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莪,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最早的水声领域研究专家之一,现任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杨士莪参与研制水聲定位系统,并完成一系列长基线、短基线和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为中国水声学科建设、制定水声发展规划作出了贡献,专著有《水下噪声学》《水声传播原理》。他积极推动我国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任务,并获取了大批宝贵资料。
在杨士莪的倡导下,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的水声专业诞生了。如今,哈尔滨工程大学创建的水声专业已成长为我国著名的水声科研基地和水声人才培养基地。1981年,该学科获得国家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第一批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3年,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在此建立……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才,为我国水声领域的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物解读
角度一:“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杨士莪的童年,正逢战乱、家境贫寒。他曾跟随家人辗转多地,并逐渐在心里埋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1950年,正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的杨士莪感受到国家的需要,心中暗想:“参与海军建设既能完成报国夙愿,又能在国家建设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能胜任的岗位。”于是,他毅然报名参军,提前告别了学生时代。
几年的军队生活后,杨士莪被抽调北上,参与哈尔滨军事工程院校组建,成为第一批教员。
水声工程,是对水下声学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光波、电磁波在水中都会有严重的衰减,只有声波可远距离进行信息传递而衰减较少。因此,在探测海里情况方面,水声科技至关重要。
当时,我国水声科学研究仍很薄弱。为此,杨士莪自学多门外语,一头扎进了这个陌生领域。“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回忆当时的选择,杨士莪这样说。
运用示例
我们应将自我理想融入国家理想,以国家理想成就自我理想,这样不仅可以激励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还可以为国家富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国水声领域专家杨士莪从踌躇满志的学子到耄耋之年的科研泰斗,他用一甲子的悠长岁月守护祖国一片蔚蓝。正是凭借对自己理想的坚守、对家国的责任,才有了如此令世界难以望其项背的水声领域成就。——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刘佳
角度二:“坐在家里搞研究是不行的”。
1994年,载着近百名科研人员的水声科学家考察船出发开始科考,杨士莪担任首席科学家和考察队队长。 在深海区域作业时,太阳几乎垂直高悬于头顶,甲板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烫得没处落脚。为了做试验,科研人员顶着烈日,抱着一百多斤的线轴在电缆堆里钻来钻去。杨士莪当时已年过花甲,和大家一起承受着高温酷热、缺少淡水、没有蔬菜等困难。2021年,90岁高龄的杨士莪还参与了两次科学考察。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如此高龄还坚持参与科考时,他淡然地摆摆手说:“搞研究,不到现场怎么行?有任何困难都得克服,该坚持时就要咬紧牙关。大海变幻莫测,坐在家里搞研究是不行的。”
运用示例
陆游在《书巢记》中写道:“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天下的事,听说的不如看到的详细,见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详尽。杨士莪院士深谙此理,尽管已耄耋之年,他仍然跋山涉水参与科考,他明白,大海只会向虔诚之人展现真貌。研究不是背书,单纯的接纳是远远不够的,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拓展须得益于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花雨汐
角度三:守护心中的那片蔚蓝。
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人生,有时看似“被动接受”,实则“迎难而上”。从学习物理到报名参军、再到海道测量,杨士莪在一次次国家的“急需”中,迎接了一个个新的挑战。“心里要装着祖国,要把自己的前途永远和国家的需要、人类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他看来,搞科研的目的是让祖国更强大。
在经历一次次“转行”之后,杨院士“遇见”水声学,并将其作为毕生研究领域,在澎湃的大海上,他迎风破浪,承担起使命担当。时光荏苒,他一步一个脚印,终成中国水声工程奠基人之一。
运用示例
黄旭华用一生换来了核潜艇的中国制造;杨士莪用青春成就了我国水声领域的辉煌成就。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志气,还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骨气。前路漫漫,道阻且长,我们当在这个可为的时代,努力成为有为之人。——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强婧怡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