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高职公共外语教师文化生存的问题及路径研究

2022-03-17 00:50李婷婷郭晶晶
校园英语·中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职

李婷婷 郭晶晶

摘 要: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公共外语教师作为高职教师的“小群体”,面临着新的环境——机遇与挑战同在,必须拥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和文化身份,也就产生高职公共外语教师文化生存的问题。本文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根据文化学的相关理论与原理,研究高职公共外语教师生存的困惑,努力解决非这些生存困惑,尝试从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提出策略,实现文化问题的文化回应。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职;公外教师;文化生存

作者简介:李婷婷(1984.12.08-),女,汉族,安徽阜阳人,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师文化;郭晶晶(1983.07.03-),女,汉族,安徽旌德人,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随着长三角区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职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大批具有职业技能同时兼具全球文化视野的优秀人才,高职公共外语教师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多元文化的传播者,参与文化的创新与创造,为文化发展培养青年力量。本文根据文化学的相关理论,选取阜阳市三所高职院校的公共外语教师为调查对象,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研究目前高职公共外语教师文化生存面临的价值观念、思维定势、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高职公共外语教师文化生存的路径。

一、高职公共外语教师生存困境的文化问题

(一)价值观念偏差

价值观作为教师文化的核心,主导着教师文化发展的方向,对高职公外教师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起到涵化的作用。没有教师文化的深层支撑,所谓的教师发展和教育革新都将是肤浅的和形式化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文化角色面临着一系列要求甚至挑战。当教师成为专门的职业后,“教书匠”似乎成了教师的代名词和社会角色定位。这其中就产生和出现了角色错位,其实质是着眼于教师劳动的工具性、客体性价值,而忽略了教师劳动的目的性、主体性价值。这正体现出教师职业生涯和发展的境界——教师不光要教书,还是“人师”,有育人的使命。笔者在调查中,当问到“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您是否对自己有清晰的专业发展规划”这个问题时,有明确发展规划的教师不算多。部分教师对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与政策不够清晰,个人定位模糊。尤其是有些教师虽有某些规划,但从总体上说是不明确的,更缺乏相应的实际行动。公共外语教师地位被逐渐弱化或完全忽视,使得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也对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有这一切,都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外语作为语言交流工具,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 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贯穿“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没有兼顾全体,因此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培养的学生难免缺少批判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更为缺乏了。

(二)求同思维突出,倚重思维定势

一是强调规范统一,求同思维突出。思维方式是同人的观念、群体、社会心理等各种文化因素凝聚在一起的,属于教师文化的深层因素。在高职教育场域,传统思维积淀成思维习惯,教学一味追求统一性,致使不少高职公外教师失去了潜在的个体性,基于习惯的日常性思维。二是倚重传统经验,缺乏个性创造。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公外教师还是采用原有处理问题的方式,显然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职业习惯。事实上,高职公外教学不光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也是拓展学生素质,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为培养国家急需的行业人才做奠定基础的工作。

(三)情感态度的淡漠和模糊

一是职业态度上模糊不清。当前,不少高职公外教师文化生存的态度不明确,在职业价值的感受上,尽管国家政策和主流舆论大力支持高职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注重热门专业的建设,公共外语教师这个群体容易被忽略以致边缘化。毋庸讳言,在高职院校,公外教师很难看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个人价值。与此相关,高职公外教师的职业态度也表现得模糊不清。二是教育情感上有欠充沛。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进,高职公外教师还不能很好地将学科专业和高职外语相结合。典型表现是,忽视了公共外语课程的应用性。

(四)行为方式的倾向趋保守

一是教育教学行为墨守成规,极少创新。教育教学行为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是教师行为文化的表征。教師群体每天处在同一工作环境中,通过彼此的交往和生活的碰撞形成了固有的文化圈,群体表现出集体性、倾向性,形成共同遵守和约定的“规矩”,这就是教师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实际的价值取向,它制约着每一位教师,规范着他们的行为。

二是人际交往被动合作,欠缺交流。下面主要从教师与学校领导、同事之间、师生之间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先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在访谈中当笔者问教师对学校制度文化有什么看法时,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在参与学校管理时缺乏自主权;第二,学校推行的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和科学;第三,学校对公外教师的培训与管理不够重视。次说同事之间,在不少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公开课”“研讨课”因碍于面子,只提优点和启发,对不足之处总是难以启口甚至只字未提,导致不少高职公外教师不愿主动开放和合作,教学行为处于互不干涉、彼此孤立的境地。再说师生关系,即常说的教与学两个主体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即所谓教学相长,这既体现了师生在教与学中的生命意义,又实现了教学活动价值。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课下学生的及时反馈。但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不少教师与学生课下交流次数屈指可数。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正视平等和对话的内涵。

二、高职公共外语教师文化生存的改善路径

(一)物质文化的保障

1.增加教育投入,改善经济待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职教育虽为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公共外语课程作为高职学生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其重要性更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首先,国家需从战略层面重视高职公共外语教育的发展,加大教育专项投入,给予更多政策上的扶持,把发展高职教育提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消除人们心中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其次,建立合理的薪资制度,以提升公外教师的待遇和生活质量。

2.满足教师所需,体现人文关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研究表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可以使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在这种环境中,大家相互交流,促进知识共享,从而推动教师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首先,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现代化、科学化的公外教学科研管理制度。科学可行的制度可以规范公外教师的行为,做到赏罚分明。其次,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支持和重视公外教育,给予公外教师以主人般的尊重,从院校领导到行政部门,由上至下要重视公外教育的开展。最后,院校管理者要给予公外教师以家人般的关爱。当前教师面临日益增多的压力,在督促他们完成工作的同时,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对于他们在工作中作出的努力给予肯定和鼓励,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苛责。

(二)制度文化的改善

1. 制订管理制度,应当以人为本。首先,建立民主科学的参与式管理制度,推动公外教师队伍的民主化管理。其次,建立公外教师教学研究制度,完善公外教师教研组织,建立教研目标责任制。整合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切实开展公共外语课程教学研究,提高公外教师专业化水平。只有在制订规章制度和管理实践时,始终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身处地为高职公外教师着想,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才能避免繁琐化、形式化的制度规约,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2.完善评价体系,追求多元灵活。首先,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师评价体系。高职院校除了具有一般高等教育的性质,还具有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要健全高职教师评价指标,增加实践和应用方面的教学评价指标,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查因素。同时,在设计评价体系时,应鼓励教师积极与外部企业沟通联系。

其次,建立发展性和激励性相结合的教师评价体系。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强调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进步状况作出评价,通过一定指标反映在评价体系中,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然而其也存在弊端,这种评价模式忽视了教师的基本物质需求,实际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缺乏激励因素。在今后建立教师评价体系时,应充分考虑两者的关系,将两者结合,使得评价体系更加全面有效。

(三)精神文化的提升

1.重塑价值观念,适应时代变革。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广大高职公外教师来说,要想真正做到立德树人,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其次要有道德情操。与社会上其他职业相比,教师作为服务者深深地影响着服务对象学生的价值观念。一名教师要守得住操守,能在是非善恶面前坚持正确的方向。教师的文化形象要体现当代核心价值观,并影响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形塑。再次要不断学习。教师要严谨治学,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给自己“充电”更新知识,始终保证自己站在发展前沿。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把讲授的知识和长三角区域的企业实践相结合。这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在中国制造中“树人”题中的应有之义。

2.转变角色期待,适应多元文化。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不断发展背景下,多元文化并存,对于高职院教师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说机遇是因为多元文化为高校教师了解、研究国外文化提供了资源和方向。说挑战则是因为面对多元文化的大量快速涌入,高职院校教师出现了角色认同困惑甚至角色错位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因此,转变教师角色以适应多元文化成为高校教师唯一的选择。

第一,教师应该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高职公外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也要强调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传承中华文化,这就要求高职公外教师自身要成为中华文化的专家,熟知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文化特质等诸多知识。

第二,教师应该成为多元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身处多元文化中的高职公外教师应该是一名多元文化的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高职公外教师应该探究国外文化的文化背景、特点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异同等,通过研究性的英语学习激发学生在公共外语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第三,教师应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教育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化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文化创新的主体地位,扮演着文化创造者的角色。高职公外教师面对中国本土文化和外来多元文化,更容易融会贯通,创造新文化。利用这一优势,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创新,为文化发展培育青年力量。

3. 提升主体自觉,担当文化责任。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无论是从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和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还是从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的角度,高职公外教师的文化自觉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公外教师普遍缺乏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觉,担负文化责任感已成为高职公外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首先,自觉参与教研工作,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一定要给自己加压,自觉提高专业化知识和素养。积极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思维方式的革新;学习跨学科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與同事合作共享,在交流与探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参与听评课时要客观评价同行,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其次,树立全球文化视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高职公外教师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国外文化的传播者,更需要具备中外文化的沟通交流能力,必须树立全球文化的视野。高职公共外语教师应该提高全球化意识和敏感度,始终关注国际学科领域和思想的最新动态,了解国外文化,做好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公外教师在和学生探讨他国文化时,引导学生客观审视外来文化的特点,多方面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不盲从,不片面。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调研、思考和研究成果,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给出了应对高职公外教师文化生存困惑的策略。文化永远是一个系统,单独靠哪一方哪一层面来解决这个问题都是不够的,国家、高职院校和公外教师个人必须相向而行、协同合作,国家的财政等政策支持、学校制度的科学与完善以及公外教师个人的素质修炼都是必不可少的。唯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久久为功,一朝成事。

参考文献:

[1]朱晓峰,史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270-271,289.

[2]孟凡丽,李斌.我国教师文化研究——盘点与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7-51.

[3]刘福英.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角色转型及发展探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36-40.

3597500589285

猜你喜欢
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应用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高职“创业课”该怎么上?
提升高职“多元”吸引力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