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探析

2022-03-16 23:39张峰陈玮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5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教育

张峰,陈玮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

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的重任,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强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任务的侧重点不同。步入新时代,是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的时代,我国将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因此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需思考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模式、现代化治理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路径。

一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历史变迁与思想内涵

“内涵式发展”概念最早应用于经济领域,指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为重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引申为从高等教育本质出发的内在性发展模式[2]。自1993年国务院文件中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其思想内涵不断丰富,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

(一)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以调整为中心,进入快速扩张阶段,1988年中国高等院校数从1977年的409所增至1075所,已开设专业千余种[3]。然而高校数量迅速提升的同时,其办学条件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未经充分论证地增设专业,其结构无法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及人才培养的需要。1993年1月,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4]。文件首次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内涵发展”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高等教育盲目扩张的态势,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院校数量基本稳定,高等教育事业将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主要发展任务。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受亚洲金融危机波及就业问题突显;尽管高校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增长显著,但我国仍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所输送的人才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21世纪之初中国高等教育恢复了快速扩张模式,“内涵式发展”理念鲜少出现在相关政策文件中。直至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次提出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5]。党的十九大报告及2018年5月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强调“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理念[1];2019年,国务院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将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点任务,进一步确立内涵式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6]。

(二)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想内涵

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历史变迁来看,其思想内涵随不同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而变化。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经济的恢复与调整期,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快速提高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是当时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办学质量、效益、专业设置等问题未能得到足够重视。20世纪90年代提出内涵发展,旨在调整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协调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其思想内涵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重心是推动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的均衡发展;具体表现为稳定现有高等院校数量,优化布局和内部结构,调整专业设置,推进管理机制与教学改革等。国家教育委员会1996年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以稳定高校总体数量、扩大部分高校办学规模进而提高办学效益的形式探索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7]。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工作重点;结合各高校的传统、层次、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5]。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涵,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要准确把握教育本质,围绕“立德树人”中心思想,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体上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即与高校数量增长相对应的,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审时度势,协调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关系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思想与时俱进,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 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面临新挑战

步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将面对新的形势: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经济增速放缓,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压力;随着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高校教学方式与管理模式亟待改革;高校要服务于巩固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应对国际社会多元、多变的思潮冲击[8]。要实现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 经济增速放缓趋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就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之一。一方面,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21年12月发布的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显示,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9]。另一方面,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10],均将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压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紧张形势如得不到有效纾解,将对未来的就业持续产生压力。经济增速放缓与高等教育普及化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直接原因,同时也反映出高校办学规模高速扩张下,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相匹配等现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 线上教学需求激增下新兴教学模式亟待完善

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化校园是教学现代化改革的基本路径。新时代高校线上教学需求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激增。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0年5月8日,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线上教学,开设课程107万门,涵盖全部12个学科门类,包括专业课、通识课、实验课等多种类别,接受线上教学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11]。通过线上教学实践,相应的教育技术在实践中日趋成熟,高校建立起保障线上教学的教育管理体系,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得到极大提高,并在师生当中培养出一定的线上教学或学习习惯,形成了有利于网络教育发展的土壤。但同时也存在各类线上教育平台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线上课堂中师生缺乏互动、教学设计与线上教学形式不匹配、线上教学效果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较大差距等诸多问题[12]。

(三) 疫情防控压力下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备受考验

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协调质量与规模关系的有力保障,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备受考验。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需要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尤其面对疫情,更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目前来看,不断推进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为开展疫情防控和保障疫情期间高等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治理过程中仍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治理理念,避免侥幸心理、厌战情绪、“一刀切”等现象。

(四) 复杂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凸显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培养爱国情怀,是提高育人质量、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体现。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思潮对高校爱国主义传统造成冲击[13]。高校学生社会经验欠缺、思维活跃、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样,易受各类社会舆论影响,需要加强引导,帮助其坚定政治立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看待社会复杂现象的能力;而社会对高校学生的期待较高,学生的不良言行易成为关注的焦点。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点。

三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路径

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想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特色办学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完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价体系、提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能力等为主要举措的高等教育发展路径[6]。为把握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继续推进教育质量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内涵式发展路径:

(一) 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导向,加快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短期来看,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长期来看,该举措主要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起缓冲作用,新增研究生及待就业毕业生将继续对未来就业造成压力;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增速放缓,市场对人才需求数量下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不仅要靠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在高等教育方面,要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量的需求转向结构质量的要求[14],对人才的层次和类型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体系应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为改革方向,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支持优势专业建设,并根据经济结构与发展需求灵活调整。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办学定位,形成特色化办学理念,克服同质化倾向,为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制定多样化的分类培养方案,建立随市场需求调整的动态机制;将就业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融入到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中,同时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将教学水平和质量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完善相应的评价体系与考核办法。

(二) 以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是传统面对面教学方式与线上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其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指导理念,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趋势。近年来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快速建立的数字化教育管理体系和软硬件设施,逐渐培养出的师生线上平台使用习惯,为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新时代的混合式教学以重塑教学生态为主要任务。一是加快线上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完善,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建立相应的教育评价和质量保障机制,提升教师、学生及劳动力市场对混合式教学的认可度。二是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要求教师充分掌握混合式教学的原理和方法,由被动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转为主动创新教学方式,加强线上线下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三是培养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线上教育资源进行探索性、创新性学习,与教师共同讨论学习成果,形成师生的知识共建关系。四是创新与混合式教学相匹配的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不是对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缝合或拼凑,而是课堂教学与在线教育的优势互补,既要保留课堂上师生间的高效互动,也要充分利用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模式。

(三) 以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为契机,完善现代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念要求现代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组织特性,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质量和特色,做好顶层设计[15]。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迅速作出统筹安排,各地高校积极响应,保证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一过程中现代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其以人为本,民主性、高效性的特点,但同时也暴露出应对危机的临时性、不确定性等问题。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需将重大公共事件纳入治理框架,建立常态化的危机管理机制,提高对各类危机的预警和应对能力,制定好危机处理预案;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信息化建设,提供精准化、科学化的治理决策,创新治理方法,提高治理效率,保证特殊情况下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出台相关规定和管理办法,明确教育管理部门及高校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职责,鼓励高校发挥智库和舆论引导功能;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贯彻“以人为本”教育治理理念,保障师生的民主权力,协调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等群体利益关系,形成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治理结构。

(四) 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是发展的必然取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打造“云上思政”,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强调对高校学生身心素质、科学素养、公德观念、媒介素养的培养,提升其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引导其在重大公共事件中主动肩负青年人的时代责任,发挥榜样作用;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感人事迹、英雄故事融入案例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优势,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坚定“四个自信”。

四 结语

对于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世纪疫情、百年变局既是挑战亦是机遇。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教学形式、现代化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命题,要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治理机制完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形成随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的动态机制,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重塑教学生态;建立常态化的危机管理机制,完善现代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促进重大公共事件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茶馆式图书馆走进高校理念浅析——基于图书馆内涵式发展的角度