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双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百年的背景下,设置团委组织征文的情境,明确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写一篇征文活动的任务,并围绕这一主题提供了三则典型材料供考生思考,可谓主题明确,任务明确,材料典型,人人可言。难点在于思考“选择·创造·未来”这三个关键词的概念、内涵和关系,从而把握命题意图,准确立意。
首先,考生要界定这三个关键词的概念和内涵。
“选择”意味着我们的奋斗目标或方向。我们想成为怎样的人,从事怎样的职业,实现怎样的价值,都需要我们不忘初心,做出正确的选择;“创造”指建立、想出或做出从未有过的事物。意味着我们对现实的改进、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革新,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并勇于创新;“未来”则意味着我们为之奋斗的结果。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仅实现自我的价值,更推动社会和国家的进步。
其次,考生要厘清这三个关键词的内在联系,辩证分析。
由材料中“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提供了三者的第一重关系:选择源自热爱,也是创造的前提,更能开启未来。其二,这三个关键词体现了对青年自我发展与价值观的引导。青年应有坚定的理想,并为理想不断努力;青年应有挑战自我、敢于创新的精神。其三,未来是一种理想,一种远见,一个结果,这取决于当下青年的选择与创造。而对现实问题的反思有利于青年更好地树立目标,做出选择。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文章的观点,应联系现实,立意高远,层层递进,理性思辨。
误区提醒与备考建议
1.主题的三个关键词缺乏有机联系,甚至只提到其中一二,未能理解命题意图,出现偏题。考生应厘清关键概念,提升审题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2.缺乏材料使用意识,行文没有联系题目的三则材料进行分析,也没有拓展贴切典型的材料来佐证观点。考生应关注社会热点,积累相关素材,进行相应写作训练。
3.缺乏文体意识。题目没有规定文体,但需要“明确文体”。本题更适合写议论文,或者以议论为主的书信亦可。
4.行文缺乏条理,论点缺乏层次与思辨。考生应训练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框架,使文章结构清晰,论证富有逻辑。
5.缺乏问题意识。观点应是为解决现实当中的真问题,体现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只是证明一个正确的观点。考生應关注现实,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反思。
考场作文
开辟自己的天地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杨超艺
笃定选择,有所创造,通向未来,开辟自己的天地。在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了许多不同行业的人们。他们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有所创造,开启未来。古人云:“琢之磨之,玉汝于成。”我们要从他们身上看到选择热爱的力量,革新的力量,从而“琢之磨之”,叩开未来大门,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选择源于热爱,创造源于热爱。当热爱扎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方能怀揣着坚定梦想与无限精力开启未来,开辟自己的一方天地。
爱因斯坦曾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王羲之热爱书法艺术,选择多种古代字体临摹,最后自成一家,创造了许多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陈景润热爱纯数学,选择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最后大有成就,名震世界。选择源于热爱,创造源于热爱,热爱就像心中一条源源不息的大河,激励我们去探索未知,去开启未来,开辟自己的一片天地。
有选择,有方向,有目标,方有创造。当我们选择我们的方向,笃定我们的志向时,才能燃起我们的创造欲望,开启未来,开辟自己的一方新天地。
宋代理学家张载曾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茅以升先生因为幼年时看到家乡因为塌桥事件伤亡惨重,便立下了成为桥梁专家的愿望,他毅然选择了这条路并大胆结合古人的理论进行创新,终成我国一代大家;美国前总统林肯从小目睹了黑人的悲惨遭遇,立志要改变他们的命运,主持立法变革,为黑人创造了一个更好的明天。有选择,有创造;笃定志向,捍卫理想,方能不断创造,勇敢向前,开辟自己的一片天地。
创造的方向应有所选择,应为开启祖国未来、开启人类未来为伟大目标,这一方天地就不仅是自己的,而且是世界的,是大同的。
创造,应有所选择。马克思曾在中学毕业论文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彭士禄选择了祖国核潜艇事业,历经磨难,初心不改,使我国海军力量大大增强,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屠呦呦选择不断从青蒿提取治疗疟疾的成分,终于有所创造,造福人类,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创造的方向应有所选择,应站在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高度进行创造,顺应历史潮流,开启未来,开辟新天地。
选择方向,笃定目标,大胆发挥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新时代发挥青年作用,热爱所热爱的事物,开启祖国未来,开启人类未来,开辟一片新天地。
评点
文章论点突出,结构严谨,立意深刻。开头联系材料提出论点,然后从三个维度进行论证,辩证分析了选择、创造和未来三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后由开辟自己的天地升华为开辟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层层递进,升华主题。与此同时,作者对如何创造和选择进行了反思,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创造应有所选择,不能背离初衷一味求新,而应能造福人类,富有思辨性。此外,文章旁征博引,引证精彩,例证丰富,古今中外、不同职业兼容并包,语言凝练,体现了作者良好的人文素养与语言功底,难能可贵。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