,教师即课程,只有让教师站在课程改革的正中央,课程改革才能走向成功。于是,他们精心实施“琢玉计划”,强力推进项目学习计划,促使教师不断汲取先进理念,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领悟践行,拔节成长。
为了更新教师的课程理念,东湖区舍得花钱让教师走出去参加全国性的品质课程建设活动,每次组团出去都是100多人。汪智星介绍说,全区遴选了56名肯干、能干、有研究精神的教师作为“种子”,与课程专家团队进行面对面研修活动,并由“种子教师”带动全校、全区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大面积提升,促进全区教育发展,提高育人质量。
“种子教师”、邮政路小学教师罗炉枝深感自己在课改中成长很快。“原来我在教学中总是注重怎样引着学生走,把工夫花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而且设计得很细。区里组织课改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我有幸来到北京的学校观摩教学,那里老师的‘让学生站在课程正中央’的理念对我触动很大。”罗炉枝说,从北京学习回来后,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认真反思,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悟出了“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走在前面、教师想办法绕到学生后面去”的道理。
在教学《阿拉伯数字一统天下的秘诀》时,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提供支架给孩子们爬,而是先讲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把问题一个个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最后,她再把这堂课内容延伸到数学阅读。
3年来的课程改革,构建了东湖教育的新生态,促进了校长从重管理的“经验领导”向重学术的“课程领导”转变,学科组从“学科管理”向“学科建设”转变,教师从重技术的“教学意识”向重育人的“课程意识”转变。
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东湖教育的品质课程建设依然大踏步向前迈进。
380750190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