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钟博,王华涛,栾冬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威海)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2016年以来,党和国家在多次针对高校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问题做出了重要指示。要强化综合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价值塑造引领作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思政教育工作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推进“三全育人”[1-2]。。
本文在总结课程思政内涵价值及意义的基础上,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立足高校特色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充分挖掘与学生关系紧密的“有温度”的优秀思政元素,结合哈工大精神、“八百壮士”精神等学校特色历史传承,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学术道德、专业自信及职业精神等,坚定学科专业思想和职业目标。
2014年以来,上海市开展了德育类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的研究,率先开始了探索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教学的转变并印发了《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等系列文件。“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并成为了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之一。“课程思政”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的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并产生协同效应的综合教育理念。随着认识的深入和视角的开阔,学界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与见解更加全面与系统化。
闵辉将课程思政定义为一种整体性课程观[3];邱伟光认为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高校的全部课程都发挥思政教育作用[4]。何玉海从课程论角度将课程思政定义为通过各种“显性课程”(即思政理论课程及各学科课程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即各层面的隐性教育活动)的运作,通过全员参与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过程[5]。因此,课程思政的实施既需要各门课程全方位合作又要求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同时,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要达到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方位影响,这是一个终身学习和教育的过程。刘建军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将其定义为高校通过“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他从广义/狭义层面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广义层面,它是指由思政课和其他课程的统一体,是高校的“思政体系”;狭义层面,它是指除去思政课之外的其他一切课程[6]。许小军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并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应当思政教育工作元素、目标与非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融合思路[7]。李秀、田鸿芬等将课程思政定义为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发掘本人认可、倡导的与课程相关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与课程设计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营造思政教育氛围并间接、内隐地将相关内容传递给学生,对其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正面影响的教育教学理念[8-9]。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学界对其认识和内涵的发掘在不断深化。同时,针对不同课程进行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存在一定的差异,还需开展更全面的探索与实践,加快系统化与全面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的形成。虽然由于分析角度的不同导致学界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见解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学界对需要开展符合课程思政相关要求的课程建设的意见是一致的。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是课程,实践课程思政教育的根本基础也是课程。因此建设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的课程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
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是对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新导向与新要求。首先,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条件是课程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这就需要强化任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合作;其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必要条件是合理的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最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是持续提高课程的综合质量。优质的课程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前提,通过课程思政合理优化教学内容设计,能够更好地激发自身学习兴趣并有效提升课程的德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学团队用心设计每一节课,任课教师身体力行地讲好每一节课,而教师的这种行为可以起到以身作则的隐性引领作用而影响学生,使学生自发的学好知识、练好本领、悟好道理,进而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材料、信息、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社会公认的“一代材料,一代装备”说法也证明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是新材料与新工艺的研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密切联系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专业,我国每年材料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已到达万人规模。材料专业导论课是一门面向高校材料类全体新生的必修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10]。课程主要讲授专业发展历史、发展现状、未来前景、主干知识、毕业要求等,能够帮助学生对材料科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由此可见,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0-11]。
首先,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十分丰富。材料广泛涉及民生领域与国防、航空航天等“大科学”领域。学科专业的发展凝聚了古今中外众多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课程能够与国家、学科、高校发展史、科学大师、学术前沿、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时政热点等建立紧密的有机联系,通过教学设计将闷沉的思政元素转化为追溯材料发展过程的人与事,其中既有震撼人心的惊世壮举,又有十年如一的严谨治学,易于实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思政育人效果。
其次,本课程的受众正处于需要价值塑造引领的关键时期,能够起到更好的培养效果。专业导论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学生正值人生价值观念树立关键时期,并且具有较高的求知热情。本课程属于重点介绍历史、人物、案例的科普性专题课程,相关内容更易于接受。能够在学生认识专业、绘就人生蓝图的关键时期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正面影响,有助于良好价值塑造,对学生自身发展和国家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本课程具有较广范的直接或间接受众。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一门面向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全体新生的必修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招生规模为200余人/年。相关学科如化学、能源、生物、机械、船舶、土木等新生累计近千人,就培养学习兴趣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需求而言,本课程是新生快速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最重要途径,课程为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便利。同时,我国每年材料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万人以上,本课程的研究经验具有较大的借鉴与应用价值。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第一要务是价值塑造;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
每个高校、学科、院系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承与特色文化精神,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绩也与国家的发展动向息息相关。自1920年建立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定位,一大批成果助力新体制雷达、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高智能机器人、生物工程等领域发展。在历史传承中,学校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用自身的特色发展诠释爱国精神、求是精神、团结精神、奋进精神,并凝练形成了哈工大精神和“铭记国家重托、肩负艰巨使命、扎根东北、艰苦创业、拼搏奉献,把毕生都献给了共和国的工业化事业”的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这些是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有温度”的优秀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充分的发掘和合理应用,必定会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及特点,从培养目标切入,将德育理念融入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是哈工大(威海)材料学科全体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必修课,主要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智能材料与结构等专业,其他相关学科专业新生可以申请选修。按照国家人才培养需求,修订后的课程建设目标为:向学生全面介绍一级/二级学科及相关专业,包括学科及专业的发展历程、学科主干方向及课程体系、领域前沿热点、国家关键技术需求、行业发展前景等,认识本专业的重要性,提升专业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感受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科学家精神、学校及学科的特色文化精神等,坚定“四个自信”与专业自信,培养爱国情怀、爱校情怀、社会责任感、专业荣誉感、学术道德、工程伦理及不断提升自我的终身学习意识,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德才兼备”的材料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基于专业导论课程重在系统认知与开阔视野的特点,以及材料学科广泛涉及人类生活各方面的优势,结合国内高校及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校三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国家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智能材料与结构等专业方向梳理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到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各个领域的系列优秀案例资源形成丰富的课程内容体系,并发掘其中的精神内涵,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结合学科产生背景、发展历史、发展趋势以及专业知识和原理的应用,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学术修养、学术道德等价值塑造要素及学校的特色历史传承通过教学设计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既展现“惊涛拍岸”的声势,又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坚持价值塑造、育人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实现专业与思政育人的有效协同,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课程是本科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识并改造世界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爱国情怀以及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引申,专业课程的其实可以理解为基于上述基本理论方法在某一具体学科领域进行实践所取得的系列理论与实践成果。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解决学科实际问题,亦是对思政课程基本理论的实践与验证,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发展规律、解决问题方法,达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因此,要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强化专业任课教师与思政任课教师的协同合作,提升专业任课教师价值塑造能力,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学变革的重要导向,大学课程的建设应当实现传授知识和思政育人的多重作用。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充分挖掘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有温度”的优秀课程思政元素是实现思政育人作用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总结分析课程思政内涵价值及意义的基础上,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立足高校特色的专业导论课程思政设计思路,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充分挖掘优秀课程思政元素,建立知识讲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三位一体”课程育人体系,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掘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有机契合点,强化专业与思政协同育人,做到知识讲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